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對全中國來說,一點兒也不“66”。對哈軍工來說,不祥之兆更早一些。
因為有網友質疑,咱多說幾句:哈軍工招生叫“包考”,即政審合格才能參加考試。60年61年擴大招生完全是大躍進餘毒。地方要大躍進,部隊也要大躍進。空軍要1千架飛機海軍要一千艘艦艇裝甲兵要一萬坦克,都需要人才。於是這兩年招生翻番,以至於新學員水平參差不齊,影響質量。但是招上來跟不上。學校為保證教學決定採取非常措施:瀉大肚子。一門不及格補考,補考不及格留級,二門不及格直接留級,三門不及格退學,最後留級有一千多,退學五百多。但是退學處理的也都負責到底,直接送部隊了。所以哈軍工學員的質量是有保證的。
劉居英曾經回憶他與清華大學搶學生鬧到教育部長蔣南翔那裏。劉和蔣倆人當年是一二九運動的戰友同學,為了把最好的學生招進自己的學校,不得不談判。事實上,劉居英不但對生源要求高,課程標準也高。他曾經不無自豪地說過,哈軍工的工程課比清華深,數學比北大深。
但是60年61年的招生成了抹不掉的“汙點”,隻要一提哈軍工,別說北大清華,就是哈工大也會有帶酸味的評論:生源不行。。。。
哈軍工當時屬於大軍區編製直屬中央軍委,畢業生授銜中尉。不僅編製大級別高,生活待遇也特別好。
僅舉1964年,當時挨餓的時期過去了,但是肉、油、大米白麵還是稀缺之物。遼寧陳錫聯外號“陳三兩”,就是城市居民每月供應三兩豆油三兩肉。黑龍江潘複生好一點,外號“潘半斤”,多出2兩。可是哈軍工不一樣。進校後定量45斤,一斤半油,三斤肉。
俺家先生念念不忘:中午吃肉包子,大籠屜直接放在一個大桶上,滴滴答答地接包子淌出的油。學校自己還有奶牛場有打魚隊,早上不是牛奶就是豆漿,半年功夫長成1米80,寒假回上海,全家“仰望”他。
手懶,抄一段——
1960年到1962年,哈軍工進行了分建和改建。學院炮兵工程係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並,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現為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係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工兵工程係遷往西安,後又遷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原子化學防護係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現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空軍工程係的機場建築和氣象兩個專業移交給空軍氣象學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學校又陸續成立原子工程係、導彈工程係、電子工程係、計算機工程係。
這裏說一個小插曲,1955年錢學森回國,周恩來安排他到東北走一走。當他得知自己的同學在哈軍工任教時,就想跟老同學聚一聚。正在北京的陳賡聽說後,趕回哈爾濱接待錢學森,見麵就是導彈原子彈,二人一拍即合。於1960年成立原子工程係還有導彈工程係、電子工程係、計算機工程係。
後來哈工大也設了導彈專業,側重戰術導彈;哈軍工的導彈原子係,側重戰略導彈。
但是大躍進掏空了國家的底子,供這麽一個龐然大物,開始捉襟見肘。哈軍工的好日子也到頭了。1966年4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退出部隊序列。集體轉業,歸屬國防科工委。同時轉業的還有西安軍事電訊學院(今天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南京炮兵工程學院(今天南理工)
國防科工委接手哈軍工後,當時的國防科工委頭頭羅舜初就開始他的謀劃 :“學院要分開,海軍、空軍撥出去;‘兩彈’辦一所大學,或者光是導彈辦一所大學,以哈軍工為主吸收哈工大的導彈專業。” 他強調辦學規模不能太大,學製搞兩年,1500人,頂多2000人,教師隊伍要精幹,他說:“3000人的學校就不算小了。”
這是什麽辦學思路啊,能不能有點前瞻性啊!
緊接著文革開始了,已經畢業的毛遠新帶著聖旨重返學校鬧革命。“紅色造反團”“八八團”鬧得天翻地覆,一個班的同學至今還有老死不相往來的。
看到一回憶文章,說他看見劉居英院長帶著紙糊的高帽子,手裏拿著鑼在敲,紅衛兵叫他喊我是黑幫,我是反革命,劉居英喊:我不是黑幫,我不是反革命。
1969年珍寶島戰鬥之後,黑龍江成了“反修前哨”,針對蘇聯可能對中國實行核打擊,林彪下了一號戰備令,緊急疏散在京黨和國家領導人,要求10月20日以前在京的老同誌全部戰備疏散。毛澤東本人前往武漢、林彪前往蘇州,周恩來留京主持全麵工作,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核心機構遷往北京西山地下防核地堡,維持日常運轉。
此時哈軍工6個係已經發展成相當規模10個係,根據戰備命令:哈軍工主體原子係、導彈係、電子係、計算機係搬到長沙,組建“長沙工學院”後更名國防科大。空軍係編入西安的西北工業大、炮兵係編入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係編入北京的裝甲兵工程學院、工程兵係編入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防化兵係編入防化兵學院。
亞洲最大的軍事工程學院就這麽被肢解了!
可是為什麽最應該搬遷的海軍係,唯獨一個跟大海打交道的係為什麽反而留在了遠離大海的哈爾濱?
其實海軍工程係也是要搬的。目標:武漢。因為武漢有專造潛艇的造船廠,有常規潛艇和核潛艇研究所(709),華中科技大學有造船係,還有個海軍工程學校,可以一起辦個海軍工程大學,連校址都看好了,就在武昌原來的炮校,長江邊上,離船廠也不遠。
說幹就幹,哈軍工老教務處長親自帶隊到武漢去考察。教務處長F是山西人,從山西犧盟會參加革命的抗戰老幹部。當時正是8月酷暑,“老西子”這輩子也沒有這麽熱過,回到哈爾濱感歎:熱得無處躲無處藏。此時,搬遷到長沙的很多北方人也受不了了!又熱又潮濕,儀器設備都無法維護,不少人又回到哈爾濱。
一直到1977年,中央決定以長沙工學院為主辦國防科技大學,穿軍裝的念頭又活泛了,當時的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也非常想要海軍工程係,海軍派出了某基地的參謀長帶人都來考察了,並且進駐了每個教研室。事情捅到鄧小平處,鄧毫不猶豫:隻辦一個國防科技大學。鄧大人決定有點無情,細想有道理,海軍係劃歸海軍,其他係呢?都想繼續穿軍裝,這個口子不能開。
於是,這個與海洋與海軍密不可分的院係就永遠就地不動了。海軍工程係全建製及原軍工其他各機關係部留守的部分幹部教師調整歸第六機械工業部,更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
偌大的校園一下子變得空蕩蕩。因為是軍產,沈陽軍區接管了大院。下屬的單位包括通信總站什麽物資倉庫轉運站連同黑龍江省軍區浩浩蕩蕩進駐軍工大院省軍區司令部搬進來哈軍工1號辦公樓,儼然威風新主人,立刻把大樓前的廣場用鐵柵欄圍住了。
哈軍工時期海軍工程係的服裝最漂亮,藍褲子白製服大簷帽,比陸軍甚至比空軍服裝都神氣。可是1965年改換新軍裝,領章帽徽一片紅,軍銜沒有了,海軍的服裝變成了一身灰,從最神氣落到最難看。集體轉業後,這些人還舍不得脫下舊軍裝,灰蒙蒙的。染料質量差吧?洗幾次灰色成了不幹不淨的顏色。這些人進進出出,人稱“土八路”,冬天取暖要自己拉煤,這麽一群戴眼鏡灰不溜秋的坐在卡車的煤堆上,就像勞改犯。幹完活兒回來,頭發胡茬都是煤灰,人家就這麽著來跟我約會!
海軍工程係幾乎是以一己的實力撐起了新的大學“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78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
哈船院第一任院長是原誌願軍的宣傳部長,後任哈軍工的宣傳部長卓明,個子矮矮的,可能比鄧大人還小。卓明也是東北流亡學生,一二九運動中參加革命的。但是待人謙遜和藹。喜歡讀各種雜書。最為人樂道的就是每逢院裏開會他總是第一個坐在會議室等候其他人,不像現在的一把手,那得所有人等他才顯氣派有架子。
那年頭正是“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要開張”,“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時期。大學教師都很清貧,知識分子都很清貧,所以有了電影《人到中年》有了典型蔣築英。而解放軍風頭正健,走私肆無忌憚。大院裏哈船院隻占有11號樓做主樓,31號樓為主要教學樓。11號樓對麵的21號樓省軍區租給了哈爾濱精神病院,常見病患溜溜達達,讓我們膽戰心驚。51號樓據說軍區在裏麵養馬,41號樓被空軍航校占了,代號“016”。016安安靜靜,與大家和平共處。他們自己做的冰棍最好吃,牛奶足,糖足,我們常常一買一大瓶,那種廣口的保溫瓶裝冰棍最好。記得有一次我跟一個同事守著賣冰棍的老太,讓她計數,就站在那裏一根接一根吃!
那年月,大學校園被部隊占有的不止哈船院,記得北京理工大學也如此,打官司鬧得關係緊張。省軍區甚至把直通學校主樓的馬路攔腰擋住,不讓你走,美其名曰:軍事重地!每到八一建軍節,搞軍民聯歡,雙方都到大院外去軍民一家親,大院裏鬥得烏眼青!
當時主管國防工業辦的洪學智在校園劃分與歸屬問題上是支持哈船院要回全部校園的,可是轉眼他又被任命為總後勤部部長兼政委,屁股一換位置,立場也變,轉身支持省軍區!
哈船院的生源自然也大不如前。其實,很多人不知其中奧秘:念哈工大,畢業分配酒泉西昌不是戈壁就是偏遠山區,可是你如果進了哈船院一係(海洋與船舶工程係)畢業都是沿海大城市,最次也是葫蘆島海軍基地,絕對地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呀!就是進入別的專業也不錯,現任教育部副部長孫堯就是哈船院四係(自動控製係)的畢業生。
九十年代大學鬧更名鬧升級,哈船院也想改名大學,不是改名“哈爾濱工程大學”而是“中國船舶大學”,結果上麵不批,說不能隨便冠以“中國”二字,原來就是哈爾濱工程學院,這會就叫哈爾濱工程大學吧!
哇哇哇!所有人都不滿意,連哈工大都諷刺上了:“這是傍名牌”嗎?
兩校名字隻差一字,很多外地人包括考生都搞不清楚“哈工大”、“哈工程大”有什麽區別。還不如叫哈爾濱船舶大學呢!
這名字雖然不怎麽理想,可那裏麵的人舊情不斷。他們延襲老傳統,老師還是叫“教員”,學生還是叫學員。上下班還是軍號,無論冬夏午休兩個小時。
我感覺小時候跟爸爸住軍營,結婚了,大院裏還是軍號聲。這就是命吧?
時光荏苒,風水輪流轉。哈船院發展壯大了,省軍區則縮編為哈爾濱警備區,省軍區拆了一道門裏的教授大紅樓,蓋起來高層住宅樓,三教九流都搬進來了,原來安靜的家屬區成了熙熙攘攘的大院。隻是大樓蓋得夠高,司令員也進了高牆!二次更名後的哈爾濱工程大學也進入了。。。首批“211”,首批“雙一流”。
校園東邊蓋了新的辦公大樓,依舊裝了大屋頂。好像還得了建築類的“魯班獎”。可是我怎麽看味道也是不對了。
原來的大門已經歸省軍區,工程大學在校區東麵新大樓的前麵開了正門。草坪中赫然橫臥燙金大字:哈爾濱工程大學。
我戲稱:這是開門辦學辦到太平橋(哈軍工校園東邊的太平橋是曆史上的貧民區)了!
工程大學領導說:這是紫氣東來!
不管怎麽說,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老底子”海軍工程係的專業仍舊是中國最棒的!那些走得很遠的分出去的院係那些當年的師生即使聲名遠播,即使位高權重,還是要回來故地懷舊。現在連我也屬於懷舊之人了。
每每感慨,哈軍工的前世今生就是中國無數高校的命運:分了合,合了分;拆了建,建了拆。能不能不折騰啊!
但是命運雖然多舛,熱愛依舊不改。祝福你永遠紫氣東來!
注:網絡圖片
上級看鹿蔥寫哈軍工就想起了可可的“如絮”,果真說的是同一個學校。此校從前就名聲遠揚,現在知道了來龍去脈:))
問好鹿蔥!
鹿蔥這個係列好多曆史,寫得很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