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自信帶來酸澀味道的,是競爭的壓力所帶來的感受。
生活和感情中的竟爭是發帖時挖不完也填不完的“坑”的樂趣。我現在的興趣,隻為創業中的人們打一點氣,放它幾句厥詞而已。
也許在我們構思自己的方向時,首先看到的,就有選擇“跟在別人後麵做”還是“另辟蹊徑”這樣的考慮。前者,多是比較傳統的零售,餐飲和網絡銷售等這些行業。而後者,則是與生產,製造業,高科技有關的行業或新興的服務行業,這些以新為主,在開始時競爭的壓力會比較小一些,壓力主要在開拓新的市場。
傳統行業,一般有現金收入的好處,資金流轉較快,似乎比較簡單地按他人的模型去照做就可以入行,上手比較快,在經濟低落時顯得安全係數比較高,因而是創業新手們和新移民們比較熱心的起步選擇。這些行當最大的壓力,就是競爭的壓力。很難說,什麽時候不會陷入惡性競爭的環境中去。惡性競爭,指的是打價格戰,都想通過低價來擠垮對手,當價格低於成本價時,同類商品更是出現假貨來擠兌已經低價的正品銷售。這樣的情形,一種可能就是從開始就看清楚,盡量不要參與到可能引起某種惡性競爭的環境中去。容易被仿製,已經很多假貨的產品盡量不要去銷售。另一種可能,就是一旦陷入,要盡快脫身出來。
在法製健全的國家,低價和假貨的惡性競爭,不僅使自己身陷泥潭,競爭壓力巨大,也使自己在競爭壓力之外還麵臨可能失大財與牢獄之災的風險。此外,在那種“投機取巧”的環境下,也生存著一些專門以鑽別人空子的空子而生存的邊緣人。換句話說,在可能鑽空子的地方,如果法律提供不了保護,非正常狀態下的競爭的風險,可能包括經濟和法律之外的其它風險。
競爭中,不管是跟在別人身後還是被人緊跟,能把自己處於良性競爭的環境中,競爭才能體現出促進自己發展的意義。良性的競爭,好比“碰碰車”的感覺,互相之間都有保護自己的“緩衝圈”,偶爾相互“碰撞”一下,之後都學會以後去掌握好主動挑戰的時機,和被動被衝擊時的即時轉向解脫。良性競爭,不光是要始終整合並確保自己可靠的“緩衝圈”,同時也在競爭中不去切斷對方最後的生路。真正的高明,不是有能力把對手置於死地而後快,一定要做到壟斷的絕決,而是以實力勝出後,給對手轉向新生的機會,如此對手在輸得心服口服以後,還有機會“東山再起”,也才不至於發生“以死抗爭”,“兩敗俱傷”的情形。退一步講,在競爭中給對手尊重,也就是給自己總有外力刺激發展的機會。
做人做事如果做到壟斷的地步,自己不會停滯發展,不會腐朽,那才是怪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