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回來一個多月了,還是一貫的忙,隻能抽空寫旅遊詩詞,所以遲遲未能發文。
因為對曆史感興趣,去台北最大的心願就是看故宮博物院。
初來台北是2012年,也參觀過故宮博物院。當時一起來的幾位朋友對曆史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知識,我一人也不好意思花時間多看。結果隻是到此一遊,並未認真瀏覽,留下深深遺憾。總想著再次造訪,把博物院裏的每個展館都看一遍。
計劃一直都在,卻因為俗事纏身,多年未能成行。直到又一個龍年,也就是今年春節初二(2月11日),終於再度登上了飛往桃園機場的航班。
在桃園的詩友邱大姐和她先生早早地就在出口處接我。第一次見麵,心情激動,結果忘了取在日本就已經訂購的移動Wi-Fi,出境時都還念念不忘的。小車都已經抵達桃園市區了才想起,又折回去取,真是慚愧。
桃園機場,鳳梨酥和珍珠奶茶是標誌
邱大姐先生是江西臨川人(以下稱李大哥),老鄉見老鄉,倍覺親切,更是閑話長又長。
去之前邱大姐就幾次征求我的意見安排過行程,最終決定第二天就前往故宮博物院。邱大姐說,台灣年前一直陰雨綿綿,天氣寒冷,還擔心我此行會不會因為雨天而大打折扣。或許天公憐我,我去的前兩天開始放晴,氣溫回升,萬裏無雲,正是出遊的好時機。李大哥開玩笑說我帶來了朗朗乾坤,多少年春節沒見過大晴天了,實在難得。
因為邱大姐和李大哥長年住桃園,對台北道路不熟,就請了住在台北市的李大哥四弟做導遊。2月12日,李四哥一大早就從台北開車到桃園接我們去台北,這份熱情,令人感動。
作為在台北住了幾十年的老台北人,李四哥對台北再熟悉不過。但是故宮博物院這種場所也不可能經常去,一開始竟然有點迷路,饒了幾個圈。後來才發現是因為博物院四周的樹長得太高了,把博物院的屋頂都快遮住了,怪不得開車一路都沒見著,其實都經過了的。
在停車場停車時,李大哥一直意見不斷:三十年沒來,樹竟然長這麽高,站在正對麵的停車場竟然幾乎看不見房頂,既給司機造成困惑,也使得氣勢大打折扣等等。
他同時也說要感謝我,給了他再次來此的機會,否則還真不知道變化這麽大。
李大哥特別健談,性格也特好,說話很有趣。他稱我為”老表“,還問我會不會生氣。這怎麽會生氣呢,這是最親切的稱呼啊。一句”老表“,所有隔閡立馬消除。
台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中山博物院,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位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總占地麵積160000平方米,其於1965年開館,並進行多次擴建修繕。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開始向博物院進發
(以上圖片攝影:墨脈)
截至2021年4月30日,總計698854件/冊文物,其中銅器6241件,繪畫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書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絲綢308件,琺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書籍216507冊,錢幣6953件,檔案文獻395551冊件,雜項12495件,織品1626件。館內藏有翠玉白菜、毛公鼎、散氏盤、快雪時晴帖、《早春圖》《華子岡圖》《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稀世珍品。
這些文物的保存、遷台可謂不易。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為了躲避戰亂,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館藏文化南遷到南京,而後又轉運到四川。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秋開始,分幾批船運到台灣。文物雖經戰時水陸輾轉遷徙流離,但損傷極少,保存至今,是我們得以看到中華幾千年的璀璨文化。
而台北故宮博物院由1964年開始興建,1965年8月完工。
台北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麵積約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園林與步道、博物館正館建築、文物儲藏山洞與廊橋3個部分所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設計者稱之為“北平午門”意象。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頂則采用綠色飾金黃色收邊之琉璃瓦“盈頂”形製,風格清麗典雅。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二、三層為“器字形”平麵格局的展廳,黃氏將其比擬為“五室製明堂”;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後麵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離地麵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著各種文物。(資料來源於網絡)
這是內部結構圖(網絡圖片):
李四哥也很健談,並且對曆史也很了解,我們很有共同話題。這次再度參觀台北博物院,我們盡量每個展廳都能走一走。但規模甚大、藏物實在太多,依然是屬於“走馬觀花”。
為了更好地了解各件文物的曆史,李四哥還租用了講讀機。隻可惜講讀的有點慢,跟不上觀看的速度,一直沒怎麽使用。
據李四哥言,展品會定期更換,要把68萬件都看完,需十年時間。回來後查了一下資料,約三個月換一批。如此看來,不是台北當地人,想要全部瀏覽一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不知有沒有全部看全的人士?
這是按照參觀順序拍下的一部分圖片。文物實在多,件件都價值連城,都想拍。可惜手機內存有限,更多的隻是看幾眼。
這塊肉形石,是瑪瑙石。自然生成酷似紅燒肉形狀而被稱為“東坡肉”。是鎮館十大寶物之一,與另一鎮館之物的翠玉白菜是極佳的一對。很遺憾這次翠玉白菜“出差了”,隻好從網上找了一張圖片。(12年前翠玉白菜有展出但那時不允許拍照,而那年東坡肉沒有參展,二者同時觀賞看來也要運氣)
下圖是網絡圖片
各種古器
館內有很多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
瓷器,是中國的傳統工藝之一,也是在世界上引以為豪的藝術品
鎮寶之一的定窯白瓷嬰兒枕(北京故宮博物館亦有一個)
精美的、令人歎為觀止的工藝品(用整顆象牙雕刻的寶塔和掛件)
巨大的整株紅珊瑚
清朝皇帝的住所擺設、消遣玩的圍棋(都是寶石所製)
時間有限,我們隻看了半天又要告辭了。意猶未盡,留待下次來再接著參觀。這些巧奪天工的文物,既令人為先人感到驕傲,又為眾多的工藝流失、更為國內無數寶物遭受嚴重破損、毀滅而痛心。有句俗話說“台北故宮看文物、北京故宮看建築”,非常精辟。
感謝台北博物院精心保存這些中華文明的遺產,經過曲折輾轉,竟然幾乎沒有損壞。華夏文化,在此發揚光大。
七律·龍年春節台灣遊
藩蔽若無堪自由,隨時拔腿往夷洲。
迎眸處處草花盛,入耳聲聲國語柔。
美食每將心誘引,還因名勝意綢繆。
人情風物家山似,解得經年一旅愁。
(夷洲,台灣的別稱;頸聯錯綜對)
七律·台灣故宮博物院
黃牆綠瓦似宮樓,萬種絕奇於此收。
銅戟青瓷還玉器,晚清大宋溯春秋。
深凝智慧寰宇歎,久曆烽煙明彩留。
應謝東都保全好,吾等今天可醉眸。
(東都,台灣的別稱)
揚州慢·參觀台灣故宮博物院有感
高樹蔥蘢,玉階澄澹,幾分靜謐巍然。襯黃牆碧瓦,似帝闋瓊軒。待入得、猶教驚目,回廊藏館,古物千般。讚難休、意匠精工,極致飛天。
跨山越海,別中原、更遠烽煙。縱一角偏隅,未傷些許,燦若先前。故地萬千珍品,何堪卻、打砸燒殘。念如斯遭劫,不由黯黯輕歎。
七絕·台灣故宮博物院失物重回
觀看藏館正迷癡,物品失遺猶覺遲。
待及相詢招領處,遊人拾得早交之。
這首絕的來源有個小插曲:因為沒能看到翠玉白菜,特意買了個紀念掛件。結果在一樓參觀時不慎遺失,十分鍾後才發覺,回到館內尋找未果。李四哥谘詢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答曰去失物招領處問問,應該是有人送過去了。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情,我們前往招領處。一問果然已經被人拾到並交到此。核實了丟失物品名稱後,填了一張表,失物又完璧歸趙。不由感歎台灣民眾素質真高,果然丟不了東西。
發這一篇遊記花了不少時間(圖片處理、上傳等很費事)。有興趣的博友們可以加我的公眾號”墨脈歌坊“,提早一睹為快。內有眾多的詩詞歌賦、歌曲、明星歌星軼事以及古代才女係列等,內容豐富、與眾不同。
貼一首《冬季到台北來看雨》。這次去台北,雖然是春節,氣候上還屬於冬季,但沒有下雨,而是陽光明媚。
陽春三月,最美的季節。這首七絕嵌入了幾個詞牌,很有趣。
“北京故宮看建築、台北故宮看文物”,總覺得很精辟。就是時間不夠用,寶貝太多了。
謝謝水星兄在油管支持。油管越來越嚴格,我主要發詩詞很少發歌了。
おしゃれより地味だよ^_^ 。普通の格好で、リラクスできる。最近歌より漢詩に力を入れて、よりいい作品を出せるよう頑張っています。
次の文はなるべく早くアップするよう心がけています。
我現在歌唱得少了,絕大部分精力都是用來寫詩詞,希望這方麵能有更大的突破。
去台灣了啊,故宮收藏頗豐,不過我隻記住了翡翠白菜和紅燒肉 :)
寫博太花時間了,我這篇就用了幾個小時,真的沒有太多精力。我創建的詩社正籌備出詩集,今後會更忙。
台灣的環境好,中國文化保存的也好!
墨墨歌兒好聽,鼓掌!
你要經常回來露個麵,唱首歌哦!大家想你呢!
這次去台灣時間不長,卻是實實在在的“深度遊”。邱大姐是桃園本地人,帶我去了很多旅行社不可能帶去的地方,對台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