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新冠擊穿了疫苗理論和理想 》一文的5個錯誤

(2021-09-26 21:11:03) 下一個

大號螞蟻《新冠擊穿了疫苗理論和理想 》一文的5個錯誤

楊別青

大號螞蟻網友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擊穿了疫苗理論和理想 》的短文,網友楓林曉評論說"這篇文章如果不提人工智能。就是四平八穩的真知灼見"。

在我看來,文章有許多根本性的錯誤。疫苗應該不是大號螞蟻熟悉的專業,因為四段話共772個字中他的錯誤比比皆是,現在例舉幾個方麵:

1. 錯誤之一,前後自我矛盾

第二段文中說“深究疫苗理論卻發現,其實絕大多數疫苗從來就不是放感染防傳播的。”,但第三段就聲稱“因為科學來講,疫苗從來就不可能放感染防傳播”,第四段又說:“疫苗理論上就不能防傳染”

文章題目的一個關鍵詞是“疫苗理論和理想”,那麽我不禁要問:理論上疫苗有無防止感染或者防止傳播的可能?”“絕大多數疫苗”和“疫苗從來就不可能”是矛盾的。

2.錯誤之二,防止感染和防止傳播理論的理解錯誤

防止感染和防止傳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生物學上的感染指病原體進入細胞或進入個體的體腔內麵(皮膚,粘膜等)。傳播指從一個個體到另一個個體的過程。

新冠疫苗能否防止感染目前尚不明確,有爭議,但後者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新冠疫苗大大降低呼吸道的原始新冠病毒荷載量,從而降低了傳給他人的可能性,但最新的變種德爾塔型的降低卻不那麽明顯,所以傳染能力更強(R0=7)。

靈長類動物主要有五種抗體(免疫球蛋白),即IgG(70-85% 、IgM(5-10%)、IgA(5-15%)、IgD(1%)和IgE(<1%),前麵三種起主要作用,前兩者存在於血液中,IgA是分泌性抗體,存在於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表麵(見圖)。血液中IgG和IgM水平決定能否預防得病(出現症狀),分泌性抗體的水平決定能否預防感染(進入細胞或穿過腔道粘膜層)新冠IgG持續時間還不清楚,但至少肯定可以長於6個月。分泌性抗體IgA的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

理論上,隻要疫苗能夠產生足夠的IgA就可能防止感染。一個例子是母乳哺育的嬰兒在6個月內腹瀉較少,因為乳汁中的IgA可以中和引起胃腸炎或腹瀉的兒童輪狀病毒

已經有動物試驗證明新冠疫苗產生了IgA,是否足以防止感染及持續時間多久有待更多的數據。

3.錯誤之三,杜撰目標進行攻擊

文中說“當初新冠疫苗剛出台的時候,從公眾到廠商,都認定疫苗是可以放感染防傳播的。”

實際上的情況恰好相反,美國最早獲得緊急使用許可的三家疫苗公司,每一家都很明確的說是防止生病或防止出現症狀,沒有一家說防止感染,否則就會被人起訴。我在跟帖中請他說出哪一個廠家,他沒有回答。

文中聲稱“磚家政客出於安撫費拉民眾的目的,當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往可以安慰過去了。可惜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這本來也沒什麽,畢竟沒這方麵的經驗嗎。但是後來越打疫苗疫情越嚴重,還揣著明白裝糊塗,強推疫苗,就居心叵測了。就不僅僅是打著科學反科學的問題了。而是圖財害命,損人利己的問題了。”也是沒有依據。

4. 錯誤之四,罔顧抗體6個月後水平下降的事實

如果疫苗理論上就不能防傳染,那麽也許可以認為大量的突破性感染並非是疫苗嚴重衰退的結果,而是疫苗從來就不那麽給力。或者說疫苗的衰退周期也許比現在觀察的半年多會長不少,尤其是在防重症上。但所有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推導。”

已經報道的多篇科研論文證明無論輝瑞或莫多拿疫苗產生的抗體6個月後水平都下降,輝瑞疫苗比莫多拿疫苗降得更快。這是可以預期的結果,因為輝瑞疫苗的mRNA用量隻有後者的三分之一(30ug,100ug)。

數據表明防重症方麵疫苗的作用特別明顯,重症發生率大概降6-15倍。

5. 錯誤之五,說”新冠病毒有人工智能,變異突破能力更強,就把疫苗的本質給揭穿了。“

新冠病毒沒有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特點是學習能力,病毒並不具有這個特點。學過生物的人應該知道,複製的時候RNA病毒沒有DNA病毒那麽強的糾錯能力,所以每次傳代都會可能產生錯誤,這不是病毒主動產生的,而是自發突變加上選擇導致的結果,由於病毒頻繁變異,原先的抗體效果就會下降,屬於RNA病毒的流感病毒變異性更大,所以每年需要打不同的疫苗。

這也是一些國家強製社會群體打疫苗的理論基礎,目的是減少惡性突變的發生幾率以及盡快終止疫情的遷延。沒有一項醫學措施或公共衛生的手段是完美的,都是權衡利弊的結果。沒有永遠最好,隻好選擇目前較好的方法。

總而言之,雖然該網友可能做過一些實際或網上研究,但術有專攻,任何人離開自己熟悉的鄰域發表評論,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邏輯和辯才素養很過硬的崔永元也會在轉基因的問題上跌跟鬥。文章可取的是第一段的最後所言”信仰本身就代表了不科學,科學的本質是質疑和探索。“

一般專業的問題需要5年以上的研究生訓練和知識積累才能不說外行話,而關於新冠病和疫苗,要求更高,因為涉及醫學、公共衛生、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等學科。譬如,閆麗夢質疑中國政府的新冠的許多做法,她雖然是湘雅本科,南方醫科大博士,港大博後,《自然》研究論文第一作者,但專業基礎訓練不正規,知識積累不夠,除了一些外行話,到目前還沒說出支持她結論的依據或者經得起同行專業人員認可的質疑。

所以不說外行話有的時候比發高水平文章更難,不太了解的話,能夠做的就是可以討論,但不熟悉事情上少做言之鑿鑿論斷。

2021-9-26

注,插圖來自https://ruo.mbl.co.jp/bio/e/support/method/antibody-isotype.html

 

附原文,

新冠擊穿了疫苗理論和理想

很多人崇拜疫苗,甚至不惜攻擊謾罵不迷信疫苗的人,自以為是信仰科學,其實是信仰經驗。實際上,信仰本身就代表了不科學,科學的本質是質疑和探索。

在過去幾百年,疫苗實踐的確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其效果總體而言遠大於副作用。形成了中國房市永不到的曆史經驗。但是深究疫苗理論卻發現,其實絕大多數疫苗從來就不是放感染防傳播的。因為絕大多數疫苗都是注射後產生抗體,實際上就是模擬感染以後的反應。越過了皮膚黏膜等幾道外圍的防守層。換句話說就是隻有在感染以後,才能激發疫苗抗體的作用。隻不過以前的病毒沒有那麽強的感染性,在人體產生明顯症狀之前就已經抗體生效解決了。也就是所謂的無證感染。

但是新冠病毒有人工智能,變異突破能力更強,就把疫苗的本質給揭穿了。當初新冠疫苗剛出台的時候,從公眾到廠商,都認定疫苗是可以放感染防傳播的。疫苗一打,萬事大吉。但是現實很打臉。因為科學來講,疫苗從來就不可能放感染防傳播。之所以有放感染防傳播是因為以前基本打了疫苗就都是無證感染,傳播性也不強,效果上不深究近乎防了傳染。但實際上不是的。磚家政客出於安撫費拉民眾的目的,當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往可以安慰過去了。可惜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這本來也沒什麽,畢竟沒這方麵的經驗嗎。但是後來越打疫苗疫情越嚴重,還揣著明白裝糊塗,強推疫苗,就居心叵測了。就不僅僅是打著科學反科學的問題了。而是圖財害命,損人利己的問題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好消息。如果疫苗理論上就不能防傳染,那麽也許可以認為大量的突破性感染並非是疫苗嚴重衰退的結果,而是疫苗從來就不那麽給力。或者說疫苗的衰退周期也許比現在觀察的半年多會長不少,尤其是在防重症上。但所有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推導。說到底,新冠疫苗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嚴格進行科學研究。有病亂投醫。匆匆上市,把全人類當作疫苗長期正副作用的試驗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t10 回複 悄悄話 一些門外漢以自己的政治立場來“解釋”本來屬於科學的東西。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