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2024 (137)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021年10月7日13:00,202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
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至少對我而言。
古爾納在印度洋的桑給巴爾島(Zanzibar)長大,20世紀60年代末作為難民來到英國。“1963年12月從英國殖民統治下和平解放後,桑給巴爾經曆了一場革命,阿比德·卡魯米總統的政權導致了對阿拉伯裔公民的壓迫和迫害,發生了屠殺。古爾納作為受害的少數民族,在完成學業後被迫離開家庭,逃離當時剛剛成立的坦桑尼亞共和國。當時他十八歲。直到1984年,他才有可能回到桑給巴爾”。
文學獎不像理化生獎項,你是巔峰就是巔峰,你發明創造的就是你發明創造的。文學不僅僅是遠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而且同時代同時期都會有同樣令人咋舌的高峰聳立。就像喜馬拉雅山脈十幾座8000米以上高峰,有的險峻,有的神秘,每一座都美得奪人心魄,每一座都艱難如上青天。
就像中國作家劉震雲、賈平凹,他們的同題材小說真的不如莫言嗎?不配諾貝爾文學獎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區別而已。
有人批評,在過去的117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95位來自歐洲或北美,而且隻有16位獲獎者是女性。
所以,諾貝爾文學獎花落誰家其實也有“政治正確”的標準。
諾獎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2019年說 "以前,我們對文學的看法是以歐洲為中心的,現在我們把目光投向全世界"。 解讀一下,“目光投向全世界”就是獲獎者要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性別。。。。。
於是,連續兩年都是女性作家。男人們恨不女兒身啊!
今年,73歲的古爾納來自東非。
給古爾納的頒獎詞這樣評價:
“古爾納對真理的執著和對簡單化的厭惡是驚人的。這使他變得黯淡而不妥協,同時他以極大的同情和堅定的承諾追隨個人的命運。他的小說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開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東非,這是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爾納的文學世界裏,一切都在變化——記憶、名字、身份。這可能是因為他的項目無法在任何確定的意義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種受知識熱情驅使的無休止的探索,如今,在《來世》中,這種探索同樣突出,就像他21歲開始寫作時一樣。”
話又說回來,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都是不差的作家,有機會一定看看古爾納的書,補上一課。
諾貝爾獎評判的標準
同意鹿蔥姐的看法,文字的東西是很難判斷高低的。我建議取消文學獎和和平獎,這些都沒有一個標準,爭議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