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坐落在京廣線上,至今還沒有修建機場。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三十年多年來我和家人曾無數次往返於家鄉和北京之間。火車無疑成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從火車變遷的點點滴滴,可以體驗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
小時候家住的離火車站不遠,在寂靜的夜裏甚至能隱約聽見火車的轟鳴聲。那時對我而言火車代表著希望和力量,是神秘的和令人向往的。我在兩三歲的時候曾隨母親出差第一次坐了火車,可惜隻留下了一些模糊的記憶。每次鄉下的親戚帶著孩子進城來玩時,我都要領著他們到火車站去看火車。看著那噴著白煙的龐然大物呼嘯而過,看著小孩子們羨慕的目光,我幼小的心裏總是充滿了驕傲。
七十年代末,大哥考上了北京大學,從此拉開了我們家進軍北京的序幕。童年的我是懷著無比仰慕的心情看著大哥坐上火車去北京的。那時的火車都是綠皮車。綠皮車曾經是中國旅客列車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綠色的外體,綠色的座椅。座椅是直的,比較硬。我的家鄉沒有始發車,都是過路車。火車到北京要十七八個小時。大哥每次返京時都要先站上幾個小時才能找到座位。更辛苦的是寒假,人多,行李更多。行李多是從窗口塞進去的,人有時也要從窗口爬進去。記憶中每次給大哥送行都像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一家人齊上陣,連年幼的我都提著一個小包氣喘籲籲地跑在最後麵。好不容易連包帶人都上了車,剛想鬆一口氣,火車已經徐徐啟動了。還記得八十年代初,大哥曾帶著年過七十的姥姥去北京玩,好不容易買到兩張連在一起的坐票,大哥讓姥姥躺著休息,自己坐在帶來的小板凳上,就這樣一直坐到了北京。綠皮車,想說愛你不容易!
十幾年後我也考到了北京上大學。兒時對北京的向往已經變成了離家的鄉愁。九十年代火車也有了緩慢的發展。不僅有綠皮的直快,又開通了帶空調的特快。特快運行時間短,座椅更加舒適。而且開始全程對號入座。雖然不是始發車站,有些特快也會在家鄉的小城留十幾張票。但是這些票並不對外發售。每一次返京母親都會動用所有的關係求爺爺告奶奶地幫我買到一張特快票。這張座票在人滿為患的寒假裏顯得格外珍貴。雖然還是要坐上十幾個小時,但是和大哥當年比起來,我簡直是幸福到天上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麽幸運,京廣線是主要交通幹線,車次多。宿舍裏有位浙江的女孩,要換兩次車,而且隻能乘坐直快。前麵的車還沒有座位。每次返校後都是疲憊不堪,後來她假期就經常留在學校不回家了。火車,曾阻擋了多少遊子的回鄉夢。
幾年之後,臥鋪車慢慢地多起來了。到家鄉的臥鋪票也能買到了,再後來從家鄉始發的臥鋪車也開通了。這一下大大地改善了乘車環境。臥鋪車廂人少,環境相對幹淨。上車時不擁擠,也不用擔心找不著地方放行李。床鋪雖然窄小,但是躺著可比坐著舒服多了,有時還可以睡上一覺。臥鋪車的出現把家鄉和北京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隨著旅行舒適度的大大提高,退休後的母親開始帶著小侄子頻繁地往返於北京和家鄉之間。她平日在北京幫著大哥帶孩子,假期再和我一起回家和父親二哥團聚。感謝臥鋪車的出現,雖然忙碌和辛苦,我想母親那幾年一定是在幸福中度過的吧。
2008年動車組投入運營。到家鄉的動車都是硬座,運行時間比直快縮短了一半。座位更加寬敞,也不再是麵對麵。因為有臥鋪車的誘惑我一直沒有嚐試坐過動車。但是據坐過的人說從北京坐到家鄉還是有些累,不如臥鋪舒適。幾年後動車慢慢地被高鐵取代了,現在通往家鄉的動車都被取消了。動車,就像是WINDOWS Vista一樣,還沒有流行就已經成為了曆史。
2012年底,從北京到家鄉的高鐵正式通車了。高鐵站修建在新城區,周圍環境寧靜,優美,但是離市區有三十分鍾車程。去年回國第一次坐高鐵我就對它一見鍾情。高鐵外形時尚,車廂寬敞,運行平穩。更重要的是從北京到家鄉隻要四個小時,大大節省了在路上的時間。更符合了遊子在外歸心似箭的心願。我毅然摒棄了心儀多年的臥鋪車,堅決將高鐵坐到底。唯一的遺憾就是車廂內隻能放小件行李,大箱子隻能放在兩節車廂的中間。免不了在車到達各站時檢查一下行李。但是高鐵在時間上的優勢是不可逾越的,長途旅行終於變成了一種享受。
最近據新聞報道,中國正在研製超級磁懸浮列車,采用真空管設計,未來的時速可達到每小時2900公裏。那樣從北京到家隻需要20分鍾了。我無限憧憬著這美好的未來,夢想著有一天我能坐著這真空列車飛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