說土耳其橫跨歐亞,有時會引起誤導,以為是歐亞兩洲平分,實則其百分之九十七的土地位於亞洲,百分之三才位於歐洲,中間是被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隔開。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海港城市,人口千萬以上,也是以博斯普魯斯海峽為分界,分為歐洲區和亞洲區。那條跨越海峽的大橋,雄視歐亞兩洲,氣勢迫人。伊斯坦堡市橫跨歐洲和亞洲,可說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接壤之處。在伊斯坦堡的歐洲區,被「金角灣」(Golden Horn)分為舊城區與新城區,兩區之間有橋相通,但風物迥異,例如建築風格便已有別。重要的旅遊點在舊城區,包括聖蘇菲亞教堂、杜普卡柏奇皇宮和藍寺,都集中一起,參觀十分方便。
今日的伊斯坦堡其原名是拜占庭,(Byzantium)屬希臘的舊市,位於接連黑海及地中海的水道要塞,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把它建成東羅馬的首都後,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談伊斯坦堡,一切要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說起。羅馬帝國以迫害基督教始,耶穌被羅馬帝國官員釘死在十字架上;到最後基督教竟成為羅馬的國教。這其中的重要轉折,主因是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從四世紀開始,基督教從一個少數人的教派,變成官教,以及擴展為地中海區最有力的宗教。基督徒對君士坦丁的感謝,近乎諂媚,稱他為耶穌的第十三門徒。事實上,自三世紀末,羅馬帝國已是東、西分治了。西部是軍事政治中心,東部則是經濟樞紐。兩者甚至在語言和文化也有分歧,西部是拉丁語係,東部是希臘語係。而當西部帝國被日耳曼民族全麵覆亡,東部帝國靠君士坦丁發揚光大,一直存在至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統治地中海的東部地區,自巴爾幹到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至埃及,而君士坦丁堡憑著其豐富的資源和地理的優勢,摒擋日耳曼人的進侵,舉足輕重。
公元前一四六年,拜占庭為羅馬帝國佔領。麵對不斷擴大的疆域,羅馬國王感到在羅馬帝國的東部需要有個強有力的行政管理,因而將拜占庭定為東都,並將此城大規模修建,最後連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也從羅馬遷都於此,大帝於四世紀所創立的拜占庭帝國,其後發展了拜占庭文化,自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君士坦丁大帝死後,又被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且逐漸成為基督教的中心。今日的伊斯坦堡,雖然處處皆見伊斯蘭文化的蹤影,但這地方曾受拜占庭文化洗禮,仍是殘跡猶存,畢竟拜占庭帝國有千年歷史的影響。作為橫跨歐亞的城市,伊斯坦堡另一支的撒拉遜文化,也是極為重要的。撒拉遜文化是正宗的阿拉伯文化,撒拉遜(Saracen)一字的原意就是阿拉伯人。這真是一個奇特的城市,各種文化要素的揉合,不像中國或埃及的純粹。這裡便是活生生的文化史,看到亞裏士多德和新柏拉圖的思想如何東來;拜占庭文化如何進軍東歐以至遠達俄羅斯;而撒拉遜文化如何征服了整個中東,到今日仍在逞威。拜占庭文化歸向東正教,撒拉遜文化歸向伊斯蘭教,宗教信仰凝聚了文化的動力,兩種宗教是同一源頭,漸漸分道揚鑣了。
藍寺(Blue Mosque)是伊斯坦堡回教最著名的建築,得名於伊茲尼藍磁磚的光彩,這是全世界唯一有六個叫拜尖塔的清真寺,傳說是︰有次蘇丹阿密往麥加時,吩咐建築師建造黃金尖塔,而建築師由於經費問題,把阿拉伯文的「黃金」(Altin),當作「六」(Alti),少了一個字母,結果建成六個石尖塔,尖塔數目與聖城麥加的清真寺相同,引起衝突。其後麥加的清真寺多建一個尖塔才平息了紛爭。它的真正名稱是蘇丹阿密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因其外牆雖是灰色,寺內全是藍綠色的石磚塊,故又稱為藍寺。建築師則是錫南(Sinan)的弟子亞卡(Mehmet Aga)。蘇丹阿密在這座清真寺舉行重要的宗教儀式,從此寺出發前往麥加朝聖。參觀藍寺,可說是看伊斯蘭的建築藝術。是拜占庭與波斯藝術的糅合,從前者學到了建築上的結構特點,這是一種折衷的產品,例如圓頂、大柱和拱門的設計;錯綜複雜,形式豐富,色彩鮮艷,目不暇給。藍寺裡全部鋪上華麗而尺寸一樣的藍紅地氈,人們都要赤腳在上麵行走。此外,藍寺還見石刻花飾的窗格,鑲嵌的裝飾,上釉的玻璃窗,都附以交錯的幾何圖形、阿拉伯的書法,以及植物、果實和各類花卉諸如百合、鬱金香、玫瑰等圖案,在以藍色為主調之下洋溢著諧和。整個清真寺是外圓內方,有二百六十個窗,日間當陽光穿過彩色玻璃窗照亮了內部,與藍綠色石磚和藍紅色地氈相互輝映。
拜占庭文化的輝煌時代是查士丁尼(Justinian)於六世紀的在位期間,正值東正教受到異端的挑戰。這異端是起源於埃及的「一體教」,主張「神人同性」(Monophysitism),與東正教的神成肉身論發生衝突,但其重視靈魂忽視現世則是一致,難怪查士丁尼也想調和兩教和統一矛盾。拜占庭時代是宗教文化的膨脹,人人神遊太虛,對宗教的關注等於今日港人爭相討論八卦新聞。拜占庭文化特色可說是三種文化的融合,羅馬文化、基督教及希臘的東方文化。在羅馬文化而言,這個帝國師承羅馬的法製、官僚體係及行政哲學。在基督教而言,卻是從西部教會以拉丁語為中心的地區分化出來,稱為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有別於羅馬的天主教。所謂東的意思是指東部,正的意思是正統,因為宗教儀式用希臘語,所以也叫希臘正教。東正教宣揚三位一體的上帝、來世、死後報應、天堂、地獄和末日審判等,不承認羅馬教皇的至尊地位及其永無謬誤說,對古代基督教會的教義和禮儀執著,強調與神交通的神秘意義和禮拜活動的神聖氣氛,教堂的佈置亦莊嚴華麗。至於所謂希臘的東方文化,也有別於希臘的雅典文化。雅典文化是相當務實的,其雕塑便側重男體的線條美,有肌肉的質感。但希臘的東方文化,在原有文化經過新柏拉圖哲學的轉化,再摻入東方色彩後,昇華了現實,走向性靈的境界。這種特色同樣見於宗教的論爭。談拜占庭文化和東正教,則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教堂(Santa Sophia),是必遊之地,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聖蘇菲亞的希臘文是Hagia Sophia,可譯為「聖智」。這是查士丁尼大帝耗費大量金錢於公元五三二年興建的君士坦丁堡東正教大教堂,五年完工,建築師是希臘後裔的小亞細亞人,名為安提美斯(Anthemios)和伊索多拉斯(Isidoras)。一四五三年當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聖蘇菲亞教堂也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並在四周建起伊斯蘭教的尖塔。同時教堂內的壁畫和聖像也大遭破壞,到今日僅教堂堂頂和部分牆上的壁畫猶存,可能因為其鑲嵌藝術太美了,伊斯蘭教徒也不忍毀掉。聖蘇菲亞教堂的外表似是平平無奇,外牆用磚敷以膠泥,壁麵不用大理石,柱子也不柔和。然而這是故意如此的,正如中國傳統所說的衣錦尚絅,在錦衣上加件簑衣,是敗絮其外,金玉其中,教堂內部才是豪華裝飾,大理石柱邊緣鑲了多彩玻璃,像閃光寶石般,折射了太陽的光線,從內部發出了光輝。這樣的設計,顯然是符合東正教重視內在的性靈,而不是外在的榮耀。 但更值得欣賞的,卻是建築藝術,因為這是拜占庭拱形風格的卓越實例,舉世無雙。其特點是上部的中央圓頂與下部的方形建築渾然一體,先將教堂設計成十字架形,再以宏大的圓頂覆蓋,難度在於圓頂的週邊能與中央方場的空間吻合,辦法是用四個半圓拱弧將方場的四角柱子與圓頂的邊緣連接起來。遠遠望過去,這圓頂並無任何支撐,似是懸在半空,氣勢磅礡。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主要在東歐,但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也有其影子,特別是威尼斯,在中古時代後期,與君士坦丁堡有廣泛的商業來往。在威尼斯所見的聖馬可大教堂,正是另一輝煌的拜占庭建築。正是伊斯坦堡如此多樣的麵貌:博物館、教堂、王宮、壯觀的清真寺、大集市以秀麗的美景,吸引了前來的訪客。一旦在夕陽西下時斜倚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凝視對岸的暮光倒影,就會突然深刻體會到,為何好幾百年前的先人會選擇在這塊土地安居。伊斯坦堡,曾是千年東羅馬帝國之首都,兩大宗教的結合地,的確是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在伊斯坦堡,即是歐洲,又是亞洲,什麽都有兩個樣。寺院也有兩種不同文化,看拜占庭式聖蘇菲亞教堂和伊斯蘭式藍寺,自然也出現兩種不同文化的皇宮。杜普卡柏王宮(Topkapi Palace),富鄂圖曼傳統建築藝術的色彩,並充滿波斯風情。占地達七十萬平方米,幾乎等於摩洛哥王國的一半。Topkapi是個複合字,意思是大砲之門。王宮建於一四七二年,當時的蘇丹是麥阿密(Mehmet)二世。王宮的位置,一邊是金角灣,另一麵則如一個鼻子般伸入馬爾馬拉海(Sea of Marmara)。王宮本身自成一區,拜占庭風格的圍牆環繞,朝海一麵有兩米,朝陸地一麵長達千四米。從馬爾馬拉海望過去,王宮是歐亞兩洲的重要據點,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今日的王宮已成為博物館,原來的設計,有宮殿、樓閣、清真寺及噴泉,共有四個大殿,以及妃嬪雲集的後宮區,全盛時期,整個王宮住滿四千人。宮中廚房也分三個︰大廚房為四千人備餐;小廚房準備各種小食;專用廚房侍候國王及其家人。昔日的廚房,今日也已成為展覽館,展出中國、日本、土耳其及歐洲的瓷器和水晶製品。王宮居然收藏了精美的中國陶瓷製品,主要是餐桌用具,可追溯至宋、元、明的年代,同時也可見這是經過絲綢之路而匯集的傑作。但比中國見到的巨型得多,因為要適合回教盛載整隻牛羊肉。至於歐洲器皿的收集,主要是銀器,展出的約有三千件,有來自瑞典,也有來自維也納的。展品的琳瑯滿目,令人想到都是戰利品。在軍器展覽室,便陳列了四百種不同國家的不同兵器,自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有土耳其的、波斯的、阿拉伯的、印度的,包括刀劍、匕首、頭盔、甲胄、弓箭、盾牌等,儼然是一本兵器發展史。王宮博物館可說是藝術品的總匯,這裡找到舉世聞名、鑲滿紅綠寶石的匕首,純金做的搖籃,變雙形珍珠所做的笑佛,世界第二大的鑽石,以及用多種寶石裝飾的王座,可謂目不暇給了。 |
而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左岸的另一座度瑪伯卓王宮(Dolmabahce Palace),則是純歐式宮殿。門口站著雄赳赳的衛兵,背後王宮大門盡是繁複華麗的洛可可式雕刻,讓人眼睛一亮。由於此宮仍用於接待國賓及土耳其總統由首都安卡拉前來伊斯坦堡時之用,所以對遊客的管製非常嚴格,除了每天限製人數(一千五百人次)參觀之外,且規定必須要跟著王宮導遊遊覽,不能單獨四處遊逛。這座美麗的王宮建於一八四三至一八五六年間,由蘇丹阿布度艾錫(Sultan Abdulaziz)下令興建,當時已是鄂圖曼帝國沒落之際,在境內逐漸走向歐洲式改革的聲浪下,打造了這座蘇丹王宮,令帝國負上極大的財政壓力。那六百多米長的壯麗大理石立麵,巴洛克的繁複圖案加上鄂圖曼的東方線條,使度瑪伯卓王宮享有宛如博斯普魯斯海峽王後般的尊榮。十九世紀中葉,當老王宮杜普卡柏宮不敷使用也不夠現代化時,鄂圖曼君王阿布度艾錫將原本是木製麵積又小的度瑪伯卓王宮,改建成富麗堂皇的蘇丹居所,可媲美英國白金漢宮和巴黎凡爾賽宮,甚至遠超過歐洲任何一座王宮。這所現代化王宮,有大花園。室內裝飾華麗,宴會廳中央懸掛著英女王維多利亞贈送的大水晶吊燈,重達一公噸以上,上麵還有七百五十個燈座。整座王宮連花園在內共有十一萬平方米,宮內房間眾多,猶如迷宮。並收藏有不少名家名畫,分佈於宴會廳及客房。宮外的庭園設計精美,環境優雅,有許多極富人情味的雕塑。事實上,主宮最精采的便是宴會廳,挑高三十六米的圓頂讓人屏息,屋頂四周畫滿壁畫,令延伸的視覺效果讓二千平方米的大廳,看起來更加壯麗。宴會廳裡共有五十六根大圓柱,遙想當年蘇丹就是坐在宴會廳的主位,接待貴賓及謁見朝臣、外使,並且以這座超級豪華的王宮來彰顯自己的權能與財力。橫跨兩洲,兩種不同宗教文化,兩種風格的宮殿,集中在一個城市,合二為一,又一分為二,各領風騷,是否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