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月亮是上海的圓

(2014-04-21 09:53:42) 下一個

我跪在公共汽車的座椅上麵,探頭從車窗看出去。終於在一麵牆上,看到了一行漢字:“隻生一個好!”。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幸好,這不是外國。

一九七九年的八月底,正是我小學二年級暑假快結束的時候,我隨媽媽去上海。那段時間她臨時調動到寶鋼工作,為了減少我父親帶三個孩子的壓力,所以把我也帶去上海。按照計劃,我會寄住在姨媽家,接著讀小學。

雖然來之前我聽說是到上海,但是對一個九歲的男孩來說,上海是個抽象的名詞,二千五百公裏的路程是個抽象的數字。對路途和距離真正的衡量,是一路上過了多少個山洞,多少個大橋;是無數次無聊地扳著手指數指頭,無數次在火車過道來來回回地亂走,無數次在臥鋪的上下鋪之間爬來爬去。兩天的火車下來,到站的時候,我覺得到了地球的另一麵。

火車站是我對上海的第一眼認識,就和成都站不一樣。上海站比成都大很多,有點古香古色,不像是車站而更像一個老建築。資料上說成都老火車站是蘇式風格,五二年建成的;而上海站是1908年建成的,具有典型的西式風格。當然我不知道這些風格上的區別,隻是覺得新奇。這應該算我平生第一次看到這麽大的西式建築。

姨媽早已在月台上等我們。她三十多歲年齡,梳著短發,穿著短袖襯衫,露出一段圓圓的胳膊。樣子和媽媽不大像,她的下巴更尖而眼睛更大更圓,說話更快音調更高。剛出車站,她給我買了一支雪糕,第一口咬下我就很吃驚,奶味很濃,比成都的水果冰糕簡直是天上地下。而且吃了幾口居然沒有咬到裏麵的木片。記憶中冰糕的木片向來又長又寬,一直穿過整個冰糕,有時舌頭還能舔到上麵的毛刺,吃得時候需要很小心。上海的雪糕就考究多了,雖然手握的部分一樣長,但木片深入雪糕裏麵就隻有一點點。嗯,這裏處處都透著古怪,我想。

一邊走,姨媽告訴我們,今天晚上吃蹄膀。什麽是蹄膀我不知道,也不敢問。接著,我們上的公共汽車是中間有轉盤連接雙車廂的那種,以前是否看過我不記得,但肯定沒有坐過。接下來的汽車路程也長得要命,停不完的站,無數的人上上下下。街道上總是一個接一個各種的商店,馬路上人比成都多很多。不過街上很少看見標語和諷刺“四人幫”的漫畫,這也和成都不同。車上的人說的話,也是語速很快音調十分古怪,關鍵是我一句也聽不懂。

抽象的上海在我周圍的逐漸變成現實,但沒有一絲一豪和我的想象一樣。我總以為,成都就是最好的地方,最熱鬧的城市;全世界的城市都應該是七十年代末成都的樣子。我的好奇心,慢慢變成一種擔心和害怕。直到我看到了街上的中文字,才確信沒有出國。不過緊張忐忑不安的心情沒有減少太多。

到姨媽家也有太多的新東西。她家的位置是在虹橋路和中山西路的交界,屬長寧區。當時處於是城市的邊緣,除了龐大的新建小區,周圍都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和池塘。我從來沒有見過幾十棟樓排在一起的小區,首先這點就足夠震撼。我也沒有上過六層樓,那是家所在的樓層。在六樓的陽台上站著,感覺就是高聳入雲。極目遠眺,隻在遙遠的地平線上,可以看到煤氣公司的煤氣包(至少後來我表哥是這樣告訴我的,我一直不知真假)。

晚上的第一頓飯,我吃了這輩子第一次有印象的清燉蹄膀。我也看到了表哥的錄音機。這是一個單卡的放音機,小船一樣的形狀,有個把手可以提著走。他告訴我是他美國的大伯送的。我第一次看到這麽高科技的東西,內心無比崇拜。成都的家裏唯一的電器是早已不用的電子管收音機--足足有現在的微波爐那麽大。雖然後來才發現表哥翻來覆去,隻有幾盤鄧麗君的磁帶,但這當然不會影響我的崇拜感。摸著屋子的鋼窗也覺得新奇,我把窗子反複地拉來拉去,仿佛是個玩具。成都的房子都是木窗子,舊了變形很厲害。我也第一次看到燒煤氣。成都雖然已經有煤氣罐,但管道的還沒有。

除了這些能看到以外,接下來的幾天,更多的體驗接踵而來。

空氣和成都大不一樣。夏天的成都,空氣中有種潮濕而悶悶的味道,基本上就是住的附近的氣味。上海的風大,因此空氣中始終很清新,但是夾雜著各式各樣的味道。這取決於風從那個方向吹過來。有時是附近農田和池塘裏水葫蘆的味道,有時是樓下垃圾箱的氣味,但最多的是走過每個住宅樓,你都能聞到海魚或者鹹魚的味道,多半是帶魚。海魚或者垃圾箱的味道,是構成兒時的我記憶中最深切的部分,以至於很多年後,聞到它們我就會想到當初的上海。

吃的喝的更不一樣。自來水有股怪味,我開始還以為裏麵放了什麽東西。後來大人說是氯氣。飯菜中少了辣椒和四川泡菜,而多了江浙的各種醬菜、五香的豆腐幹、烤麩。特別是早點,比當時的成都豐富很多,有各式油炸的餅,軟糕,油條豆漿,還有麵包。

居然周圍的聲音也很不一樣,70年代末的成都是很安靜的,白天路上也沒有多少人,車就更少。偶爾聽到電車和公交車的聲音,駛過之後就要安靜一個小時。上海就要熱鬧多了,早上起來在小區總能看見匆匆上班的人,半夜還也能聽到有人騎黃魚車從樓下經過,因為路麵不平,板子的聲音很大,在夜空中十分突出。開始的時候,我十分不習慣這個聲音,在剛到的頭兩天,我罕見地失眠了。晚上兩點過,聽見下麵有人力三輪車聲音就會把我吵醒。然後立在窗子邊往下麵看,腦子裏麵一片空白。姨媽擔心得很,問媽媽我是不是精神上有毛病。媽媽說,那麽小的娃娃能有啥子精神毛病,就是不習慣嘛。

的確,連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姨媽是早上五點就起床去菜場買菜。有次我曾經和她一起去過。天還蒙蒙亮,初秋的早上頗有些寒意,我驚奇地發現五點鍾的菜場已經如同成都的上午十點,裏麵人山人海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甚至還能聽到雞叫。相應地我們睡得也早,八點半左右就上床睡覺。而之前在成都,八點半我可能還在鹽市口的街心轉盤,和小夥伴們瘋狂地一圈圈地跑。

除了各種體驗之外,更重要的是,我還有更多的挑戰需要麵對。

首先是在學校。我到了沒幾天就上學了。同學們都是上海小孩,我是唯一的外地人。老師上課講話都說上海話,大部分我聽不懂;所以特別害怕被叫到提問或者背書。同學們談的話題和玩的東西也很不一樣,用現在時髦的話叫文化衝突。讓人最鬱悶的是,我一開始怪腔怪調的上海話成了一些同學取笑的對象。

放學回家後的情況也不見得好多少。姨媽的風格和媽媽完全不同,她是個很仔細,事無巨細都要管的長輩,而且更加急躁。在沒摸清她的脾氣之前我很有些怕她。

最要命的是,媽媽隻陪了我一個星期左右,就回寶鋼了。剩下我一個人,在這個陌生世界,聽著陌生的聲音,看到陌生的場景,吃著喝著陌生的食物,聞著陌生的氣味,和陌生的人住在一起,去著陌生的學校。雖然開初的失眠很快就結束了,我的身心卻繼續出了各種狀況。

首先我上廁所突然變成了大問題,常常腿都要被蹲麻了才能結束。當然我沒想過去琢磨什麽原因。二是我得了強迫症,經常下到一樓,又要無比痛苦地跑回六樓上看是否鎖好了門,因為如果不鎖門麵對姨媽,我的下場會很嚴重;強迫症基本上伴隨我終身,好在對他人無害。最重要的是,我開始有點口吃。這種口吃不是習慣性的,而是完全受壓力,精神因素影響。表現在如果老師,大人在場,非要我說什麽,就要出麻煩。平時很好,一般人都不會留意我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我很久,直到初中高中以後才基本痊愈。

根據我個人的經曆,我一直不大同意一種說法,說兒童比大人更容易適應新環境。學語言的角度是的,一兩個月完全不費力我就把上海話說的很地道了。但是其他方麵,兒童的心理過程並不比大人容易,有時甚至更困難,可能是嚴重缺乏安全感或者不知怎麽表達。我想唯一區別隻是在於兒童因為沒有自主的選擇權,而根本不去考慮退縮的可能性,少了大人的後悔和埋怨,而態度更積極主動罷了。

我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習慣的。反正總有一個月左右,主要原因在於逐漸和同學鄰居的小夥伴們熟悉了。特別是其中一個住在樓下501室的,叫吳誌偉,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在他的幫助下,我的適應大大加快了。

一旦開始接受和融入新環境,我沒有想到的是,它友好和魅力的一麵讓我越來越著迷了。

我從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入手。姨媽家是幾十棟樓最邊上的一棟。樓房的前麵有池塘,上麵是成片的水葫蘆。這是在江浙地區的靜水池塘最多的東西。池塘多的好處各種小動物和昆蟲很多,我從小都很在行;因此我捉過不少青蛙,也拿瓶子把蝌蚪裝回家養在盆子裏麵。還捉蚱蜢,蟋蟀等等。有時能看到大人穿著齊腰的皮褲站在池塘中間,不知在打撈什麽東西,看樣子不像捕魚。我們這棟樓旁邊不遠,還有幾個大棚,走過去發現裏麵都是養的豬。大棚周圍大片空地上堆放各種物資,上麵用厚厚的毛氈蓋住,也不知是什麽東西。

我有些得意地發現,我竟然有了自己的床。在成都的家裏我都是和哥哥睡一個床。在這裏我接管了表姐的彈簧床,因為她剛好上初中,在虹口的外國語學院附中住校。我還有了自己的全套玩具,姨媽把表姐表哥過去的玩具都給了我,裝了滿滿一個大鋁盆子,有一套橡皮子彈的槍和動物靶子是我最喜歡的。還有火車。我來上海之前,我唯一有過的玩具是一輛小汽車--那是隨時放在枕頭下麵的。現在居然有整整一盆,心情絕對超過阿裏巴巴進山洞時候的興奮感。那一直都是我的聚寶盆。

學校裏麵也有很多興奮而新奇的東西。當時的虹橋路小學,是個全新的學校。三層樓的回型結構,米黃色的外形,有著寬大的外陽台式的走廊。還有可以按著就可以噴水的飲水器,當然我們更多的是把它們當玩具,所以沒有半年就全壞了。家長們被告知這個學校是按美式風格建設的,雖然現在才知道這個說法一點都不靠譜,效果是讓家長們高興了一陣。學校還有寬敞的操場和整齊的百米跑道,相比之下,在成都的小學我們六十米都不能跑,老師告訴我們隻能跑五十米,不然刹不下來會衝進跑道盡頭的男廁所。

放學後玩的也很文明。一般是男女生一起玩扔沙包。我接沙包不在行,但是躲很行,可能是個子小而靈巧的原因。男生們主要是打豆腐幹,就是把紙折成豆腐快互相拍,看把對方的翻過去。還有拿根繩子繞著兩人的腰間,拉來拉起比誰站得穩。而周末還有後來的假期,主要是在吳誌偉家一起打牌下棋。有時也到附近的倉庫或者池塘去玩。和同學熟悉之後,感覺都很好處。上海的同學相比,更有禮貌和更文雅一些。對我這個需要適應的新同學來說,再重要不過了。

家裏的情況進展更讓人驚喜。我很快就摸準了姨媽的脾氣,發現她表麵嚴厲,其實比媽媽要好對付地多。她們倆同樣是個性極強,但姨媽隻是在生活上麵有她自己的細致標準。這個標準明確而且一貫性非常強,主要就是要堅決聽話、不調皮、講禮貌、講衛生,其他她並無要求。所以隻要事事聽她安排,照著做就行。因此和她相處得越久,我越來越喜歡和依戀她。

一個月後,迎來了在上海的第一個國慶節。表哥帶我去了“十裏洋場”。我們逛了南京路,看了傳說中的摩天大樓--24層的國際飯店,去了外灘碼頭,看到了很多比川江上大得多的海船,非常漂亮。看著一棟棟從來沒有見過的各種風格西式洋樓,真讓人目不暇接。剛到的那種在外國的感覺又回來了,不過少了些恐懼,多了很多喜悅。我最喜歡的是外灘的夜景和外白渡橋。那天的高潮,是我們在西藏路大世界吃了冰激淩紙杯。 對的,是真正的紙杯冰激淩,有小勺的那種。

從外灘回來,我興奮了好幾天。用曆史學家的話說,這個叫轉折點。我覺得,自己應該算是一個合格的上海人了。因為我去過了外灘,看過了國際飯店。 想起成都的哥哥姐姐,和原來一個院子的小夥伴,我特別自豪。我想告訴他們,二十四層的房子有多高。

之後的生活就越發如魚得水了。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已經完全轉變過來了。上海就是我的家,我的生活就是在這裏。甚至經常覺得從小就在這裏,而成都的一切,變得遙遠而模糊。

我特別喜歡去玩的一個地方,是從虹橋路穿過中山西路再往前走,往徐家匯的方向,有個鐵路道口,和一個小站,好像是徐家匯站。不光是可以看見過往的火車,而且小站旁邊更有兩個解放前留下的碉堡,不知是打日本還是內戰時候修的。有兩三層高,可以在裏麵盤旋往上走,碉堡的周圍還有隱蔽的機槍口,水泥的牆體很厚。我沒事就喜歡到那個碉堡頂上坐著,一邊看來往的火車,一邊想象自己手裏有挺機槍。

我們也春遊,但是比起成都的春遊去十二橋烈士墓,走得要遠得多。學校組織去了上海的豫園,那是革命聖地,清末小刀會的總部。所以我們算是去接受革命教育的,我的感覺卻隻是覺得豫園的九曲橋很有趣。我們還去了嘉興孔廟和南翔的古綺園,公園大而精致,遊人很多。其實和同學一起遊,到哪裏都很好玩。

那時學校組織還去了上海兒童劇院,看一出叫《馬蘭花》的童話話劇。話劇編排的很好,看得非常很投入,以為一切真實地在發生。到後來,劇中演員,好像是個兔子,追著狼跑到觀眾過道上。我極其驚訝,以為自己也進入了童話世界。

印象深的還有上海博物館,因為裏麵有大型的恐龍標本,其他的展覽也很豐富有趣。相比之下,我最喜歡的始終是上海少年宮,沒有第二。它的前身是當年宋慶齡辦的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非常豪華氣派。裏麵各種玩的東西很多,有假山可以攀登,旋轉木馬,各種打槍猜謎遊戲,各種棋類等等;好像還有定時的演出和講座。每次去的時候,那種心情感覺絕不亞於現在的小孩去迪斯尼樂園。當時的成都肯定沒有,甚至全國來說,可能也就上海有這樣的少年宮。

有時姨媽還會帶我去看電影,記得我跟她一起看的電影,是英國的《水晶鞋和玫瑰花》和埃及電影《忠誠》。但是大部分電影是我和表姐一起去看的,有些也是在家裏的或者鄰居的電視裏看的。包括《小花》,《小字輩》,《葉塞尼亞》,《冷酷的心》,《生死戀》,《廬山戀》,《甜蜜的事業》等等,劇情現在都記憶猶新。還有《玫瑰香奇案》,因為這是真人真事,就發生在旁邊萬人體育館附近。

不過我最喜歡的,永遠都是《保密局的槍聲》。不光是驚心動魄的地下黨這種主題,而且主角劉嘯塵很帥,女主演向梅我覺得長得有點像姨媽(但是她不這麽認為)。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歡裏麵國民黨的筆挺軍服和生活方式,比如在舞廳跳舞和打台球等等,而且好像越腐朽越讓人著迷。這個電影的連環畫我看了不知多少遍,基本能夠背下全部台詞。

這部電影的場景就發生在解放前的上海,裏麵的街景在當時的我看來都很熟悉。每次看這個連環畫,我總覺得自己就是劉嘯塵,離開了革命而單純的成都,打入了紙醉金迷和反動的上海。不同的是,我早已忘掉革命,而和周圍的各種資產階級分子一樣,全心全意地擁抱著這種腐朽而令人著迷的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馬蘭花愛小豬 回複 悄悄話 喜歡!
思路花雨 回複 悄悄話 寫的細膩耐看!很欣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