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2024 (137)
2025 (14)
第2天
今天從17章讀。
還是在戰場上,不過是從大元帥們的指揮所下移。團長別列茲金少校(一般不是少校團副嗎?)早晨起床,衝鋒槍手進來報告(不知為什麽不是警衛員通訊員什麽的?)
夥房被炸,炸死了倉庫保管員,副參謀長出來小解,被打傷肩膀,河裏的鱸魚被炸昏撈了5公斤。
洗臉吃飯聽報告,團長走出地窖,近處,是一排排帳篷一座座土窯,那是紅軍戰士的營地,遠處,伏爾加河畔是被炸毀的工廠廢墟,翻倒的機車一片狼藉。再往遠處,就是斯大林格勒城區了,在那些炸的七零八落的街道房舍裏,他憑直覺感覺到,哪個房子裏紅軍戰士在煮粥,哪個房子裏德軍槍手在大嚼。
這些描寫充滿了煙火氣啊。。。
團長要去巡視屬下,到隔壁的地窖去,這也是危險的事情,因為隻要你露頭,德軍狙擊手就開火,久而久之,掌握規律:領導先行。因為第一個剛露頭走過去,狙擊手還來不及瞄準,第二個第三就危險了。先行一步的團長走進屬下步兵營和工兵營合用的指揮所,第二個走出來的的鞋後跟就被打爛了!冒險視察的團長和營長們也沒有什麽軍機大事,一分鍾功夫“請首長和他們共進早餐。”
忽然悟出,咱國的禮節:領導先行,是不是向老大哥學來的?
下麵這段議論很精彩,照抄:“紅軍戰士不管多麽憤怒,多麽恐慌,多麽勞累,他們照常喝湯,修鞋,談老婆,評論首長的優劣,自造湯匙。如果沒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沉著冷靜,他們打得在頑強再英勇,也是不能長久下去的”。
從25章開始,戰場、前線、炮聲、危險又褪去了。現在是後方,在喀山。
主角是從莫斯科撤退到喀山的知識分子柳德米拉和她周圍的親友。
她的兒子上前線了。一直沒有來信。她的母親亞曆山德拉是一個老布爾什維克的妻子,像個“老文青”,因為在這種時刻老太太“還有閑情逸致研究脂肪的氫化作用,去欣賞喀山街市風光和博物館”。
柳德米拉和丈夫物理學家施特魯姆、上十年級的女兒娜佳、母親亞曆山德拉生活在一起。女兒正處青春反抗期,油鹽不進;丈夫埋頭自己的研究,是個油瓶子倒了也不扶的書呆子。她覺得跟這幾位有點格格不入,她惦記著戰場上的兒子托利亞——她跟前夫的兒子,她的前夫正關在蘇聯的勞改營。。。。
這部分有一封來信,很長很長,但是很重要,信是猶太女醫生安娜在德軍猶太集中營寫給兒子維佳——施特魯姆的訣別信,講猶太人的命運,被迫害的命運,講她一生在俄羅斯,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她說,她從來沒有猶太人的自卑感。她熱愛普希金、熱愛涅克拉索夫,14歲時全家要移民南美,她堅定地說,要我走我就死。結果,真的讓她走——走進集中營,死在集中營。。。。
安娜說,7月7日,她從接診病人回來的路上忽然看到坦克,看到人們四散逃跑,有人喊“德國人衝進來了。”她不信,警報沒有響,前一天還見過市政府秘書,問他是不是撤走,秘書火了說,談這個為時過早,我們連撤退名單還沒有列出來呢!
可是,德國人沒耐性,不等他們按部就班準備好,德軍坦克進來了,德國人進來了!
那些喊打倒猶太人的民粹主義,那些號稱拯救俄羅斯的家夥們,現在對德國人搖尾乞憐。猶太人中傳:要轉移東西,放在別人家。安娜奇怪:為什麽?可是不久,宣布猶太人搬遷,隨身隻能帶15公斤東西,限定日期遷往老城區,違令者格殺勿論。
安娜帶了什麽呢?
一個茶杯兩個盤子,兒子的信 家人照片,普希金詩集,莫泊桑文集,契科夫小說,字典。。。
都是書啊沉甸甸的書啊,能吃還是能喝啊?感慨!
一個過去的病人來看她,告訴她,老城區要圍上鐵絲網,俄羅斯人家雇傭猶太人,罪同隱匿遊擊隊。。
被趕出家門的一路上,安娜看見人們站在人行道上觀望他們。有的哭了,有的歎息,有的把臉轉過去,有的熟悉麵孔向她點點頭。那些人還是夏天裝束,而他們,猶太人穿著大衣帶著皮帽,如同寒夜。。。
集中營裏,安娜還是出診,甚至教授法語,可死亡在等待著。
信的最後,安娜寫道:“這是媽媽給你留下的最後一行字。活下去,活下去,永遠活下去。。。媽媽”
實在讀不下去了!
托利亞終於來信了!他受了重傷,胸部腰部中彈流了很多血躺在後方醫院,柳德米拉毫不猶豫出發了——去後方醫院看兒子!
今天就讀到這裏吧,96頁。因為下麵21章開始,又換場景了。
問好花似鹿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