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47)
2017 (64)
2019 (57)
2020 (73)
2021 (66)
2022 (38)
俺們江西告急!今年遭遇本世紀以來最大洪水,甚於98年!截止2020年7月13日,全省共99個縣,550萬人口受災。昨天看油管視頻,觸目驚心!整個鄱陽湖地區(九江)一片汪洋大海,多處潰堤,很多村莊完全泡在大水中,不少房屋已經明顯傾斜甚至倒塌。南昌、景德鎮也未能幸免,大水蔓延街道,災情嚴重。
水災視頻
江西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多,而降水期又在4-9月份,就此而言,江西現階段發生洪災是每年常情。但究其根本。首先,今年夏季風較弱,使雨帶長期徘徊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造成整個長江中下遊地區雨期增長,流域降水量劇增。而江西又處於長江幹流的下遊區域,以江西湖口為長江中遊和下遊的分界點,也意味著長江流經江西湖口後地勢更為平坦,長江流水流速放緩,上遊大麵積的來水不能及時的排出,以至造成擁塞進而泛濫。
昨天在日朋友看到網絡消息,急急來微信問我:你家也在江西,有沒有事?我答曰:我家不在贛北,而是贛南的贛州。同樣受暴雨侵襲,贛州都不發大水,因為贛州市有一個著名的排水係統。
這個排水係統,就是千年前宋代修建的福壽溝。
主持修建福壽溝的人叫做劉彝。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他有一句千古名言您肯定知道,那就是“行千裏路,讀萬卷書”。
宋城公園古城牆邊的劉彝銅像
劉彝慶曆年間進士及第,就是中了皇帝親自的主持的殿試,福建人,對水利工程非常感興趣,所任官職地方都有一定作為。福壽溝,一個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地下排水係統“活文物”。
劉彝於北宋熙寧年間出任贛州知軍,他根據城市規模、街道布局、地形特點,建成了福溝和壽溝,“壽溝受城北之水,東南之水則由福溝而出”,“縱橫紆曲,條貫井然”,分別將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因為兩溝走向形似古篆體“福壽”二字,故而得名。
修建福壽溝整整用了十個年頭。劉彝不僅組織規劃設計和建設,還親自監工,嚴查每一個細節。在選材上,劉彝近乎苛刻。他采用當地七裏窯燒製的優質磚來壘砌,一旦磚風化了,方便及時更換。在建設上,劉彝更是一絲不苟,將過去簡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斷麵,溝頂則采用拱形,用磚石壘蓋,溝頂分布著銅錢狀的排水孔。據測量,現存排水孔最大處寬1米、高1.6米;最小處寬、深各0.6米,與誌書上記載基本一致。
在現代,如果下水道的坡度不夠,一般都要用抽水機,而福壽溝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汙水自然排入江中。不過,每逢雨季,江水上漲超過出水口,也會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於是,劉彝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水患頓息”。
水窗
我以前不知道這是水窗,還納悶這些小孔幹嘛用?作為瞭望孔顯然太低了。
福壽溝的建設理念裏考慮了生態效益最大化。設計之初,福壽溝與城內三大池塘和幾十口小塘連為一體,有調蓄、養魚、溉圃和汙水處理利用的綜合功效,形成了一條生態環保循環鏈。
福壽溝能發揮作用,離不開一個基礎:贛州城保留了古城牆(請點擊往日博文:柏林牆倒了,這座牆卻依然聳立)和古城水係。
民間傳說認為,贛州是座龜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樣漲,贛州城都能跟著浮起來。現存的贛州古城,的確是由唐末五代時風水學家楊筠鬆選址建造的“上水龜城”,城形如龜,可以減小洪水對城牆的衝擊力。
築造符合力學原理的“浮城”、用鐵水澆築磚石城牆,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個創舉。贛州人還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曆代以來不斷加高加固城牆,戒備洪水。明朝初年,城牆隻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依靠福壽溝,贛州舊城區幾乎每年都“雨而不澇”,這在全國眾多古城中是罕見的。
聽完我的介紹,朋友連說了不起。又感歎千年古人尚有如此智慧,而現代人建造的城市,每逢大雨,便澇成大海,甚至包括我們的帝都,排水係統基本不發揮作用。作為城市規劃者,不感到羞愧嗎?
除了贛州,我國尚有壽州、文安、潮州、荊州、台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
現代人可上天入地下海,為何卻修不好一個排水係統?在為古代能工巧匠自豪的同時,更多的課題值得現代人思索。(順便說說,同樣是首都,日本的東京夏季也多雨,但再大的雨也不澇,也是因為有一套科學而又完善的排水係統有關。反看帝都,需要學他人之長的地方太多了)
庚子年太反常,新冠還未停,洪水又襲來。希望老天不要再施淫威,暴雨早日停息,大水早點退卻,恢複往日美麗家園。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再聽這首歌,越發深有感觸,“誰不說俺家鄉好”?我們擁有共同的一個家園,不要再有更多的傷害和困苦。但願,明天的生活充滿陽光!
贛南閉塞,經濟相對落後,但真是塊風水寶地。
謝謝亮媽聽歌,還是有幾處不是很滿意,以後有時間再唱。
贛州市有著名的排水係統,應該學習推廣啊,真希望洪澇過後,好好總結經驗教訓,把基本建設排水係統搞好!
https://youtu.be/gRNnNWRqUSc
原來有沒有受災是根據有沒有救災來確定的,那以後都不用救災就不啥事都沒發生。
自古以來掩耳盜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現在發揮得淋漓盡致。
油管這兩天上傳了很多新視頻,總之還是可以說明水患之嚴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clfK9Hx6WM&t=36s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499/202007/7203.html
老祖宗的東西都被毀的差不多了。贛州很幸運,福壽溝經過幾次大修,一直保護完好。
古代水利工程造福我們後世子孫,能完好保存下來不容易。無錫早年間也是溝渠縱橫的,49年年都給填了,才有發大水,老輩人都稀奇沒見過。
劉彝於北宋熙寧年間出任贛州知軍,他根據城市規模、街道布局、地形特點,建成了福溝和壽溝,“壽溝受城北之水,東南之水則由福溝而出”,“縱橫紆曲,條貫井然”,分別將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因為兩溝走向形似古篆體“福壽”二字,故而得名。”
學習和欣賞了,平安是福。
歌兒好聽,鼓掌!使勁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