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0 )
參觀《馬來西亞民族博物館》是導遊小強在聽取了我的意見後臨時決定的:讓司機擠出半個小時來帶我們參觀的能顯示大馬文化的地方。
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市的《馬來西亞民族博物館》,建築物上的英文寫的是《馬來西亞世界民族學博物館》,它是《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的一個附屬展廳。。。這個博物館裏可以看到馬來西亞這個多民族的文化,習俗民情和家庭,婚姻等的曆史。
重溫這篇遊記時,我覺得自己寫的實在太馬虎潦草,這牆上四張肖像是什麽人物沒記下來,在網上瞎忙乎了一通後,還是想到了請教“萬事通”AI老師快捷。
AI老師果真不負所琞,告訴我這張照片裏的人物都是當年(2011年)馬來的重要人物,他們自左至右:
(戴宋穀帽,穿馬來傳統服裝的)馬來西亞當任首相:納吉布.拉紮克;
(手持權杖,穿黑金皇家禮服的)國家最高元首(13任):蘇丹.米讚.紮伊納爾.阿比丁;
(戴王後綬帶,穿金色禮服的)王後:圖安庫.努爾.紮希拉;
(穿西裝領帶的)時任(2009-2013)信息,通訊與文化部長:賴斯.亞丁博士。
謝謝AIl老師!
馬來西亞多族人民:主要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沙巴、砂拉越地區原住民
馬來西亞人殯葬的習俗 馬來西亞的多族係帶來了多種宗教信仰,而大馬人的殯葬禮儀習俗是以神論為基礎的,被視為是宗教事務,由各宗教自由處理,各宗教的思想內涵不同價值觀也不同,;因此就產生了多樣化的殯葬習俗。具體有:
穆斯林葬禮(伊斯蘭教馬來人): 大馬的伊斯蘭教是法定國教,穆斯林遵循伊斯蘭教教規的主張速葬,薄葬,簡葬;24小時內盡快入土,墓碑簡樸朝向麥加(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穆斯林相信人死有審判日,屆時亡者會複活接受審判,行善多的會升天園,反之則下火獄;
華人葬禮: 喪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家禮(冠婚喪祭)之一,華人喪葬大都延續自中國南方的喪葬習俗:守靈,披麻戴孝,燒紙錢,請道士或佛教法師和尚誦經,講究“重孝道、隆喪厚葬,入土為安”,葬禮儀式隆重,相對繁複,家屬參與人數多,以此體現孝親感恩的價值觀念;(現在國內的殯葬一條龍,更是有過之無不及)
?印度人葬禮(印度教徒為主): 印度教徒的葬禮,不推崇土葬,通常是鮮花誦經,火葬並把骨灰撒進大海河流。印度教相信世間有因果報應和輪回,他們相信“火的力量可以淨化亡者的肉體,水的力量可以淨化亡者的靈魂”通過火和水的淨化力量可以讓逝者的靈魂得到解脫,脫離現實世界到達另一個世界,進入輪回的循環。印度人葬禮通常在家舉行;有守靈時唱頌歌和哭泣;火化後至親要茹素戴孝;
基督教葬禮 馬來西亞主要的基督教派眾多,不同教派有不同的喪葬禮儀,但相對來說也主張速葬,簡葬。基督教徒的葬禮一般由牧師主持,引導信徒在入殮、設靈、舉殯和下葬過程中禱告唱詩;因著信仰和禱告的力量,可以應對失去親人的悲傷和撫慰在世的親人。
基督教認為“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27)相信“因為上帝如此愛世界,以致他賜下獨生子,凡信他的人不該滅亡,而要有永生。”(約翰福音3:16)基督徒認為死亡是神“回天家”的呼召,是肉體的終結,但也是靈魂的重生和與神的相遇,沒有了畏懼感。
土著葬禮(原住民): 不同的原住民間習俗差異較大,有保留自然葬或樹葬等形式。儀式往往有自然崇拜和祖先信仰相結合的獨特性。
馬來西亞多元並存的殯葬習俗無論是伊斯蘭的肅穆,華人的隆重,印度教的火葬儀軌,基督教的“回天家”永生和原住民崇敬祖靈的獨特都體現了大馬人對多元信仰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銅雕燈座工藝品,功用與藝術的融和
馬來西亞的服裝習俗也是多樣化,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開放包容,獨具魅力
馬來西亞紡織品曆史比較悠久- 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地帶進了紡織技術
博物館外還有露天展區,大都是英國殖民時期的曆史遺跡 舊式火車頭
愛德華七世塑像,維多利亞女王之子,英國國王與印度皇帝(1901到1910年在位)
博物館戶外遊客可以與馬來西亞特色生物蛇,與鸚鵡鳥,甚至與穿山甲合影留念
博物館旁有一座高腳l屋。根據導遊,這高腳屋是馬來西亞特色建築。起初是用竹子做柱腳搭建的,現在也有用石做腳柱的。這屋子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隻是幾根支撐的柱子,也放一些家具和物品和養寵物。
馬來西亞特色建築高腳屋
這房子通風透氣,既涼爽又幹燥;屋房頂斜度較大,利於瀉水,還可以防野獸,是應地製宜,合適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環境,終年悶熱潮濕的氣候;是馬來人生活智慧的體現。
這屋子據說是舊時皇室人員的家,可以進入參觀
30分鍾參觀馬來西亞這多民族,多種風俗民習,多元文化的博物館,不喑文字,沒有講解,加上時間匆匆,真的隻能看熱鬧而已。不過無論如何,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對於我不再陌生。
===========================
Canhe姐認真,將幾種文化習俗進行比較,各種文化各有利弊各有所長吧。長見識了!
我也是去了馬來,參觀了民族博物館後才知道馬來西亞有13-14個種族呢。文中的各族係葬禮,婚禮的介紹是按博物館的思路,我看到的先後寫的。我還想過把婚禮放在首位介紹,後來想想算了,畢竟我所知都是在那博物館看見的。馬來西亞政府的包容性這裏可見一斑。亦緣寫博愉快!
===========================
馬來西亞有這麽多種族啊,大家能和睦相處不容易。
荷姐總結各族係的葬禮和婚禮習俗,很開眼界。
=========================
多謝荷姐分享圖文並茂的遊記,開眼界了!馬來西亞特色建築高腳屋看上去像是吊腳樓:)
荷姐總結各族係的葬禮和婚禮習俗,很開眼界。
=====================
這個博物館好有意思!謝謝荷姐匯總對比不同宗教習俗的喪葬和婚禮。各個種族和宗教能夠融合尊重真好。“請接生婆用椰子或大米測胎兒的性別”,這個太厲害:)看到荷姐留言裏說用小針來測性別,太好玩兒啦!
=========================
讀了荷花這一篇兒博物館記,讓我大漲知識。還沒有去過馬來西亞,現在心動了
=======================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1
這篇好讚,非常長見識,學到好多!
“婦女在懷孕7個月時,有個擺腹儀式,請接生婆用椰子或大米測胎兒的性別,用椰殼裝嬰兒的頭發後為嬰兒取名字,把裝有嬰兒頭發的椰殼埋在院子裏並種上一棵椰樹作為紀念,這個擺腹儀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消失,但許多傳統的家庭還遵循這個傳統習俗。”
荷姐佳作連連,圖文並茂,辛苦了!
======================
這個民族學博物館很長見識, 謝謝荷姐分享! 我去年夏天去的, 隻在吉隆坡和馬六甲待了個周末, 太熱了。
======================
這個民族學博物館挺好的,介紹了那麽多馬拉西亞各族裔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謝謝荷花分享。
這篇好讚,非常長見識,學到好多!
“婦女在懷孕7個月時,有個擺腹儀式,請接生婆用椰子或大米測胎兒的性別,用椰殼裝嬰兒的頭發後為嬰兒取名字,把裝有嬰兒頭發的椰殼埋在院子裏並種上一棵椰樹作為紀念,這個擺腹儀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消失,但許多傳統的家庭還遵循這個傳統習俗。”
荷姐佳作連連,圖文並茂,辛苦了!
馬來的地陪導遊比之新加坡的好,所以在春秋投訴中說小費全部退還,我還是堅持給了小強小費。應該說這個博物館內容挺豐富的,我這遊記裏許多內容都是回家後在網上補課(參觀馬來民族博物館)後加進去的,因為覺得有意思。那個請接生婆用椰子或大米測胎兒性別的事,國內也有,我都幹過,用孕婦的一根頭發係在一個小針上
對準孕婦的手臂脈搏,自然下垂,那小針來回擺動是男孩,打圈是女孩。我跟著玩了,完全不懂什麽原理,其實也不相信,但那針的確會動起來。我給人測的對了一個,後來被同事起哄說我會測,真有好幾個孕婦同事請我測呢,不過我有言在先,這隻是遊戲,不能當真的。嗬嗬。問好麥姐!等下去你家拜讀你的新帖。
========================
和蔥蔥姐沙發擠擠,這個導遊小強不錯呀,荷姐姐提要求,他聽進去了,點讚!這篇內容豐富,跟著姐姐學習,漲知識。“請接生婆用椰子或大米測胎兒的性別”,好厲害,真是有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