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寫給自己
想來其他人寫博文的目的,都是為發表與大家交流和分享吧。我寫主要是給自己讀。仿佛寫一本不定期的私人紮記,把埋在心裏多年的東西寫出來,反倒可以幫助自己把心事放下,甚至忘掉它。已寫就的文章除了自己經常重讀外,時作改動補充,這或許和他人寫完不再管了的不同之處。
此過程中,想著文中所說的人和事,健在的和過世的,和他們又做了一次麵對麵交流。“憶程其英老師”一文,我自己讀了多次,每次重讀仍是有別番感觸。
當然,看到點擊數上升一二表示有人讀過,雖為數不多還是很高興的,尤其自己喜歡的別人認同更是。縱未謀麵也覺得有知音在天一方。有些我知道外人是沒有興趣讀的,例如追憶自己的雙親,小學生活回顧,關於生死的討論等,那是太私人了。但筆筆寫來為真,都是自己日夜榮繞所思所想,這個年齡寫,仿佛更可以解釋為告別人生的前奏。
有些人我自忖今生不會再見到了,想到這裏心裏驟然有一股寒意,年青時絕沒有過的。當然,“有些人”不是指泛泛之交,而是指過去某階段特別想稔熟甚至相知的人。中斷交往和聯係的原因出至雙方或對方,及至出自我單方。
好幾年前,久沒碰頭的中學及大學同學一些聚會上,見了不少人,各人簡要介紹自己過去幾十年的經曆,有些在調侃幽默言談下,難以掩飾歲月帶來的種種磨難和憂傷。有些自我感覺良好,滔滔道出過往的一帆風順業績,著實值得他自我誇耀,願其繼續好運。聚會完了道別,大家都有繼續聯係的表示。實際上繼續密切聯係的不多,長期沒有聯絡和共事,沒了共同的話題,除非是有共同的愛好如學書法國畫則是例外。過去學校的無猜日子,離校後過去幾十年的經曆,初次聚會上說過了,說完也就完了,再重複一次也沒有必要。至於少男少女朦朧情感,時到今日也隻是一聲問候,不管出自是對方或是己方,中斷都是自然的事。
有個自已多年前曾交往密切的友人已經渺無所蹤,很想知下落,最後總祘從網上檢索到了,卻又猶豫起來。因我有過另一次經曆,已經很當心地發了個“官式”電郵,對方是國外辦學已頗有氣象,問我此次來信目的是否需要幫助什麽人入學雲雲,也是人家一番好意吧。我說就是懷舊,想找失去聯係的朋友知道音訊而已,對方以後再沒有下文。
最遺憾的驟然聽到某人已去世的消息。哪怕是去世前早點知道也好,可以去看望一下, 這就是平日沒聯係的後果。
前年趕上一位同學癌症病危住院,我在離開北京前去醫院看望了他。他從日本回來,想在故國找最後的治療機會。那天帶著其他兩個同學和自己合起來些少錢送去,聊為無米之炊。病房有位和我們年齡段相仿佛的女同胞在看護他,她與我寒暄幾句,說來看護他已一段時間了。我不認識她,但知道不是他的家人,我同學當場也沒有對我作介紹。我知道同學素來與妻子不和但未離婚,這次他病危,時在日本的中國妻子絕情沒來陪伴他最後的日子。過了若幹時日他病逝,事後(我已離京)得知,在他的大學同學舉辦的追思會上來了位同學和家人誰也不認識的女士,全程參加悼念儀式,最後默然退席。我看了會上的照片,猜隻能是那位女子,頗為感慨。不管箇中緣由,人生能結交這麽一位異性知己也屬難得。
有獨無偶,我從一個女性熟人處也聽到另一個類似的故事。熟人在道來時眼睛發亮似有層淚水,很佩服一位能連續幾個月全程相伴看護舊日情人的女子,那女子亦有家庭,熟人說不知她是如何向她家裏交待這幾個月看護的。我想,當下芸芸眾生的世人中,還是不乏有情有義的女子,並非個個都是拜金功利。
電子郵件泛濫的今天,紙質書信幾乎絕跡。讀著保留至今彌為珍貴的幾十年前書信,看著熟悉的筆跡,斯人音容言笑宛若眼前。有些如煙如霧已經故去了,我還覺得他們依然健在和我交談。有些昔日情意綿綿如今彼此不再,算是人生經曆中一段。曾問過信要不要收回,對曰:信是屬於你的,真是一個聰明機敏女子的回答, 隻餘下信任。或許她到了冬日安坐後院背風處曬太陽年齡,會是另外一番想法了。
很多時是無法聯係寫信的主人了,細想想其實也沒有必要,讀著信,當年彼此的稚氣躍然於紙上,不時讓自己發出會心的微笑,是一種過來人的感歎,沒相遇的見麵。過去的事何謂真何謂假,隻有今時的當事人明白,但無論過往如何,今時不留一絲痕跡。
說起寫信又想起一件小事,就是有關信中的稱謂。小時候在上海我就讀的小學是旅滬廣東人辦的小學,全說廣府白話,男女同學之間直呼其名不帶姓,小學畢業後到成年,我們之間仍保持這一習慣。我是入中學後方學說上海話的,很不適應一點是同學間是連名帶姓稱呼,後來也就習慣了。但這麽多年同學,還如同與陌生人打交道那般,連名帶姓稱呼總覺得太見外。後來再想想,應該尊重各人習慣和處事方式,寫電子郵件稱謂是連名帶姓,就差沒有再加“同誌”兩個字,自己的署名隻寫姓。
曾有友人聽我這番感慨後撫掌大笑道,你開始的做法純屬自作多情。這樣稱呼或是為避免家庭糾紛,或是未雨綢繆先保持距離。恍然大悟自己太書生氣。
================================================
2015/01/31
年前網上瀏覽,無意發現一位曾交往相當日子的熟人已過世兩年有餘,我們之間失去聯絡多年。好幾天我都平靜不下來,我翻出舊日的相片,不能接受離去的事實。
================================================
2015/12/09
應該是的。老了,當周邊世事紛紜不再,兒時的記憶就鮮亮起來。
應該是中蘇友好協會下設的閱覽室, 在外灘南京東路口(?)或就近路口,離那時的英國領事館不遠。
中學生活這段還沒寫。
那時初高中作業都少,我們幾個同學基本上都在課間十分鍾做完的。放學後在操場玩,喜歡打球的一直打到天黑,或去閱覽室翻雜誌.晚飯後,我一般去家對麵區圖或外灘的中蘇友好圖書館閱覽室。那時外灘天黑了路人很少,冬天更是。沿蘇州河回家,過橋轉四川北路,路旁商店都打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