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太郎

本人喜愛旅遊,各地風土人情在此與各位分享
個人資料
正文

德裏的名勝

(2014-05-15 04:07:32) 下一個

遊印度,最常人被人問及的是:有沒有去過泰姬陵?這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怎會錯過?但去過印度,或會發覺,泰姬陵的美麗被過分誇大了,以致忽略其他可與它媲美的陵墓,例如新德裏的Humayun(胡默元王)陵。這個王陵與泰姬可說是一陰一陽,胡默元王陵是陽剛之美,泰姬陵則是陰柔之美。不論是胡默元王陵或是泰姬陵,都屬莫臥兒帝國的建築,有著莫臥兒帝國的建築特色。而事實上,泰姬陵的的建造,是以胡默元王陵為藍本,所以一定要相互比較。建造泰姬陵的是莫臥兒帝國的沙迦罕王(Shah Jahan),意思是世界之王。他是胡默元王的玄孫。德裏的紅堡、阿格拉的泰姬陵,都是他的傑作。如今在新德裏所見的胡默元王陵,可說為蒙莫臥兒帝國此後的王陵奠下了獨特的風格,在波斯藝術的基礎上再融合印度與伊斯蘭傳統。胡默元王的母親是波斯人,故王陵的建築師Haji Begum,令王陵帶有波斯色彩。典型的莫臥兒式清真寺或王陵,是以正方形或長方形底部做基礎,上麵建有圓頂,兩旁立著對稱式尖塔。至於建築圖案,大量採用細格子花紋或幾何圖形,而牆壁上的繪飾,不是花葉植物圖案,就是伊斯蘭教經文。建築物前麵,都有一座對稱設計的花園,中央則有水道和噴泉。如今所見的胡默元王陵,其建築範圍便包括前庭花園、入口和左右對稱的兩座建築,所採用的材料,是介乎紅色與白色之間的砂岩,而大理石則介乎黑色與黃色之間,上麵繪飾有白色圖樣。王陵主體建有雙層式的巨大圓頂,基座是不規則的八角形,裡麵放置著白色大理石棺,不過石棺內是空的。

新德裏最令人眼前一亮,是那條拉加帕特路(Rajapath Rd.)譯作英皇道才貼切。因為在印度的道路,沒有一條像樣的,隻有英國人來了,才建了這條筆直寬敞的道路。這條道路上的總理官邸,是新德裏的地標建築之一,完成於一九二九年。總理官邸和印度門遙遙相對,與左右相稱的國會大樓構成的矩形,是現代德裏的象徵,為印度的重要行政中心。英皇道不僅是難以想像的寬闊,且氣勢迫人。其西端是總理官邸,東端便是四十二米高的印度門,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無名戰士而興建的紀念碑,是德裏的凱旋門。
總理官邸全名為「拉什特拉帕提?伯哈旺」(Rashtrapati Bhawan),原是英國殖民地時代的總督住所,叫作「總督府」。它融合了印度傳統與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式樣,擁有巨大的銅製圓頂,裡麵有三百四十間房和佔地廣闊的莫臥兒花園。這座官邸佔地五英畝,是全世界最大的。當年印度總督要僱用四百一十八個園丁,其中五十個要負責趕走園內的雀鳥。官邸外觀融合了莫臥兒帝國與西方建築風格的藝術結晶。

伊斯蘭教的星期五叫「迦瑪」(Jama),是他們神聖的朝拜日,因此許多清真寺都命名為迦瑪寺,即星期五寺。這個迦瑪寺為印度第一大,世界第三大清真寺(第一大在麥加)。迦瑪清真寺位於紅堡附近,與紅堡僅是隔一條街的距離,是一座具有波斯風格的清真寺,建於公元一六四四年莫臥兒帝國的沙迦罕王時代。一般清真寺的的前麵,一定有水池,為伊斯蘭教徒洗腳、淨身之用。洋蔥頂是伊斯蘭教建築的特點。如今所見的迦瑪寺,其洋蔥頂有蓮花環繞,而蓮花為印度教、佛教的建築特色,因為沙迦罕王的母親篤信印度教。正廳兩側刻有可蘭經,走道書架旁有似是木製的椅子,是讓信徒放置可蘭經之用。這座迦瑪寺顯然也具有莫臥兒建築形式,其風格源自波斯,但又融合印度傳統,成為數百年來印度建築的代表。典型的莫臥兒清真寺或陵墓,是以正方形或長方型底部作基礎,上麵建有巨大圓頂,兩旁立著對稱式的尖塔。另外,莫臥兒建築偏愛紅砂岩或大理石結構,大量採用細格子花紋或幾何圖形的雕刻,牆壁上繪飾,不是花葉植物圖案,就是伊斯蘭教經文,而且建築物前麵總有一座對稱設計的花園,中央有水道和噴泉。莫臥兒建築上的拚花雕嵌技術,目前已成為北印度最著名的大理石工藝。如今這座迦瑪清真寺的中央,建有高達六十米的圓頂,左右各有一根尖塔,高約三十九米,全寺可容納二萬五千名伊斯蘭教徒,主要入口有三個,位於清真寺北邊、南邊和東邊。寺中央的廣大庭院,每逢傍晚,便有許多伊斯蘭教徒麵向麥加朝拜。迦瑪清真寺周圍,是伊斯蘭教徒居住的區域,附近的市集也是人群如織,熱鬧非凡,充滿濃鬱的伊斯蘭教氣息。

紅堡是莫臥兒第五代君主沙迦罕王於於一六三八年興建,為期十年,建成後成為王室住處及行政中心。座落在亞穆納河西岸,是舊德裏主要建築遺蹟之一。正式名稱是拉爾?基拉城堡(Lal Qila

紅堡之「紅」,指紅砂岩,印度很多城堡都用這種建築材料,盛產於印度,故可說是就地取材。紅砂岩的好處,是容易雕刻精美圖案,同時又可反射外麵的強光,建築物的內部涼爽。紅堡四周、環繞著紅砂岩城牆與護城河,城牆高度從十八米至三十三米不等,長達二百四十一公裏。紅堡正門的昌德尼朝克(Chahdni Chowk),是舊德裏最古老的街道,如今仍然相當繁華,兩側商店林立,讓人一窺沙迦罕王朝的都市風貌。從外觀看,紅堡建築是典型的莫臥兒建築,裡麵的拱門建築處處可見精雕細琢設計。據說為了解決印度終年高溫的氣候,紅堡內也有許多自動灑水的清涼設備,處處可見設計師為皇帝解決悶熱的巧思。莫臥兒建築藝術是印度與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結晶。本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教義南轅北轍,伊斯蘭教不崇拜偶像,反對種姓製度,長期以來,兩教的教徒相互鄙視和衝突,到印度獨立時,即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但即使在今日的喀什米爾,仍然情勢緊張,戰火瀰漫。這兩教在政治上和信仰上勢成水火,但在藝術上,則有交流。現今印度留存下來的偉大建物物,便是十六、七世紀莫臥兒帝國的遺跡,而莫臥兒帝國雖信奉伊斯蘭教,但其建築藝術,則源自波斯,再融合印度和阿拉伯傳統,已成為幾百年來印度建築風格的代表。至於紅堡內部,如今隻能根據資料所知,紅堡主要入口是是拉荷利城門(Lahore Gate),堡內建築物包括帝王接見民眾和聆聽朝臣諫言的公眾大廳(Diwan-i-Am);帝王接見高官及外國使節,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私人大廳(Diwan-i-Khas),中央有個寶座,且有形狀優美的拱廊,廊柱上雕刻植物、花卉等圖案。此外還有白色的明珠清真寺;彩色的後妃宮殿蘭瑪哈勒(Rang Mahal);帝王私人宮殿哈斯瑪哈勒宮(Khas Mahal)以及皇家浴池和噴泉花園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