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太郎

本人喜愛旅遊,各地風土人情在此與各位分享
個人資料
正文

木乃伊的故事

(2014-05-19 20:46:13) 下一個

對古埃及人來說,死亡隻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人死後並不就此消失,而會進入另一個比今生更為美好的永恆生命。埃及人認為人死後會復活,而死就是來世新生的開始,並獲得永生,所以在死後必須保有完整的身體,以備在復活時使用。對他們而言,製造木乃伊,可讓亡者靈魂能返回軀殼,直至永恒。木乃伊,英文叫Mummy,這個詞來自於阿拉伯文的mummiya,意思是瀝青,因為出土木乃伊多已呈發亮的黑色,中世紀的人以為是木乃伊身上覆了一層瀝青。不能不說,五六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想出保存屍體之法,真的很聰明,加上沙漠特別乾燥,令埃及法老或貴族的遺骸經過幾千年,居然幾近完整地保存到後世。埃及人把冥世當作塵世生活快樂時光的再現,因此誠意為死亡作準備。每一個富有的埃及人,都要忙著為自己預備一個得享永生的墳墓,一直忙到生命最後一刻才算完成。幾乎每位古埃及帝國的法老王在登基之後,都以準備後事、營建陵墓為首要大事,以確保自身與家族成員在去世之後,肉體長眠無擾的安寧,他們並竭盡所能地以華麗的棺柩及奢華珍寶陪葬,伴之共赴永生。在古埃及人的死後世界裡,僅有皇室、高官、大司祭或特別受寵於法老王者,於去世之後方能享有屍體木乃伊化的處理。古埃及人相信人有兩個靈體。一個是卡(ka),另一個是巴(ba)。卡是生而具有。人死後,卡到另一個世界去,巴和肉身則留在世上。人死時若巴離開肉身,人就不能言語、不能行動。肉身下葬後,巴白天離開墓穴,晚上回來進入肉身,起來享用陪葬的食物。所以陪葬品和肉身的保存非常重要,如果巴餓死了,或者肉身腐壞了,卡在另一個世界也不能活下去。人得到永生後,卡、巴和肉身便會結合成為不朽的生命形式。據記載從第一王朝始,人們採用麻布帶包裹遺體,後來又發明了塗抹樹脂的包帶防腐技術.從第四王朝始,人們發明了通過切口從遺體內取出內臟的新技術,到了新王國時代,人們用鉤子從鼻孔摘除腦髓,並把屍體放在槽中浸泡使之脫水,然後再包裹起來。從古王國時代起,除了保存木乃伊外,還要製作和安放死者的雕像,用意是一旦遺體損傷或遺失,雕像可作為木乃伊的代替品,使靈魂得以繼續下去。如今經過實驗,可詳細推知古埃及的木乃伊製作,主要是採用埃及某些地區出產的氧化鈉,先使屍體完全乾燥。製作工序首先把最易腐爛的內臟部分掏出。先從左髖切一條約一百毫米長的口子,取出內臟,用酒和香料清洗,屍體的腹腔則用雪鬆油沖洗,然後用尖頭的工具鑿穿鼻孔,舀出腦子。古代埃及人認為,心臟是思維的器官,所以它必須留在體內。其次,對內臟和體腔進行防腐處理,先用棕櫚酒或椰棗酒進行徹底清洗消毒,然後在內臟上撒一層搗碎的香料,把它們放進四個罎子裏存放起來;對於消毒後的體腔,先填進用布包的泡堿和其他臨時填充物,然後把它放置於乾燥的泡堿粉裏約四十天。待吸幹了水分後,取出裏麵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沒藥、桂皮、泡堿、鋸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後細心地縫上刀口,貼上一塊畫有大神荷拉斯眼睛的皮。古埃及人相信這種皮有強大的癒合力和保護力。最後, 將已處理過的屍體塗上一層油膏或鬆香溶液,然後將屍體的頭部身軀和四肢用塗上樹脂的亞麻布條一層層包好,包紮時從手指及腳指開始,直至四肢和全身,且要特別防止指甲脫落。並安裝假鼻和假眼,把死者的兩手交叉在胸前,裝入石棺,有時還在外麵再加上一個棺材蓋。這樣,一個木乃伊就完成了。最複雜的製作過程需時七十天,再交給遺屬安葬。最後的這道程式很費時間.當代學者曾解開一些木乃伊的亞麻布,發現布條竟長達二點五公裏。

說古埃及人迷信,但他們對木乃伊的製作很科學,反顯得他們的信仰極為神秘。古埃及人更懂的咒語,例如在金字塔的墓道裏,刻著一句威嚴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王的安寧,死神的翅膀就將降臨在他頭上。”人們曾以為這種咒語不過想嚇唬盜墓者,而隨著近代考古學興起,眾多西方學者和探險家前往埃及發掘古跡,一個多世紀以來事故頻生,人們不得不在咒語麵前感到畏懼,不得不懷疑是否咒語在顯靈。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木乃伊。許多安放木乃伊的人形棺木上麵,也寫上咒語。其中最引起談論的一宗,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一位名叫Amen-RA的埃及公主,其遺體製成木乃伊,被人盜墓後賣給四個英國年輕人。結果這四名年輕人全部出事。當公主的木乃伊運到英國後,一個富商買下,其家庭即遭逢巨變,再交給大英博物館,結果博物館的經理、守衛、搬運者全都禍事臨頭。甚至連一個在博物館參觀的遊客將抹手帕遺在棺木,其家中小孩也患麻疹而死。最後美國一位實業家買下這具石棺,用船隻運返美國,那艘船就是「鐵達尼號」。據說石棺咒文的最後一句寫著:「凡碰到這具石棺的人都將遭難,為大海吞沒。」這樣的傳聞,是真是假都好,作為遊客,最好是寧可信其有。參觀木乃伊,還是心存虔敬,眼看手勿動,可視之為看木乃伊的禁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