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了,站錯了隊的奧斯曼帝國風雨飄搖,首先失去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個特別善於妥協投降的城市,這一次也不例外。統治耶路撒冷的“三帕夏”之一的傑瑪勒想讓耶路撒冷玉石俱焚,炸毀所有的基督教堂,驅趕所有的猶太人。他的靠山德國人不同意這麽幹,下令保護猶太人。
在凡爾登戰敗的法爾肯海因元帥再一次敗走,離開耶路撒冷。英國人用飛機把鴉片空投到奧斯曼軍隊裏,讓守城的士兵神情恍惚,難以為戰。
——這個辦法挺不錯,比大炮轟炸文明多了!哈哈!
奧斯曼總督依沙特-貝用錘子砸碎自己的通訊設備,把投降書交給市長,“借”了一輛馬車,溜了。成千上萬的奧斯曼軍隊穿過城市,宣告這個帝國對耶路撒冷統治的結束,德國人也撤了。
滑稽的一幕出現了——
市長侯賽因-侯塞尼找了一麵白旗,一個女人給了他一件白襯衫,想想覺得不對,又在美僑區借了一條白色床單,騎著馬帶著他的侯賽因家族出城投降。搖著白床單的市長最初看見兩個英國廚師,向他們投降,忙著掏雞窩的廚師拒絕了;接著看見兩個英國士兵,仍然被拒絕,但是願意跟市長一夥拍照!第三次遇見的是兩個炮兵軍官,他們也拒絕受降,但是通報了司令部。總算找到願意接受投降的人。不過,市長大人還得正式投降一次:向英軍統帥艾倫比將軍,據說這個市長一共投降7次!。
英國外交部告訴艾倫比,一定要下馬步行進入耶路撒冷,決不能有凱撒式的狂妄自大和基督式的自負。
但是首相喬治勞合在倫敦得意洋洋:“經過數世紀的衝突和無謂的爭鬥後,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已經落到了英國軍隊的手中,從此不再成為其他統治者對抗基督世界的棋子。”
勞倫斯也跟著艾倫比進城了,他剛剛挺過人生最大的傷痛。在一次孤身的敵後偵察中,他被俘了,奧斯曼總督和手下竟然強奸了他!因為他看上去就像沒成人的男孩子。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有他被俘的情節,對這個侮辱諱莫如深,隻是電影中的勞倫斯此後因此性情大變,大開殺戒。為什麽?現在清楚了。
耶路撒冷現在開始不屬於任何帝國。慶功會上,法國特使提出要平分耶路撒冷。“現場隨後陷入一片寂靜。沙拉、雞肉蛋黃醬和鵝肝醬三明治掛在我們油亮的嘴邊。每個人都停止咀嚼,不約而同地轉向艾倫比。艾倫比冷冷地說,這裏唯一能做主的是總司令,也就是我!”
英法對耶路撒冷都有利益要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也在咖啡館裏爭論巴勒斯坦未來。
猶太人這邊,極端正統派鄙視猶太複國主義的褻瀆神明;極端民族主義者主張建立武裝的希伯來國家統治臣服的阿拉伯民族;也有人認為猶太民族應該融入阿拉伯人統治下的中東。
阿拉伯人一邊: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主張驅逐猶太移民;民主自由人士則歡迎猶太人援建一個阿拉伯國家;阿拉伯知識分子討論巴勒斯坦應該成為埃及或敘利亞的一部分。
這個時期統治耶路撒冷是英國派來的軍事總督羅納德·斯托爾斯。他覺得,他的職位就像“彼拉多一樣”。
——彼拉多,《聖經》裏那個想放了耶穌的羅馬總督。
巴勒斯坦實際歸屬懸而未決。
魏茨曼又來了。他穿越沙漠到亞喀巴去見費薩爾王子。這個費薩爾就是麥加侯賽因國王的三太子、勞倫斯的摯友。亞喀巴就是勞倫斯出奇兵占領的亞喀巴。我們上一篇提及過。
風度翩翩的魏茨曼讓費薩爾看到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和殖民猶太人之間的巨大差異”。這次會麵後,費薩爾“接受了猶太人未來可以擁有巴勒斯坦領土的可能性”。他表示,假如他登上王位的話,巴勒斯坦可以吸收“四百到五百萬猶太人,而不至於侵犯阿拉伯農民的利益。”
可是英法之間爭奪未休。有意思的是,勞倫斯在倫敦遊說支持阿拉伯人,費薩爾在巴黎請求法國援助。
巴黎和會上勞倫斯穿著英國軍服,戴著阿拉伯頭巾,作為費薩爾的顧問也來了,他們力圖阻止法國人控製敘利亞。魏茨曼也來了,希望維持英國在耶路撒冷的統治。
似乎需要一個公正的裁判呢!
於是美國佬來了。伍德羅·威爾遜據說是第一個在任內出訪的美國總統。1919年1月他來到凡爾賽宮,與英法磋商。
他說:“一切戰爭涉及的領土解決方案都必須依據利益,考慮民眾的利害關係”,
巴黎和會瓜分了中國青島。可是威爾遜拒絕支持瓜分中東。他支持《貝爾福宣言》:“我是牧師之子,應該支持將聖地歸還給它的人民”
威爾遜說了也沒用。1020年,費薩爾在勞倫斯幫助下解放敘利亞,加冕為敘利亞國王,包括黎巴嫩和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開始名正言順反對猶太複國主義,在先知穆薩節那天,六萬阿拉伯人準備慶祝。其中有人開始用匕首和棍棒毆打猶太人,人們高喊著“殺光猶太人”,耶路撒冷又變成了戰場。
暴亂中,有個被本-古裏安招募到猶太軍團的猶太人解救了一個剛剛從俄國來的猶太女子,他們相愛並結婚。他們的兒子伊紮克·拉賓,後來成為以色列的總參謀長,帶兵攻下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又陷入了戰亂紛爭,“每一次暴亂行動都是對雙方極端分子的訓練”,阿拉伯人猶太人在一次又一次極端的暴亂中不共戴天了。
阿拉伯人自己也內鬥。在勞倫斯的斡旋下,失去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費薩爾國王終於得到了伊拉克,而答應能得到伊拉克的阿卜杜拉卻一無所有。於是時任殖民大臣的邱吉爾出麵了。他對阿卜杜拉說,如果你承認法屬敘利亞和英屬巴勒斯坦,我們就承認外約旦,即約旦河西岸。阿卜杜拉還是明智的,雖然不高興還是勉強同意了。外約旦就在邱吉爾手上誕生了。明智的阿卜杜拉在1946年英國托管結束後,順理成章成為約旦河西岸約旦哈希姆王國的第一任國王。
至此,勞倫斯也算是完成了使命,對得起朋友費薩爾了。他的阿拉伯使命也結束了。1935年死於摩托車車禍。他留下了一本書《智慧七柱》。蒙蒂菲奧裏評價這本書:“雖然存在不少錯誤”,但是是一本傑作,“一部濃厚的巴洛克風格且充滿詩意的作品。混合了曆史、懺悔和神話”。
第一個版本的封麵,能看見兩把交叉的彎刀,和警句“劍意謂著清晰也意味著死亡”——
英國人治下的耶路撒冷發展很快,“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成為有現代主義風格的耶路撒冷,有大學,有博物館,“華麗的店鋪,掛著高大吊燈的咖啡館以及各種奢侈品店”。一位來自美國的猶太女人還開了美容店。
魏茨曼把耶路撒冷稱為“現代的巴別塔”,不同的文明在這裏交融。典型的耶路撒冷英國家庭是這樣的:保姆來自南英格蘭,男管家是白俄羅斯人,仆人是塞浦路斯土耳其人,廚子是黝黑的柏柏爾人
但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衝突依舊。爆發了“西牆之爭”,爆發了阿拉伯人的“布拉克起義”。
魏茨曼辭職了,接替他成為猶太社區鐵腕人物的是本-古裏安。
希特勒正在得勢,歐洲的猶太人因此感到憂慮,1933年,就有三萬七千猶太人抵達巴勒斯坦,1934年有四萬五千人抵達,1935年有六萬六千猶太人抵達。而阿拉伯人和基督徒加起來才六萬人。
阿拉伯人無論內部紛爭矛盾多麽激烈,此刻也達成一個共識:英國人從未叫停過猶太移民。他們隻有一個行動拯救耶路撒冷:“武裝反抗”。
這個時候,作為猶太複國主義大會主席的魏茨曼已經老矣,實權在本-古裏安手裏。
身材矮小的本-古裏安跟風度翩翩殷實富貴的魏茨曼不一樣,他“是一個粗魯的工人階級實幹家”,“沉思的孤獨者和深謀遠慮的戰略家”。
“魏茨曼長得像列寧,可本-古裏安不折不扣效仿布爾什維克冷酷無情的實用主義。”
本-古裏安相信,一個阿-猶聯邦是猶太人可以期待的最好選擇。彼此妥協是可能的。
遺憾的是,阿拉伯人從來沒有他們自己的本-古裏安。他們有了一個敘利亞傳教士伊宰·丁·卡桑,他相信殉教,是基地組織和聖戰者的先驅。1935年11月20日卡桑和他的遊擊隊員在山中被四百英國警察包圍並打死。哈馬斯的武裝組織“卡桑旅”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注:網絡圖片。
哈哈哈,同意園姐,絕對是專家,太服氣了。:)
鹿蔥姐好介紹!記得“阿拉伯的勞倫斯”像是特長,當時沒看完,今天剛好在這裏補課了。。。
第一版本封麵上交叉的兩把彎刀,過目難忘,文字驚心動魄,相當令人玩味啊。。。
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