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兩個星期前,有一篇有關ABC的文章,看了之後有想寫點東西的衝動,可是因為被其他的事情一攪和,沒有寫成。今天,這篇《ABC的尷尬:我寧願自己從小在中國出生長大》又上了文學城的城頭。本想跟帖發表點意見,但覺得跟帖也不能把自己想講的話有個好的總結,還是老老實實回來寫博客吧。
第一篇文章是用第一人稱寫的,結果遭到網友們的吐槽。質疑他的經曆質疑他的口氣,完全肯定就是從國內來的人捉刀而成。城頭的論壇熱鬧非凡沒兩天,熱乎勁就過去了。日子還的過,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可是就沒消停兩天,這篇文章又出現了。除了文章從第一人稱的寫法變成了第三人稱的寫法,幾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同一個人寫的。改頭換麵又老調重談,在網上發這樣的文章說明移民到美國是個天大的錯誤,非常質疑發這個貼的人的動機。既然是想說明移民到美國是個天大的錯誤,那麽對誰有警示作用呢?隻有對那些正在美國留學的或者想移民的人有用。建議這樣的文章多在國內發發,或許還有很大的市場。
先講一下第一段,作者是這樣寫的:
你有過這樣的尷尬嗎?
在圖書館想要問問題卻羞於對外國人開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中國麵孔,一開口說了中文對方卻甩來一句「I can’t speak Chinese.」—他是ABC;課堂上學生們總會紮堆兒討論。
白人、西班牙人、黑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群體。你想找到中國人的組織,但班上的華裔們卻似乎有一個自己的組織——他們是ABC;終於放了假,你想請三兩個同學一塊兒回家火鍋,最好再三國殺狼人殺戰個痛快,不醉不歸。但是你的華裔同學們忙著健身,玩兒橄欖球,打工,對你的提議完全沒興趣——他們是ABC。
之所以造成這種誤會,是你自己錯把亞裔麵孔都當成中國人了,沒準你遇見的或許是韓裔或者日裔也是有可能的。美國是個移民國家,非常多元化。就算是出現這種情況,也實在是想不出這有什麽好尷尬的。
說到各個的小群體,也不奇怪。人們可以因為相同的文化背景,有一個小圈子,也可以因為相同的愛好,形成另外一個小圈子。就像我們當初到外地去讀書,老鄉們容易包成一個小團,也因為喜歡攝影或者寫作,來自各個地方的同學又容易形成另外一個小圈子。為什麽非要打上族裔的標簽來看待這些問題呢?如今看亞裔的第二代移民(不僅僅是華裔),在美國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也打破一些刻板的形象,活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就從學校裏來說,各個俱樂部裏,都活躍這亞裔的身影。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比我們第一代移民更能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裏如魚得水。
然後作者又講的了,
一位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畢業於常春藤大學的華裔二代在美國某華人論壇上發帖抨擊移民一代。說很多中國父母對美國的了解非常片麵,一廂情願的帶著孩子移民,其實是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這我就不能不說說,別以為畢業於常春藤大學就更有什麽說服力。我不得不說這位同學和作者一樣看問題有失偏頗。當你說“很多中國父母對美國的了解非常片麵,一廂情願的帶著孩子移民,其實是斷送了孩子的未來。”,隻能說明你在美國長大,你對中國的國情也不了解,你怎麽知道你在中國就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你是不是對中國的了解也非常片麵呢?
在中國的國門再次打開的時候,曆經了幾十年的苦難貧瘠的人們,突然發現原來在中國之外,還有一個美好富饒的世界。我們不知道外麵的這個世界到底怎樣,但是知道走出國門的我們,回給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至少是想吃肉就有肉吃,再也不用憑票了,簡單的不得了。為了孩子,為了給他們有個好的生活,第一代移民付出了太多。
我想給畢業於常春藤大學的這位同學說,你的父母當初是做出了他們認為的對你最好的決定。你的父輩在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敢到美國來開創他們認為的更好的未來,你完全可以回到中國去為你的孩子在中國為他們打下一片天空。隨便再說一句,如果你不是家中的老大,你也有可能壓根就沒有機會出生。感謝你的父母,謝謝他們給了你他們認為是最好的。也希望你要象他們一樣,為了你的孩子,做出你認為是最好的就行了。
那麽ABC到底尷尬不尷尬,是不是真的有“我寧願自己從小在中國出生長大”?我相信應該是有這種情況的。改革開放幾十年,出國留學的千千萬,留學生的第二代出現什麽樣的情況都不奇怪。如果僅僅說是他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確是無可厚非的。這是個非常個性化的看法,這在美國出生生長的下一代中不具有代表性。
什麽人才會生出這樣的想法?是那時生活在底層的人嗎?那倒不一定。那怕是在很多人看來已經非常成功的人,也有可能生出這樣的想法。我想應該是那種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路上遇到了挫折的人。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在前行的路上總是希望越來越好,如果沒有達成心願,人是很容易往外找原因的,對於少數族裔來說,有一個就是歧視問題。美國有沒有歧視?當然有,而且是顯而易見的,什麽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等,所以我們才要堅定不移地反歧視,所以我們才要堅守平權的思想,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就因為有歧視問題,孩子們就真的會有“我寧願自己從小在中國出生長大”的想法嗎?問了問周圍不少的ABC,答案基本上都是否定的。對於從小就生活在美國的ABC,他們就隻知道這是他們生長的地方,這就是他們的家。要讓他們認為中國是他們的家鄉,也真的有點難為他們了。
就象我自己,父輩因為工作生活,他們來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安家生子,我生活在和父母小時侯完全不同的地方,我隻會說父輩的家鄉是我的老家父輩的家鄉。要讓我回老家生活,那也是一百個不願意。我可以回去看看還生活在那裏的親人們,拜訪拜訪那裏的七姑八姨也成,到那裏去生活,還是免了吧。我生長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閨蜜都在這裏,我生命的痕跡都在這裏,我為什麽要認一個我完全不知道不熟悉的地方為家鄉呢?給我一個我後悔沒有在老家生活的理由?我相信和我有同樣背景的人都對此就有深刻的體會。
我們的下一代也一樣,雖然美國有很多不滿意的,但這還是ABC的家,斷然說不出“我寧願自己從小在中國出生長大”。就是基於這一點,我是非常懷疑這篇文章作者的背景的。他不過是借了ABC的口來說這個問題,而且把這個問題突出放大,掀起一個“中國才是最好的,瞧瞧那些出國的都後悔了”的認知。完全沒有必要。每個地方有它好的一麵,也有不好一麵。不要把某個地方說的好得不得了,也不要把某個地方說成一塌糊塗。
--即不是你的美國話,更不是你的臉。---就是你的音樂、素質、才華。!!
---自己的實力,是--是否被美國社會接納的根本。
一天,一個美國Rock 樂隊邀老哥加入。主司吉他。
美國樂隊,白人搖滾樂隊--那是純粹的美國白人的自己的事,社會。
---這就是實力的結果。被接受。
--二代,---隻是美國話發音準,----就這一個長處,
--別的,一個長處都沒有。
沒有必要懷疑那個或者兩個作者的動機,要感謝他們把問題提出來!否則,很多老中像埋頭的駝鳥,無視這個問題的存在。
我對那一篇文章的看法是,正視問題的存在,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盡可能幫助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價值觀,不怨天尤人。
至於其他的,我不去猜測作者的動機,我隻取自己認可和需要的營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