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音樂人, 對音樂我真的是個門外漢!
因此常常聽有人說:“我是音樂人!” 我就想這種人,一定是很懂音樂的人,令人羨慕!
我這一生,完全是一個不懂音樂音樂的門外漢!對音樂隻限於喜愛,音樂的內含,究竟是什麽? 要怎樣去欣賞音樂? 都不甚了解!所以聽有人說:“我是音樂人!” 令人羨慕!
其實人自娘胎呱呱墜地,來到這不可知、又不可測的花花世界, 每個人的腦海裏或心板上,原本都是一片空白,然後由於歲月穿梭,冬去春來,身體隨著歲月而 發育成長。 同時我們的心智,也是逐漸對所有接觸到的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愛好,但這種想法和愛好,它也是與時共進,並且還和個人的天賦以及後天學習的環境,不但息息相關 ,而且還有所不同! 尤其是在閱讀、寫作、評論、音樂、戲劇、美術欣賞等方麵,最為顯著。
在此,我願以一個音樂門外漢的身分,談一談,個人對音樂的愛好,是如何開始的,以及一直走來的心曆路程:
基本上,從小我就是一個沒有音樂細胞的人,而且五音不全,因此從小學開始,我的音樂成績,就從沒有及格過! 我音樂成績不好,但我並不討厭音樂,雖然自已不懂音樂,也不會唱,但卻很喜歡聽別人唱,尤其是當家裏有了收音機及電視以後,我就更加喜歡!
這應該要從我小的時候說起:我出生是在四十年代,湖南鄉下的一個農村,而且是在抗日戰爭時期。 那時父親是湖南省政府的公務員,因抗日關係,他隨著省府流亡到湘西,我們全家其他的人,都還留在鄉下老家。
因此我的童年,全是隨著母親帶著我和弟妹,為了躲避日本鬼子,東奔西跑,過著逃難的日子,以致我都沒有機會上學讀書。 迄至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老爸複員歸來,那時我已9歲多,他才帶我到他工作的地方長沙,讀小學,當時插班城北二校,上小學四年級。
在學校第一次接觸音樂是早上朝會唱國歌,我雖然唱得不好,但唱的時候,大家一起唱,誰唱得好或不好,根本沒人聽得出來,所以每次都 可以蒙混過關。 但這時我對唱歌的節奏和韻律,開始有了一點認識,隻是我唱的時候,抓不住拍子,常常會走音變調。
迄至到了五十年代,神州變色,我們舉家搬遷到香港,然後在香港調景嶺難民營讀初中時,音樂課是一位女老師教我們,每次上課,她就要同學們一個一個 站到她跟前,練習唱她所教過的歌。
但她老說我唱得走音變調, 因此她就特別做了一次示範,要大家注意聽。 此時她一邊自己唱,一邊彈著風琴伴奏。
我還記得她當時唱的是那首人人喜愛的“杜鵑花”。 她唱起來,不但節奏分 明, 而且在旋律方麵,表現得抑揚頓挫,別具風格。 又由於她的音色優美,咬字清晰,所以我覺得她唱得好聽極了! 從這時候開始,我對音樂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應該說是有點喜歡上音樂了。
初中畢業後,我又隨父母搬遷來到台灣,開始上高中。 學校排有一周一節的音樂課,上課時,老師都是先講一點樂理、以及五線譜之類的音樂教材,然後就是教我們唱一首新歌。 每次上音樂課,他都是這樣,千篇一律,因此我總覺得上他的音樂課,枯燥無味。
放學回到家裏,因為那時家裏已經有收音機了,於是我就打開收音機,從收音機裏,可以收聽到好幾個廣播電台的娛樂節目。
這時我最喜歡的就是中廣的“九三俱樂部” ,因為在這個節目裏,常常會播放很多周璿、姚琍、姚蘇蓉等歌星演唱的國語流行歌曲, 她們唱得真的是非常好,不但她們 的音色動聽、歌曲旋律優美,而且有的歌詞還寓意深長,極富有文藝思維,聽了以後,過癮得很,真的是繞梁三日不絕! 於是從此我竟然迷上了國語流行歌曲,而且有些歌曲真的是百聽不厭,像姚蘇蓉的那首“今天不回家”,至今我仍是喜歡得不得了! 如果與友人去唱卡拉OK,我一定都會點這首歌。
因為喜歡上了國語流行歌曲,所以我每天放學回家,常常選擇有播放國語流行歌曲的電台和時段,打開收音機,一邊做家庭作業,一邊就沉醉在國語流行歌曲的旋律中。 當時流行的歌曲像“泥娃娃”,“何日君再來”,“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等,都是我最喜愛的! 這樣聽著、聽著,讓我忘憂又忘愁,歡喜又享受,後來竟然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
尤其是自從有了電視,在那時電視的綜藝節目中,如台視的“群星會”,鳳飛飛的“我愛周末”等,也都播演國語流行歌曲,有很多歌曲是我所熟悉、 所喜愛的,因此它們有的曾伴我走過了好幾個春夏秋冬。 同時在這些節目中,不但可以聽到我愛聽的國語流行歌曲,同時還可看到那些美麗的歌星,唱作俱佳的現場表演,所以這時讓我對國語流行歌曲,更是響往和癡迷不已 。
由於聽多了,逐漸也懂得一些音樂演唱技巧的欣賞:
第一,演唱者的音色與音質,可以顯示演唱者的特有品味及風格。
第二,中氣足,肺活量大的演唱者,音域寬廣,原音展現比較清澈。
第三,轉音是演唱者最重要的一項演唱技巧,轉音轉得好演唱者,唱出來的歌就是不一樣。
第四,假音、抖音在演唱時也很重要,尤其是假音與原音的互換。
第五,拉長、拉高音,尤其能聽出演唱者的真本領。
第六,演唱者的情感真摯投入,最能引發聽眾的共鳴,而感動聽眾!
到了六十年代,我上大學以後,因為接觸麵廣,認識的朋友就多了。 在休閑時間,我最愛的就是與同學們去看電影,尤其愛看美國早期的文藝愛情、或西部武打片。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由於同學的推介,告訴我,去聽聽西洋流行音樂,我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那時在學校裏,學生自己組織的某些社團,常常會舉辦各種西洋音樂欣賞會。 同時某些廣播電台,也有專門為年輕人開設的“西洋流行音樂”時段,在這些節目裏, 大多數都是介紹當時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前十名的歌曲,以及一些很賣座的外國電影中 的主題曲和插曲,或鄉村音樂等等。 譬如現今我尚耳熟能詳的有:
Seven lonely days;
The river of no return;
Tennessees Waltz;
More than I can say;
Changing Partners;
San Francisco;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於是我就找機會去參加,去聽,去了解這方麵的音樂。 我開始聽的時候,雖然聽不懂歌詞,不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麽意思,但我對這種音樂的曲風,伴奏樂器的搭配, 以及它節奏的明快,旋律的優美等,不隻引人入勝, 而且還非常震撼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音樂,我超喜歡,讓我愛到不行! 也因為這樣,我就很少再去聽國語流行歌曲了,整天就陶醉在欣賞西洋流行音樂中。
因此我也更迷上了外國電影,尤其是一些經典賣座奇佳的老電影,像“茶花女”,“魂斷藍橋”,“亂世佳人,”,“雙城記”,“養子不教誰過 ”,“鹿園長春”, “春江花月夜”等等,都是我的最愛,而且直到現在都還好喜歡,好愛看! 如果重演的話,我仍然會去看的。 其中有三部外國音樂愛情片,除了影片的本身超好之外,尤其片中的主題曲和插曲,更是不可多得的音樂佳作! 所以它們對我永遠具有吸引力,而且迄今我重重複複,不知已經看了它們多少遍。
這三部我認為超水準的影片就是:
The great waltz;(翠堤春曉)
The sound of music;(真善美)
Seven brothers and seven brides;(七對佳偶)
看過這三部電影之後,它們不但讓我對愛情的內含,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同時還誘導我對音樂的喜愛,更上一層樓! 尤其是1938年拍製的“翠堤春曉”這部影片:
這部影片,其實就是描述十九世紀奧地利音樂家約翰.史特勞斯的故事,他一生為他所喜愛的音樂~華爾茲奮鬥,並且將他的成就,不但奉獻給了他的國家,並且也是給 了全世界。
在這部影片裏,有一段演出的是:他與他的知心女友坐著馬車,早上馳騁在維也納的森林內,他如何從當時森林中各種聲韻和景色中,而獲得創作樂曲的靈感,寫 下了一首動人心弦、傳諸後世的圓舞曲,那就是: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這段影片的描述,給我的感受極深,因為他能把現實中所接觸到的各種音韻與景色,全都用音樂銓釋出來,沒有任何歌詞,隻有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我們在幾十 年,甚至幾百年以後,聽到這樣的音樂,我想我們的思維、情感仍然會是非常激動的,這也可能就是真正音樂偉大之處!
由於這首極近交響曲的圓舞曲,給我帶來了啟發,使我對西洋的古典音樂也有了興趣,我開始慢慢地可以聽蕭邦、莫紮特、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名家的作品, 尤其是當我情緒低落時,我最喜愛的就是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是它提升了我麵對人生處於逆境時,不會向命運低頭的意願,而且還產生出無比的抗壓力量!
命運交響曲的特征,在於貝多芬將那強而有力,象征“命運叩訪”的四個音樂動機樂章, 在他的巧妙安排下,使之無限延續,貫穿全曲,引發出無懈可擊的完美結構。
“命運交響曲”中, 她呈現出跟命運的搏鬥,與最後的勝利。 貝多芬曾向他的弟子說明此動機:“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因此這首交響曲遂被題名為“命運”。
我現在如此拉雜寫來,是以一個音樂門外漢的身份,沒有專業知識,僅隻追憶自己過去對音樂愛好的這一心曆路程,與大家分享!
謝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非常讚同您的這個觀點:“最重要的是;讓音樂為生活增添了樂趣和風采!”
我會的, 繼續寫一些我人生中的生活樂趣及見證!
Don’t let your heart get old even if you are old, continue to enjoy you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