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外婆的陪讀日記14--麵對孩子出國後心理上出現的第一個敏感期
作者:禧外婆 2018-11-03
14、5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心理學表示:這個時期的孩子感情的變化非常顯著。他們既"多愁善感"又常常“喜怒無常",這些感情的多變是與感情的深化共同發生的,在這一時期孩子們已經開始產生和感受到許多細膩複雜的感情。
而在這個時期出國讀書的孩子,無論學習和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體驗常常會始料不及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出現一個敏感反應期。
妞從小學二年級起家裏養了一條比熊狗。妞喜歡小動物,一直要求媽媽給她買一條小狗狗,作為對她獎勵,媽媽買回了才幾個月大的比熊,妞給這條狗狗起名“毛球”。臨出國前妞把毛球托付給了爸爸,希望爸爸好好善待毛球。
三個星期前妞得知毛球丟了,頓時嚎啕大哭,而且不良情緒一直持續了好幾天,甚至夜間也聽到她抽泣。婆想到妞會有情緒反應,但是如此的情緒軒然大波卻是婆始料未及的,一般的安慰勸解的話全部失效。婆甚至動用了妞最信賴的國內老師和好朋友來幫助做工作,效果也不是很好......
在和兩位陪讀媽媽聊天中婆得到很大的啟發。一個說她的女兒出國二、三個月後也出現過一段情緒低落期;另一個則提醒婆,妞有沒有遇到其他不開心的事。
婆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出國讀書,妞麵臨的都是環境變了,語言變了,像國內那樣的知心朋友少了;開學一個多月,新鮮感沒有了,各種不適應越來越凸顯,等等。
而婆隻看到妞性格開朗,敢於和人溝通的特長,忽略了孩子到一個全陌生的環境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的不適應感。比如有些全新的課程因為語言不精通還存在一定困難;新的同學相處因為脾性不夠了解沒有國內好朋友那種默契等等。這些不良的情緒如果沒有及時疏導排泄就勢必產生焦慮。加上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比較敏感多慮,遇到問題很容易出現聯想、猜疑、焦躁、情緒失控、叛逆失禮等情況。
從這個角度考慮就不難解釋妞在知道毛球丟失以後為什麽反應那麽強烈了。毛球丟失使她聯想很多,平時壓抑的一些不良情緒做成了加法,甚至覺得毛球的丟失是父母親對她的愛的削減......
婆覺得這是妞出國學習遇到的一段不適應期,婆稱之為第一個心理敏感期,在這個時期焦慮經常會伴隨而來,平時開朗活潑的妞變得脆弱了。不過不要以為焦慮就是不好的,要堅決摒棄的。婆的責任就是幫助妞對焦慮應該有個正確的認知,迎麵去解決問題,這就是進步。
最近看到一位陪讀家長轉發的一位心理學家的分析,婆高度認同。婆選擇的方法也和這位心理學家雷同:1.理解妞的情緒,不壓抑她出現的一些看似過激的情緒。對於正常範疇的焦慮,並不值得恐懼,與其想去規避它,不如去接受它,就像我們會毫不猶豫的接受快樂和情緒上的獎賞一樣。青春期的孩子也處在叛逆期,壓抑情緒會使不良情緒積累,形成兩種結果,一是過激情緒引發過激行為;二是久而久之成為有戾氣的人或是讓情緒攻擊自己罹患抑鬱症。所以婆覺得要能夠接納妞有情緒,允許妞有情緒,而不是因為妞有情緒而責罵、哄騙。
2、教會孩子“表達”情緒。“我很難過”、“我生氣了”、“我很傷心”......這種表達其實就是傾訴,或者是不良情緒的宣泄。慶幸的是妞的性格決定了她願意表達,願意發泄出她的感受,這比壓抑在心裏好得多。婆采取的是聽她宣泄,雖然有的言辭有點偏激,先不要急著糾正認知,而是接納:“嗯,我看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在此基礎上調整認知才有轉變的可能。
3、調整認知、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妞宣泄完了,情緒逐漸穩定,婆也從她的宣泄中了解了她的一些情緒原因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和她溝通、分析和交流:如果這樣,會是什麽結果?如果那樣呢?如果你這樣,其他人會是什麽感覺?如果那樣,其他人是什麽感覺?拓寬孩子認知的範圍,以後她才會及時調整想法,而改變情緒和行為。
除此以外就是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是注意力轉移法。在熱心的傑瑞媽媽幫助下盡可能帶妞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一方麵拓展知識麵,另一方麵注意力轉移,做一些能讓她全神貫注的事情,比如聽音樂、看電影,進附近的圖書館,走到大自然的各種環境,可以讓妞放鬆和享受大自然。
畫畫,旅遊,度假,閱讀
二是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運動能極大的放鬆心情,結合妞的興趣,鼓勵她盡可能參加體育鍛煉。 打羽毛球 爬山 學網球
三是探討交流社交的方法。溝通社交是這個時期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不僅是盡快融入的條件,也是語言過關的必不可少的途徑。主動溝通是妞的強項,但是如何處理好新學校各類同學的關係是一個新的問題,的確需要不斷的體驗和調整自己,盡快適應。
婆真是一個合格的心理學家,妞妞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