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我們組裏的巴基斯坦小夥B來到了的辦公桌,笑嘻嘻的邀請我到他的辦公桌去拿美食甜點。什麽情況?“我結婚了!”B開心的宣布了他婚訊。
這可是重磅消息啊。去年底,他的確是回國一趟。回國一月有餘,回來已為人夫。這速度也太快了吧?看官有可能說我大驚小怪,沒準別人談了戀愛五年有餘,結個婚還不是順理成章的事?真是這樣,我也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B在我們組裏工作了兩年多,剛剛畢業就到我們組裏來了,從來沒有聽說他又什麽女朋友之類的話。這次回國前,也沒有聽他透露一點點有關女朋友的事情,隻說是回國看望父母。看著看著,他就相親結婚坐高鐵,一紙婚約結姻緣。這事拿到中國來講,那都叫閃婚了。
他的婚姻是他父母為他做主的婚姻。在他回國之前,他的父母就開始有關他婚配的工作了。未來的兩親家早就見過了麵,方方麵麵對親家做了考察,包括宗教、經濟、家庭環境和教育狀況都進行了匹配對比,大概已經差不多了,才通知B回國成婚。
B從來不認識他的妻子,妻子對他來說就是個陌生人。因為就要婚配了,他隻在結婚前和他未來的女人就見過兩麵,說過兩次話。“難道你不覺得和一個陌生人結婚奇怪嗎?你怎麽知道她就是適合你呢?如果不合適,那還不得分開?豈不是更麻煩?“
B倒是沒有這樣的擔心。他說他相信父母的安排,也相信父母的眼光,他的父母比他有更多經驗和閱曆,相信找到的姑娘一定是最適合他的。他說,因為有父母的介入,如果他和妻子有了矛盾,父母會站出來幫助他們解決矛盾,一定不會鬧到離婚這樣的地步。我左看看右看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事、朋友和鄰居,他們離婚的人很少。除了有宗教和傳統的約束外,其實父母安排的婚姻因為考慮的因素比較多,也會減少一些今後的婚姻生活中所產生的矛盾。
我也想起我在讀博的時候,有兩個印度同學。U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畢業之後留在了美國工作。在工作期間,也是因為父母的安排成婚。U找的也是素未謀麵的印度姑娘為妻,如今已是兩個兒子的父親了。R是個二十出頭的姑娘,她也不自己找男朋友,專等著父母介紹。好在她的父母給她安排的男朋友就在美國,她們聯係見麵了很久才成婚。她算是戀愛自由和父母婚約相結合,走了中間路線。我倒覺得中間路線是最好的。
年輕人嘛,總是向往自由和奔放。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為什麽大多數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年輕人,盡管受過高等教育,而且還在西方世界接受更多的教育,他們還這麽坦然地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呢?因為宗教?因為傳統?
反觀中國年輕人的婚戀觀,和印度人等相比那簡直就是大相徑庭。什麽媒妁之言什麽門當戶對,早就扔到爪哇國去。別說安排的婚姻,就算是父母介紹個相處的對象都老大的不樂意。社會已經把門當戶對當成舊思想來批判,感情至上已是共識,豈知生活的複雜和瑣碎,恰恰是因為門不當戶不對,因為觀念和習慣的不同,也會把生活過成了一地雞毛。深深相愛的兩個人,在觀念和習慣,認知和行為等等方麵的不同,感情消磨殆盡,最後不歡而散。
沒有要回到由父母來安排婚姻的地步,但在走入婚姻之前,是不是也考慮一下門當戶對呢?或許離婚的情況會減少些呢。
但是,你漏了一個重要因素。 印度女孩出嫁要送到夫家一大筆彩禮,這一切有關彩禮的多少,分量,厚薄等具體事項,都由雙方家長商量協定。 對夫家來說,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假如印度年輕男女自由戀愛的結婚,一般沒有彩禮或很少量。
這也是雙方家長為子女包辦到底的原因之一。也是重要原因。
印度人好多是這樣的,不奇怪。
小孩不結婚的話,父母非常急。
父母安排結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