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鹿蔥

像文人一樣愛寫,像文盲一樣犯傻;像女人一樣愛美,像男人一樣爺們;橫眉對老公,俯首為朋友
個人資料
花似鹿蔥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神童政治家的家

(2014-05-11 13:58:52) 下一個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家:蒙培利爾 (Montpelier)

20歲,意味著什麽?黃金時代,花樣年華,青春的夢想,火熱的激情,任你用盡人間最華麗的辭藻來形容,都不為過。可是,麵對20歲的政治家,人們大概都要搖頭了: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嘛!誰會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一個乳臭未幹的黃口小兒呢

因此,當我讀到20歲出頭的詹姆斯·麥迪遜就開始了政治生涯,並受到總統托馬斯·傑佛遜的信任,起草弗吉尼亞憲法的故事時,端詳著那張清秀的“娃娃臉”,不由得驚訝了。於是,就有了訪問蒙培利爾的念頭

從弗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沿20號公路北上,開車30英裏左右,路右邊就是位於奧蘭治縣境內的蒙培利爾。既不象位於山頂的蒙蒂塞洛(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佛遜故居)俯瞰廣闊的丘陵草場,也不象波托馬克河邊的蒙特弗農(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家)麵對—江春水。蒙培利爾背靠山坡,建築在一覽無餘的平坦的草地上。嚴格地說,這是他們家的祖產,是麥迪遜的祖父購置 的,傳給他的父親,又到了麥迪遜手中。麥迪遜逝世後的第八年,她的夫人移居首都華盛頓,蒙培利爾連同大多數家具都賣給了一個朋友,後來,又幾經轉手,很難說是誰的風格了。曆盡240年滄桑的老屋恢複原貌,大概不是件易事,何況輾轉多人。但是,這畢竟是麥迪遜出生與離世的故居。叩門上來的參觀者大有人在。

從正門進去,是一個頗為寬敞的前廳。陳列著麥迪遜當年送給夫人的訂婚戒指,還有夫人的紅色晚禮服、首飾盒等遺物。左側的牆壁被鏟掉了一塊牆皮,向參觀者展 示當年建築的材料:外邊一層是紅磚已有些發酥,靠內層還貼了一層木條,看上去有點枯朽,這樣的老樓讓人覺得岌岌可危。大概是想表明老宅曆經滄桑有必要修複了吧?

作為12個兄弟姐妹中的老大,麥迪遜從小在蒙培利爾和一大群黑奴的孩子玩耍成長,他受教於自己的雙親,然後直接進入寄宿學校,18 考進新澤西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的前身)。他求知欲強烈,刻苦勤奮,以至於搞垮了身體。這使他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無法從戎報效國家。於是轉而進入政界。在 弗吉尼亞議會供職的日子裏,麥迪遜得到了新任州長傑佛遜的賞識。在傑佛遜的支持下,麥迪遜當選為州議員,從此,在政治舞台上展示了他超群的行政才能。

在一間幾乎沒有任何裝飾的房間裏,陳列著部分麥迪遜閱讀過的書籍。令人想起1787年那個炎熱的夏天,麥迪遜埋頭在成堆的書籍中,為建立一個有效的美國聯邦政府的行政管理係統而筆耕不輟

1776年,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在漫長的獨立戰爭期間,十三個州形成鬆散的同盟。沒有組建中央政府,沒有建立法院,沒有製定法律,也沒有推選總統。唯一創立了國會但國會權力非常有限,隻能向13個州提供意見,請求它們采取行動,不能製定聯邦立法

喬治.華盛頓是獨立戰爭期間大陸軍的統帥,他提出,獨立戰爭是十三個州的共同戰爭,但是沒有人願意聽。他發現,這些州隻對自身利益感興趣,對大陸軍士兵的需要漠不關心。 沒有為大陸軍提供足夠的支持,將士們經常缺吃少穿,沒有藥品、毛毯,甚至沒有武器彈藥。戰爭期間,喬治.華盛頓曾寫過很多封信給國會,憤怒之情溢於言表。他在其中一封信中說,我們生病的士兵赤身裸體,健康的士兵赤身裸體,被英國人俘虜的士兵也是赤身裸體。

 喬治.華盛頓的這些書信沒有產生任何效果。

1781年英國將軍康華裏在維吉尼亞的約克鎮投降,信使將勝利的消息通知國會,但是國會沒錢,連信使的費用都付不起,必須向國會成員要錢。 

獨立戰爭結束後,這種體製的缺點暴露無疑。聯邦政府太過軟弱,甚至於無力承擔象稅收這樣基本的政府職能,更無權威召集那些自行其事、各自為政的州政府。

 喬治.華盛頓在寫給朋友的書信中說,我認為這樣的國家無法存在下去,除非有一個中央政府,統治整個國家,就象一個州的政府統治這個州一樣。

其實,獨立戰爭結束前,喬治.華盛頓、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和詹姆斯.麥迪遜就已經提議對當時鬆散的邦聯體製進行改革,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於是1787年的3月,最早獨立的13個州的代表們再次為新生的美國該有一個怎麽樣的政府而聚會費城。    
 
35歲的詹姆斯.麥迪遜是第一個抵達費城的。他身材矮小,已有脫發,不善言辭,但言之絕對有物,擁有令人羨慕的政治聲望,大家一致推舉他研究起草一個更能有效實施的文件,啟動聯邦政府的運行。他閱讀了所有關於政府體製的書籍和文章,在研究比較了從古希臘一直到他的那個年代的歐洲國家曆史後,麥迪遜認為,以往所有的民主國家最大的弊病是沒有相對集中的權力。擺在美國前麵隻有兩條路:或者繼續走老路,或者建立強而有力的政府管理係統。結論就是: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13個州政府應該隸屬於中央。

不過,麥迪遜同時也很清楚,他不能把這些主張一股腦兒都拿出來,因為很多與會代表對強大的中央政府心存芥蒂,對一個權力過大的中央政府缺乏信任。因此,麥迪遜在會前做好了充分準備,他隨身帶去了數百本書籍和文章,準備回答與會代表可能提出的任何有關政府體製的問題

果不出所料,一石激起千層浪。與會代表頓時沸騰了。讚成者有之,反對派更是群起而攻之。他家鄉的代表也不給麵子:公然反對他的主張。集權還是分權?“邦權第一”還是“國家至上”?“兩條路線的鬥爭”異常激烈

但是,代表中最傑出的政治家們,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佛遜、亞力山大·漢密爾頓等等都支持了麥迪遜。

 新的憲法通過了。行文如同麥迪遜的為人,字斟句酌,言簡意賅。一部國家憲法,不過區區七條。麥迪遜因此被他的同誌們稱為“憲法之父”。

“三權分立”,這個產生在歐洲大陸的民主體製,在美國,在麥迪遜的筆下,才得到了最終的體現。在費城獨立大廳那間毫無裝飾的大房間裏,懸掛著一幅表現當年會議的油畫,其中坐在華盛頓左邊,執筆沉思的就是麥迪遜.

麥迪遜在強調建立一個有職有權的行政管理係統的同時,也深深認識到在設計一個由人來統治的政府時,最大的困難是政府既要有能力控製被統治者,又要強製政府 能控製自己。於是,在喬治·華盛頓的總統任期內,麥迪遜受命再設計一個法案,以確保對政府權力的約束。麥迪遜不負眾望,產生於1791年的《權利法案》與憲法相得益彰,在自由與秩序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關係,對濫用政府權力實施了有效的抑製。

托馬斯·傑佛遜當選總統後,麥迪遜成為國務卿,八年後,他“接班”成為美國第四任總統。這個沒有從軍經曆的總統卻遇上了美國建國後的唯—一次侵略軍的進攻: 1811年,英國海軍在公海襲擊了美國商船,在傲慢的英國人眼裏,除了移民者和艦隊外,並不存在什麽獨立的美國和獨立的美國人民。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貌似柔弱的麥迪遜表示了強硬的態度,他向國會表明了向英軍開戰的要求。

但是,國會嘲弄了這位新總統,把他的戰爭訴求譏諷為“麥迪遜先生的戰爭”。馬薩諸塞斯和康涅迪克特兩個州公然拒絕執行聯邦政府要求他們為軍隊提供軍援的指令。

聯邦政府到底需不需要、或是有沒有足夠的權力號令各州?麥迪遜當年因這個問題而奉命起草了新的憲法。如今,他自己遇到了實踐他的理論和主張的時候了。

18148月的—天,50艘英國軍艦載著四千多名全副武裝的軍隊在距離首都華盛頓35英裏的地方登陸。不管美國人是否請願,戰爭就這樣打起來了。7天後,匆匆忙忙召集的美國軍隊在首都外圍與英軍遭遇。

最初的主動權是操在英軍手中的。入侵者長驅直入,進入了首都華盛頓。此時,麥迪遜正在戰場上視察。他派人送信進城,讓夫人趕快撤出首都。 而此時的總統夫人居然還在總統官邸為上百的客人準備晚宴。情急之中,她還不忘從牆上摘下華盛頓的肖像,帶在身邊。她的冷靜與周到,為美國保護了一件無價之 寶,為後世傳為佳話。

入夜,英軍燒毀了國會大廈和其他公共建築,全城硝煙彌漫,火光衝天。麥迪遜在城外目睹了美國曆史上最悲慘的這一幕。但是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隨著巴爾迪摩戰役的勝利,隨著勝利而誕生的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戰爭的轉折也來到了。麥迪遜領導的這一次與英國的戰爭,保衛了美國的共和製度, 為美國贏得徹底獨立建立了功勳。戰爭結束後,麥迪遜痛定思痛,從傑弗遜主張的南方莊園主的立場回歸到華盛頓的原則,這種務實的、正視現實的態度為他贏得了民眾和國會的擁護。

1817年,正值麥迪遜66歲生日之際,他結束了總統生涯,返回故鄉莊園蒙培利爾。

2 2歲起,麥迪遜從政41年, 就是從總統位置上退下來後,依然熱心於各種政治事務。最能夠證明這一點的,就是故居蒙培利爾的特色:一樓的房間一間比一間大。除了常見的家具布置,象精致 的壁爐,沙發,各種小擺設等等,每個大房間裏都有一張大大的長方形桌子,就象今天大小衙門裏都不可缺少的會議桌一樣。故居的二樓還沒有開放。於是,把能夠 看到的部份集中起來,給我的印象是:一幢辦公樓。和他兩個總統好友的家(傑佛遜的蒙蒂塞羅和門羅的阿什羅高地)相比,這裏沒有蒙蒂塞羅的流光溢彩,精巧細 膩,但是要比阿什羅高地寬敞舒適得多,確實是各種政治聚會的好場所。 

從前廳向右轉,一個套間裏陳列了那個時代黑人奴隸的生活用品和部份照片。這裏還專門介紹了一個小故事。麥迪遜有一個貼身的黑奴,名叫貝利,從他在新澤西讀書就陪伴他,並在製憲會議期間,一直在費城服侍他。在北方的時間裏,貝利耳聞目睹,產生了要自由、要平等的思想。麥迪遜覺察到了這一點,並隱隱感到如果這 個黑奴回到蒙培利爾,他的言行一定會影響其他的奴隸。給貝利自由,麥迪遜認為不可能;因為放掉貝利,會損失一大筆錢;於是,麥迪遜做出了一個令今人看來十 分遺憾的決定:在費城就地賣掉了貝利。這個故事無疑為他嘔心瀝血起草事的憲法做出了一個實際的注解:在美國人神聖的獨立中是不包括黑人的。

費城製憲會議的五十名代表統統被稱為“國父”。麥迪遜,這位其中最年輕的美國之父,身材瘦小體質羸弱的國父,比其他“國父”們多活了20年。

1836年,麥迪遜在蒙培利爾的家中去世,就葬在家族的墓地裏。我們沿著一條不時揚起灰塵的砂石路,來到他的墓前時,雖說並沒有指望看見什麽宏大壯觀的紀念物,但是,眼前這座水泥砌成的墓碑樸素得還是讓人覺得不象是一個偉人、一個建有功勳的美國總統的歸宿。方底尖頂的墓碑沒有任何裝飾,隻刻了“詹姆斯·麥迪遜I751-1836年”。用低矮的紅磚圍起的家族墓園裏,其中還散落著其他親屬的更小、更簡陋的幾塊墓碑,包括他的夫人。

麥迪遜離世不到200年啊,這樣對待自己的“國父”,真是“忘本”的美國佬!一時間甚是有些義憤填膺。可轉而又想:我們有什麽權利指責呢?我們的老祖宗都被挫骨揚灰了呢! 

        












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這麽客氣,受寵若驚!
sumww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長見識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