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吵架淺談中國文化

(2016-04-27 06:03:07) 下一個

從吵架淺談中國文化

 

作者 蘇小白

 

 

中國人愛吵架。

凡有中國人紮堆兒的地方,無論餐館、機場、網絡論壇,甚至是醫院、圖書館皆或多或少能聽到或高或低或明或暗的吵架聲。中國男人吵架,絕少不以老子自居,個個很秉氣,大凡吵著吵著就要動手;女人吵架是須要罵別人“騷屄”“養漢”的,好像不惟此不能讓對方擊倒。當然甚可觀者,男人是動武,一躍一跳的,你擂我一拳我劈你一掌,打得頭破嘴角流出血,卻絕少撕拽在一塊兒的;女人卻不,凡女人吵架三句對罵之後定要扯衣服揪頭發,糾纏成一團。自然,女人吵架必是要哭的。對罵的兩個女人多凡都要哭,一行抹淚一行罵,一行罵著一行胡亂打,或屁股撅起來,如兩隻羊頂架。現實生活中,在中國,男人絕少跟女人吵架,跟女人吵架的男人很跌份,多讓中國人看不起。但,偶爾也有跟女人吵的,隻是那女人一直追著那男人罵,男人一直扭頭躲著走,女人罵得死難聽,男人才偶然回頭暴怒地頂幾句,然終還是要走掉的。——“好男不跟女鬥”,此之謂也。然而不料的是,網絡上卻有些男人總愛跟了女人罵,罵得女人跑掉,一時間好像顯得他頗威武。

 

中國人為什麽愛吵架?

中國人親唄。中國人,人與人之間是很親近的,血濃於水。我鄉下有句俗話:“牙和舌頭在一塊兒,哪有恁得的時候?”也即,牙和舌頭關係那麽近總不免是會出現牙咬舌頭的。還有“打是親、罵是愛”、“客客氣氣是路人”等等之類的話,意思總之是不吵不打是要有些見外的。所以,夫妻之間,床頭打來床尾罵,磕磕碰碰一輩子;朋友之間,爭幾句、紅個臉,也倒是稀鬆平常事,誰也不會放心裏。出門在外,中國人遇見人多是挺親的,然相處時間一久,便有矛盾,開始生分了。你罵我一聲,我吵你一句之類的事,便多的是。

 

如果是出國,中國人見著了中國人,雙方皆要傲起頭不大搭理對方的。

若一方言行舉止稍微表現得失當,那一方中國人會悄聲對她家裏人道:“瞧,那一個中國人”,儼儼然,好像她已不是黃皮膚黑頭發。或者,一時間若對方不慎冒犯了她,她滿臉的鄙薄之氣顯出來,一口不屑道:“你們中國人咋都這樣兒?”不消說這位一定是嫁給了老外當了媳婦的。她這樣說,當然是要表明她的不一樣,雖然她說的也還是中國話,刻薄了中國人之後,她回到家,打開電腦還必要上中文論壇找中國人紮堆兒的。為什麽?她離不開她的同胞嘛。然而,他們終是要說些洋話的,特別是網絡交流,總要在打漢字的時候,不怕變鍵的麻煩,定要去敲出幾個洋文出來,以顯示出國很久不大會說中國話的樣子。

 

當然,在國內,因為處處都是中國人,滿眼都是中國人。

人山人海的,乘地鐵,搭公交,你擠我碰,人看見人,多少還真是有點煩。這時,偶爾不慎你踩了我的腳,我碰了你的包,兩眼一瞪是會嘟嚕幾句的,遇著修養好的,一聲對不起過去了;遇著脾氣燥的,吵架是難免。中國人遇事是不大窩在心裏的,氣一定要出來才心裏好受些。再說都是中國人,有什麽惱恨怨苦,還有不能對你說的?!雙方都要力圖讓對方明白,爭那樣一個理,就吵起來了。若對方認理,道了歉,在中國,再大的怨氣也會消了的。當然也有不消氣,記對方仇的,然而若是同居一個社區,一個村子裏頭的街坊,就算你記了對方仇,若對方家裏出現難事或者紅白喜事,你若要不隨禮或去幫些忙,那你就會太小家子氣,惹得鄰裏鄰外看不起。

 

中國人常說自己不團結。

比如,在中國就有一句俗語“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是根蟲”。那麽,為什麽中國人不團結?為什麽中國人就認為自己不團結呢?這,首先還得從我們祖先的勞作方式談起。中國是農耕社會,農人在田裏勞作是分工合作的。比如犁地,有人拉犁,便也得有人扶犁。拉犁者辛苦,扶犁者輕鬆。同是一樣人,為什麽你扶犁,我就得拉犁?時間久了,合作雙方就起爭執。爭什麽?爭當扶犁人。“尼姑的屁股,和尚摸得,我為何摸不得?” 放大了看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農業文明的技術含量不高,你做得、他也能做得,憑什麽就得他重你輕。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於士大夫層。無論道儒,修與煉,都是自己的事,境要“靜”,與人交流得就少。出來之後,皆會覺得自己是真道大儒了,互不服氣。還有就是科舉製度,“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萬人爭過獨木橋,士子的理想就惟此一種。儒生們又人人都自認為是飽讀了書的,當然會誰也不服誰。如果人生選擇多樣化,價值判斷多樣化,也許就不出現你爭我搶的這種人生態度了吧。 比如當年日本向中國學習,日本人就沒有學中國科舉選撥人才這一套製度,非但保護了日本的手工業發展,也未造成人生價值判斷的惟一性指標,使不同階層的人,都找到各自的位置而心安理得,滿足幸福。

 

但中國人貌似看起來不團結,然其文化基因裏是誰也離不了誰。

中國人吃飯使用筷子。兩根。夾食物時搞不好就要“打架”,但筷子兩根,兩根筷子,失卻一方,別一方也就“孤單怪可憐”,無所作為了。這一點,不像西方人使用刀叉,一柄即可完成取食。在精神上,中國人也是兩套思維並存,一儒一道,其實說白了,中國的道學儒說,就是中國人精神上一生汲取營養而使用的“筷子”。二者一出世一入世,相得益彰,使得中國人活得有進有退,進退自得。若一個人隻知進不知退,或相反,都稱不得上會圓融心安。所以,中國人內心的精神需求,就如道家的陰陽“雙魚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起來黑白分明,其實際渾然一體。不是麽?當華人遇到大災大難之時,你再去看華人,他們都來了,出錢出力,實在是密不可分。偶爾有無動於衷的,也定然會是:

“兩隻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麽,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隻,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胡適《兩隻蝴蝶》

 

2016/4/13,磨硯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