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朋友多與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交心,相處時彼此愉悅且相互欣賞,此乃精神層麵上的共鳴。除此之外,形而下,也希望能於生活中互相提攜與幫襯,一旦陷入困境,能拉兄弟一把,做不到有福同享,可希望有難同當。朋友間能夠達成如此深切的關係,要看相互間心與心的距離,越近傾力越大,越遠傾力越小,當然之間要看事要看情景,彼此說“不” 也是完全有可能 -:)
記得剛來海外讀書時,所在的大學國內來的訪問學者和留學生不多,同在異國他鄉,大家抱團取暖,相處的不錯。咱也屬於自來熟,因而很快就跟大夥打成一片。當然之中脾氣相投的,慢慢成為朋友,由於都是半路相識,不能算知根知底,所以心走到那就算那。都是初來咋到,需要搭手就搭把手,搬家, 用車, 找房,了解學校及周邊的情況,都是親情出力。
時間一長,有一在讀MBA哥們跟咱走挺近,我們常常一起玩一起耍。他也不容易一邊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一邊讀書,大部頭的商科書學起來要時間要精力,兩頭兼顧不易,好在人挺樂觀,雖時不時跟我抱怨之中的酸甜苦辣,人家還是“咬牙”堅持, 見此咱生活上能幫幫就幫忙。有次期末,哥們忙的一頭霧水,功課準備不充分,考試頓失信心,就打電話求咱用替考的方式,“偷”份卷子回來做參考,然後他再找理由補考。放下電話,咱一琢磨這想法實施起來有技術問題,此外被抓自己與他後果將是不堪......於是咱主動聯係他,曉之利弊,與他的求助說“不”.... 之後我們依然還是朋友。
工作之後, 與老中由同事轉為朋友的也不少,大家天天見,交互多彼此易於了解,處的來,三觀一至興趣相近,就容易玩在一起,若孩子都差不多大,就更願意一起 party,希望是大人孩子都高興,畢竟是海外,難捱好山好水好之寂寞,大家多聚,人氣帶人氣,千方百計活出點滋味。之中有一位同事朋友,個性使然使與其他老中由於非此即彼的原因和不太來,而跟咱走的倒是挺近,有段時間午餐後一起出去散步,有時他要去銀行或 XX辦事,起初要咱陪著去,一次兩次咱也就順其意,第三次我就跟他說“不”, 有事自己去,要不就是飯後百步走 -:)
人與人交互,遇事求事在所難免,更何況朋友之間,但要有個度,還要有個準則與底線,忙亂糊塗時的求助未必合理合法,作為朋友的一方亦要清醒明理,否則就是幫到倒。此外友情是無法永遠輸出的,也有量和質的區別,小事或是咫尺之事,求人不如求己,而真遇到難事之時,往往一求側靈,應了那句話“好刀用在鋼刃上”。
太同意了。我非常反對為省錢、省時、省事找朋友幫忙的,別人的錢、時間和精力就不當回事了嗎,還不用說那是朋友?能自己做的別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