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在哪兒我都如此介紹自己。我有眾多的公眾號個人詩詞專輯,簡介的第一句話都是:墨脈,生於贛南,客家人。
很多人不知道客家,以為是少數民族。也有人說我之所以會唱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簡直教人哭笑不得,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何時有過”客家族“?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客家才是最正宗的漢族。客家是為了躲避戰亂,從秦征嶺南融百越開始,一直到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經過千年演化,最遲在南宋已逐漸形成一支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形態的群體。客家是中國沒有因受外族侵略、通婚而保持純正漢族血統的一個龐大民係。
客家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客家語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切韻》、《唐韻》、《廣韻》、《集韻》等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這也是客家人學寫古詩詞,對入聲字掌握得比較好的原因。普通話消滅了入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極大破壞(古詩詞正因為有眾多的入聲字,才產生了豐富的韻律美)。客家語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比如吃飯是“食飯”,食,古字中可做動詞,意思就是吃。飲食上,也保持著中原的某些傳統。
這是贛南客家代表性食品米粄,用米漿製成。遷移到南方的中原人思念故土風味,南方無法種植小麥,就用大米替代麵粉製作出“米餃”,這就是粄的來源。
這是贛南客家人服裝,很有漢服之風格。小時候農村婦女,尤其老人家都穿這類服裝,現在也很難看到了。
客家人在國內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西、廣西、福建、台灣和香港等地。惠州、梅州、贛州、汀州以及韶州又被稱為“客家五州”,是客家人最為集中之地。而贛州,也就是贛南,是客家南遷途中最早落腳、朝四方開枝散葉之處。贛南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堪稱“客家搖籃”。
這五州當中,梅州一代粵東北與贛州的客家在語言上最為接近。我上大學時去韶關坐火車,途經南雄等縣時聽當地人說話,常誤以為是同鄉。
客家先民舉家南遷來到贛南,便開始起屋造舍,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原本人跡罕至、野獸橫行的贛南,從此人煙漸稠,燃起了文明的曙光。
客家人勤於耕種,他們在崇義上堡這樣的高山之巔,想盡辦法開墾出層層疊疊的梯田,這片梯田麵積上萬畝,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評為“最大的客家梯田”。
不僅如此,他們還參與修建了那條溝通南北的梅嶺古道,這條道路使贛南成為了溝通南北的商貿要道,並間接使中原和海外各國的通商得到便利,開創出繁榮的經濟貿易局麵,從此,人苦峻極、不堪行走的山路變成了“黃金大道”。
因戰亂而遷徙的客家人,骨子裏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們將居住的房屋修建成了防禦性極強的方形圍屋。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龍光圍”等題名。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明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汙道等等一應俱全。
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餘座,被稱作“東方古羅馬城堡”。
(長篇大論介紹贛南圍屋的原因是因為福建圓形客家圍屋搶先一步申遺成功,受到世人矚目。而作為客家搖籃的贛南客家圍屋卻不被人所知,頗覺遺憾)
小時候大約一兩個月一次,父親騎自行車,我坐車頭、姐姐坐後座,從縣城帶我和姐姐回老家一趟。那時老家的圍屋尚在,比上麵最後一張圖片還多了一兩圍,住了幾十戶(?記不清了)同姓族人。中間的祠堂我印象深刻。隨著歲月的變遷,年輕人外出打工,在外安家,圍屋內住的人越來越少。14年回去看時已經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無人居住。族裏一直說要修,結果也是不了了之。
時隔五年,19年春節回去再看時,圍屋已經蕩然無存,隻剩一個搖搖欲墜的祠堂(客家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他們無論走到哪裏,都要背著祖先的牌位。到了安居點,則建宗祠以安放祖宗之靈。因此,哪裏有客家村落,哪裏就建有宗祠)。祠堂一旦沒了,就等於一個家族沒了,所以無論如何要保住、修建。
祠堂周圍建了不少小洋樓,有兩排各五套的二層小樓引人注目,都是我們族裏血緣關係最近的幾家合夥建的,我二哥也有一套,還有我堂哥和堂弟。大家建這套樓房,不是為了住,除了清明掃墓、春節等,大家難得回去一趟。是為了留住根,留住我們這一脈大家族。
2014年看到破敗的圍屋後曾經賦詩一首:
五律·老圍屋
墨脈
草長填古井,野鳥忽高飛。
夢裏茶煙嫋,門前足印微。
粄馨無處覓,鄉曲幾時歸。
躑躅殘垣外,愔然望落暉。
這是2021年所作:
五律·老圍屋
墨脈
牆高塵不擾,百戶一家人。
客地宿緣惜,風情中土遵。
奈何霜襲重,猶歎事更頻。
故舊已難覓,今看胸臆淪。
消失的老屋,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如今的我們,成了真正的“客家”......
客家人從贛南開始,逐漸向廣東、廣西、海南甚至海外遷徙。在世界上,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客家民係,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是位於贛州市八鏡台公園的客家南遷大鼎。
為何說客家是世界上最強的華人集團呢?
首先人數眾多,國內總計大概有超過6500萬客家人。
其次客家人基本是最早一批赴海外謀生的華人,遍布全球。在海外,東南亞(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國)大概有客家人700萬,北美(主要在美國舊金山、洛杉磯以及紐約、加拿大溫哥華等地)以及其他地區總計有100萬左右。海外總計大概有800萬左右客家人。綜上,全球的客家人大概在7500萬左右。
最初客家人大都從廣東一代遷移到世界各地,主要是開荒、淘金或者建造鐵路等。首批客家人幾乎沒有多少文化,基本從事有苦又累的苦力活,遭受令人難以想象的剝削和磨難,也有不少勞工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民族歧視中喪生。客家人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血淚史,為東南亞、北美以及歐洲(西班牙與英國居多,英國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香港移民過去的)的發展做出了卓越了貢獻。
客家人勤儉耐勞吃苦,在做苦工的同時,也在一點點積攢財物,謀求更大的發展。很遺憾的是中國對客家的研究極少,我上大學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更不了解客家曆史。
我在日本商社工作時,有香港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對客家抱有強烈好感,當得知我是客家人時,大感驚訝,說怪不得這麽出色,原來如此。從那之後,隻要他在場,都毫無掩飾對我的欣賞,逢人就說我是xx商社在中國最優秀的員工,弄得我都不好意思。
他推薦給我一本日本人寫的有關客家人的書籍,我才第一次係統了解我的先祖們是怎樣從中原來到南方,又從南方走向世界,並且湧現出眾多在世界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人物。
這本書的標題為《了解了客家,就了解了世界》,對客家的研究很詳盡。都說日本人比中國人還了解中國人,此話一點都不假。中國有關對客家的一些資料都是近年才出現的,而日本人比中國人還走在前頭。
隨著移居海外的華人越來越多,客家人的概念在淡化。但客家在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國內外交流(幾十年前令人羨慕的“海外關係”,大部分出自客家)中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可磨滅的。客家人有著強烈的家族概念、故鄉情結。很多在海外獲得成功的客家人都回故地投資建廠、辦校等,幫助老家一同發展,最著名有李嘉誠等。
我也有很重的家鄉觀念。我的詩詞中,多見鄉愁,不是無病呻吟,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雖然老家的圍屋已經不存在了,但那座祠堂一直都屹立在我們整個家族人的心中,永不泯滅。
(本文有一部分曾經發表過,有點單薄,今天添加了很多新內容,希望各位博友對客家有個更深的認識)
客家不平凡的發展史,讓我想到《西遊記》,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今天就把這首歌貼一下,用的是蔣大為版原調伴奏。張暴默也曾經唱過主題歌,她的音域對我來說低了。
Thank you, it's quite special to hear a different style for a song that I like very much. I left a short comment and a thumbs up for "I like" on youtube, I think it's more fun I gradually learn the word by myself. And keep the interest lingers on.
如果你在油管上留言,我會告訴你什麽意思。文學城博主構成太複雜,有些事不宜在此說。謝謝你的理解。
From above link, found more songs by 墨脈 on youtube. Thank you!
If you don't mind, please explain the meaning of 燕の歌? for learning.
人要有自知之明,你覺得自己很有知識?對,很多博主說,五毛群裏你是“最有文化”的,哈哈!
但在網上有一個所謂試金石的概念,就是一旦出現argumentum ad hominem現象,就是人品問題了,更是知識層次和水平問題。
因為這個拉丁詞代表的意義並非生僻,是每一個寫文章的都應該知道的,更是所謂文化人的界限。
可惜了。
這首歌很豪氣,經典永流傳。
歌唱得好聽,欣賞:))
你說的意思差不多,南方古時稱南越,應該就是如今越南一帶的越族,他們是土著,而遷移過去的中原人就是客籍。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E%A2%E5%AE%B6%E6%B0%91%E7%B3%BB
感覺最開始就是有土籍和客籍,就是中原外來的遷移過來的叫客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客家人。
這個感覺和台灣目前說的,本省人外省人很像,外省人就像客籍,本省人像土籍,雖然原住民才應該是真的土籍差不多意思。
謝謝沉香姐鼓勵,我也希望早點再遊台灣,很喜歡台灣,感覺很親切。
謝謝弄弄,客家人嘛,所以聲音好,哈哈!
這個南遷大鼎就是贛江源頭,巨大,不過是近年才鑄造的,無法和上千年的菩薩蠻相提並論了。
世界客家大會也有所耳聞,因為人在海外,就沒多關心。
同感,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遠勝中國人本身,他們嚴謹認真仔細,不是做表麵文章,為了升官加爵。他們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實質,研究規律,推算今後的發展。師夷之技以製夷,日本人才真正領會貫通。所以很多人說未來如果再發生戰爭,日本可能不會再輸。
銅鼎照片非常眼熟,當是“贛”子源頭,雖不如菩薩蠻有名,竊以為風景猶勝一籌。
隻是已找不到來時的路,空惹下多少閑愁離恨!
歌兒好聽,鼓掌!
我也在日本生活過N年,我發覺日本人對中國曆史的研究,眼光真的可以說是很獨特,甚至比我們一些中國人更有見解,南宋滅亡之後,率先哀歎“涯山之後無華夏“的就是日本人,時至今日:那些具有濃鬱唐宋遺風的建築物,也隻有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才能夠看得到、、、
再比如說:對於中國三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計“的描述!而日本人研究的則是曹操怎樣由弱變強的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已經貫穿到了企業管理中。
再比如說今天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是“抗日神劇“是八路軍怎樣手撕日本鬼子,而日本人對下一代的教育是:下一場戰爭將會在那裏爆發,是以什麽形式爆發,如果你是指揮官,你會怎麽辦?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勝利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以如今的西安為中心的關(中)隴(西)集團作為中國曾經的大地主集團培養了幾個王朝,不論誰是皇家都需要他們的支持,直到長安被拋棄不再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關隴集團的衰落的結果。
這些改朝換代過程產生了大量的客家人,因為前朝的部分社會精英可能不被後來的王朝接納,或者不願意服從後朝,而這些出走的人屬於曾經的精英集團。比如中國曆史上打贏了淝水之戰的謝安,源於武王伐紂的姬姓,其後代如今是在湖南山區落戶,每年淝水大捷之日,還全村操作起來,模仿重現祖先輝煌作為紀念。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見曆史上謝家曾經有過的輝煌地位,是當時中國絕對的社會精英,但後人也成為遷徙他地的類似客家人的境地。
中國曆史上的幾個複姓,宇文,歐陽,獨孤,等等,反正後來金庸喜歡用在武俠小說中的,也是出自中國早期朝代名人大戶(宇文最典型),都是來自關隴集團,這些複姓其實是少數民族的姓氏漢化的結果(司馬是氏,不是姓),隨著曆史上某個時期家族地位的升遷而流傳下來。
客家人在新的遷徙地客觀上是先進文明,也就具有某種優勢生存,能夠繁衍。
波士頓的徽派民居蔭餘堂就是從安徽搬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