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倔強的丫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國之龍門陣5:成都雜記

(2017-10-26 20:06:17) 下一個

(一)成都的小吃

  今年初,趙雷寫了一首民謠《成都》,喚起了我對成都更深的想念,想念她那不緊不慢的節奏,想念她那青磚黛瓦的民居,想念她那竹椅閑適的茶園、想念她那潤雨細無聲的雨滴,更想念她那飄香誘人的各種小吃。

  回國的一個誘惑就是能夠品嚐到家鄉味道。暑假回國前,在網上收羅各種成都小吃的視頻就開始了惡補,什麽張涼粉、譚豆花、火鍋、辣兔頭、酸辣粉,看得我的味蕾異常地活躍,不停的咽口水,一個勁地說,我要回去好好的吃小吃。我想象著自己背個背包,在成都的街道遊逛,那些小吃店一家一家地吃過去,每個小店點一點點,滿足一下口福,回憶一下小時候對小吃的記憶就走。這是我為自己這次回國設定的目標之一。以前孩子們小,帶孩子出門心思全在他們身上,要照顧不要亂跑、要照顧到他們能不能吃或者喜不喜歡吃,麻煩之極早就沒有品嚐小吃的情趣了。這次回歸前就安排好他們的表姐帶他們出門,這下可解放了。要求並不高,目標一定能夠達成,心中一陣暗喜。

  然而,人們常常怎麽說的來著,那就是願望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直到我離開成都才發現原來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居然一個小吃都沒有品嚐!更令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我居然連一次商店都沒有逛過,包括超市!成都的大商店比比皆是,可是我不曾出門去逛任何商店,就連我帶回來請朋友們品嚐的中國糕點沒有一樣是我在成都買的,全是妹妹為我準備的。

  我記憶中的成都小吃都仍然停留在小時候的記憶裏。我還在想念著那些小吃,又開始了下一輪的盼望。我又許下心願,我下次回國,一定要背著背包去品嚐成都的小吃。

(二)清潔大掃除

  回到家鄉,就像是上了發條的鬧鍾,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奔波,和成都的節奏一點都不合拍。根本沒有時間倒時差,直接就開始陪伴老爸的日子。陪伴他老人家,主要就是兩方麵,一方麵就是陪著他在家吃飯和閑聊,因為他老人家喜歡在家吃點的耙耙菜,所以基本上無暇品嚐小吃。另外一方麵就是趕緊忙著幫他把屋子再徹底地整理和清潔。照理說家中有保姆,清潔衛生自然有人做,但是真的要扔東西做大掃除還是指望不上的。

  從上大學開始,每次放假回家都是坐夜班車,晚上上車清晨抵家。回家也不嫌累嫌睏,第一件事就是把家徹底地整理一遍,擦窗拖地整理地忙開了,直到我出國都是不變的回家程序。可是等到我再次回國已經是拖家帶口,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拖住了,再也無當年年輕時的精力和體力了。這次無孩子的拖累,一回到家就開始收拾,恍惚中像是暫停的程序重新開始運行一般。

  這次主要是想清理家裏的兩個堆滿雜物的大陽台。老爸畢竟高壽九十,再沒有了以前的硬朗,一但遇到雨天,就隻能呆在家裏。如果陽台清空,他就可以在家裏在陽台上活動筋骨,來回走動走動。其實上次回國就想把大陽台清空,剛一請示老爸“這個東西可以扔了嗎?”立馬上就遭到老爸的否決。也就過去才一年多,老爸視力減退了,看什麽東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再要做修東西這樣精致的活是不能夠的了。那些修東西用的各種材料,能扔的就扔,不能扔的就重新歸納。

  還有時刻準備著客人來就會用得著的床,從來也沒有用過,卻占據了陽台的很大空間。毫不客氣地也把它請了出去。城市裏的農民工多了去了,聽說有免費的沙發床給他們,立馬就有人來搬。給床找到好的去處而不是往垃圾桶一扔了事,讓我扔的來心安理得。

  各種小家電、衣物,能處理的就盡量的給需要的人,物盡其能都找到好去處。用了三個白天,總算是把兩個陽台清的幹幹淨淨。老哥回家,立馬開始顯擺我的巨大成就,老哥感歎,“這事隻能你做,老爸的東西我是絕對不敢扔的。我要是扔了他的東西,那就是脫不了爪爪!”哎,扔東西也符合遠香近臭的通理。

  老公看見收拾整潔的屋子和陽台,弱弱地問了句:“我們家裏的東西什麽時候也能扔的這麽爽快?”

(三)西嶺雪山

回國之前,家人朋友總是在告訴我,這個夏天熱啊。想象這高樓林立的城市裏,家家戶戶都開著空調,熱氣被排放到已經擁擠不堪的街道上,那豈不是就是個大蒸籠?想著都是心悸和毛骨悚然!但回國的號角早就吹回家了,怎麽著也得成行。為了對付這可怕的熱浪,行裝裏準備的都是短衣薄衫。但是,我們來到成都之後,就經常下雨,一來沒有那麽熱,二來有降塵降霾的功效。

夏季的雨就是那麽稀裏嘩啦的,風聲雨聲讓倒時差的我更加難以成眠。等到清晨的第一縷光線透過窗簾的縫隙,等到黎明鳥兒的第一聲啼聲,我就迫不及待地起床,掀開窗簾想看看成都的模樣。府河的水比以前幹淨了,河岸的樹比以前大了,那幾棟老樓還是原來的樣子,旁邊又有了幾棟高樓加入了鄰居的行列。極目遠眺,遠處的高樓更是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成都日新月異的變化,早已經不是我記憶中的樣子了。

那高樓的旁邊是什麽?那真的是山嗎?我不敢確信真的能在成都的市區有幸看見遠山!左辨認右辨認,真的是山耶!有點小小的激動。想起朋友以前在微信裏曬過的在成都市區拍的西嶺雪山,當時就羨慕不已。告知,隻有在天氣好透視度高的情況下才有這樣的運氣。難道我真的有這樣的好運,能看見西嶺雪山?馬上拿出手機搜尋方向,的確是成都西邊。我真的看見了杜甫絕句裏的西嶺雪山了!

  當年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西眺成都遠郊,看到屹立天際的大雪山雄姿,詩性大發,寫下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千古絕句,西嶺雪山也因此而聲名鵲起。隻是久聞其名卻從未見過它的真容,沒有想到我就在成都短短的幾天就有這樣的福分見到它。我對西嶺雪山說;“幸會,幸會!今天僅僅是遠觀,總有那麽一天,我一定要走近你,去看你美麗的容顏!”

  我也想對雨滴說,謝謝你!你的降臨才讓我在成都沒有經曆酷暑和霧霾,是你把西嶺的麵紗撩開呈現在我的麵前。“得來全無費功夫”的機緣,讓我再次見到西嶺時可以對它說,“我們已經是老相識了!”

《遇西嶺》

昨夜疾風伴驟雨,今晨鳥聲喚睡人;

極目遠眺見山影,欣喜若狂遇西嶺。

(四)五鳳溪古鎮

  成都附近的古鎮還真不少,洛帶古鎮、街子古鎮都去過了,這次老哥說要帶我們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五鳳溪古鎮去看看。

  五鳳溪古鎮距離成都也不是很遠,就在成都金堂縣的五鳳鎮。因為境內山峰拔列,遙望之若衝霄之鳳,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而得名。又因鎮子的五條古街亦以鳳命名,即金鳳、青鳳、玉鳳、白鳳、小鳳,所以鎮子就稱做五鳳。

  鎮子位於龍泉山脈中段的沱江之畔,黃水河緩緩穿過鎮子最後匯入沱江。修繕一新的玉鳳街,就是沿著黃水河順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如今成為遊客的主要遊玩之處。而古鎮之所以稱為五鳳溪而非五鳳,我個人認為有可能就與穿鎮而過的黃水河有關,溪者,水也。

  古鎮除了它的層層疊疊的,和其他的古鎮的差別不大,都是一樣的青石板路,一樣的木結構的商店、民居和客棧。但是,五鳳溪古鎮也有它的特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這條路不長的老街道,有道觀、關聖廟、觀音堂等等修身拜佛之處。這都不奇怪,不過就是多了點,再怎麽著也是與中國的文化有關,而最讓我出乎意料的是在古鎮發現有福音堂,這好像和古鎮有點不搭界吧?

  五鳳溪古鎮不僅是在沱江之畔,而且還坐落在老成渝線上。古樸三洞的鐵路橋還佇立在古鎮邊上,給人一種數月滄桑的厚重感。想想多少次在這條線上奔忙卻未曾留意過這個小鎮絲毫,心中竟生出點遺憾。很想再聽聽火車的轟鳴聲,給自己一點青春的提示,可是被告知這條鐵路線已經棄用了。沒有了鐵路的轟鳴聲,小鎮終於恢複了往日的寧靜。

  鐵路橋不遠處原汁原味的老街上,沒有玉鳳街的新貌,卻有最老式小商小販的買賣。布袋裏有農家各種各樣的土特產,旁邊就是守候買家的農人,三三倆倆的農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閑聊著,當有遊客路過,他們也會招攬一下他們的生意,但全然沒有城市裏那樣濃鬱的生意味道。你喜歡我就賣給你,簡簡單單的。隻有在沒有商業味道的老街,我才有種真正到了古鎮的感覺,到了中國最初的鄉村的感覺。一切都慢慢的,就像黃水河的水,歲月靜好!

  下次有幸再去五鳳,我一定要到老街上去走走,到鐵路上去數數鐵路的枕木,到沱江邊上去好好地沐浴江風,當然也不會忘記到農家點一份豆花魚和水煮米涼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倔強的丫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niu9898' 的評論 : 再回成都,都有主人變客人的味道。日新月異來形容,不為過。
倔強的丫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齒小編' 的評論 : 去國久矣,老成都的模樣隻能留在記憶裏。總會想起大霧天外婆帶我去買菜的冬天,想起有厚重木門的老院子,想起在中午粘叮叮貓的夏天,想起曾經一起做迷藏從小朋友。
niu9898 回複 悄悄話 1600萬常住人口,金融,文化,交通,科技中心。 僅次於帝都和魔都。中國最宜居的大城市。 人與人最和諧的地方。玉林路的盡頭是一環路/二環路/衣冠廟/人南。 在玉林片區穿梭都能看倒風景和美食。 成都變洋盤羅,
ZHUOYAO 回複 悄悄話 為你的孝心感動
ZHUOYAO 回複 悄悄話 讚,中文功底深厚,可以做專欄作家
無齒小編 回複 悄悄話 最打動我的三個字是"耙耙菜",最有家常的味道。趙雷的成都曲很動聽。不過要說詞,並無半點深入成都的地方,換成北京上海廣州也可以。 感覺成都已經大變樣了,早已不再是我記憶裏那個成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