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47)
2017 (64)
2019 (57)
2020 (73)
2021 (66)
2022 (38)
我們經常聽說,日本人有一種匠人文化。這裏所謂的匠人,指的是某一種技巧行業的從業者。
日劇和動畫片裏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台詞,“我要做全日本最好吃的拉麵”,“我要治好全日本的跌打傷”,“和果子的製作需要傾盡全力、全神貫注哦”,還有成為名醫,鍛造刀劍,不勝枚舉。從廣泛受人尊敬的醫師到普通的拉麵師傅,各行各業都透出一種對技術的癡迷和從業者的驕傲。
也確實如此,日本產品成了質量的代名詞,風靡全球。雖然由於勞動力成本因素,部分產品缺少競爭力而逐漸退出,但依舊不斷有新產品開發出來,一直引導世界新潮流。
據統計,日本百年以上老店有三萬家以上,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國隻有區區五家!
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匠人精神”是如何體現的?
1999年,作為現場翻譯,我陪同國內一家著名企業的技術人員一行人來到位於東京都府中市的東芝工場進行研修,研修項目是“高壓電氣遙控總開關”。因為產品要求精確度很高,除了一小部分小零件外包之外,主機和大部分主要配件都在東芝本場製造。
某一天參觀螺絲車間,這個開關的螺絲有小拇指粗,要求誤差好像隻有零點零幾毫米(具體記不清了)。隻見工人們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地用銼刀進行精度調整,我方一位工程師問一老工人從事這行多少年了,這位工人很驕傲地說:“一進場就幹這個,一直幹了近四十年,由一個學工做到了師傅;就這麽一枚不起眼的螺絲,我卻做到了世界最好!”這句話對我們震動很大:一輩子就做螺絲,心無旁騖,就是為了做到世界第一。
福島大地震一年後,2012年8月,我和一位大學同班同學前往岩手縣盛岡的南部鐵器村參觀、購買鐵壺。南部鐵器享譽世界,每一把都是純手工打製,精巧耐用。鐵器村現場就是作坊,房內堆滿了鑄鐵坯,經匠人們打磨,便形成了各種圖樣的器皿。
正值八月酷暑,外麵溫度30多度,作坊內估計溫度更高達近四十度,但為了保證精度,不能開空調。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匠人們揮汗如雨卻是專心致誌。我同學走進窗前輕聲問一位年輕人:能拍照嗎?問了幾遍,年輕人竟然都沒聽見,隻專注於手上的細活。無奈,我們隻好偷偷地拍了下來。
我同學買了好幾隻鐵壺,有幫人帶的,有她自用的,還有用來送人的。她說南部鐵壺在茶友們非常受歡迎,都以擁有一把而自豪。
我也買了一隻,太精巧可愛,都不舍得用,一直被我小心地放在櫥櫃裏。
日本的電視節目也經常介紹各地匠人和他們的作品,或請本人到電視台錄製節目,我非常喜歡看,從中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以下部分內容為ZT)
有一檔節目邀請到了一位名叫Nobuo Okano的手工匠人, 他花了30多年的時間在舊書修複工作上。
有人曾拿來一本老舊的英日詞典, 希望Nobuo Okano幫忙修複。請求者稱這是他年輕時候使用的, 而現在他打算將這本詞典交給女兒繼續使用。
Nobuo接受了這項委托,他的工作台。
首先, Nobuo將舊書脊上的膠水全部刮掉:
然後,其中有一些說英語國家的地圖,這些頁麵受損嚴重, Nobuo隻得將他們重新黏在了新的紙上。
這個顏色看起來並不那麽匹配, 但Nobuo表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降解來解決。
這份書籍修複工作中最枯燥的部分可能就是將每一頁的書角重新弄整齊……這需要用鑷子一頁頁完成。
……並且,之後還要使用熨鬥進一步燙平才行。
看Nobuo的專用小熨鬥……。
看起來似乎大功告成? 詞典的擁有者這時表示書籍的側頁上還寫著高中時候喜歡女生姓名的首字母。
但現在,很明顯不能將這個傳給女兒啊老婆大人會打死我的……
於是,這台重型切紙機被隆重請出,以切掉側邊。
現在終於大功告成。
再加上一個新的封麵,這完全就像是一本嶄新的書籍一樣。
再來看一眼這本書之前的樣子。
正如“克拉克三定律”第三條所言:大凡足夠高深之技術, 都與魔法無異。
金屬網編匠人
竹藝匠人
藍染匠人
合傘匠人
和菓子匠人
“匠人”在日文中寫成“職人”(職人)。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也是一份厚重的曆史沉澱。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間國寶”認定製度。政府在全國不定期的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將那些大師級的藝人、工匠,經嚴格遴選確認後由國家保護起來,並予以雄厚資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藝的流失。
“職人”中,有豆腐師父、三味線師父、藍染師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師父等等傳統藝匠,舊式工作方式所具有的情味,人與技藝日日相依,相互扶持走過的年代,令人心生敬意。
匠人文化的本質,隻是二個詞:一是敬業、一是認真。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當匠人文化被全社會所承認,敬業和認真這二個詞,被整個日本社會接受和發揚。它們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會的“常識”。
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於自負的自尊心--這份自負與自尊,令日本將人對於自己的手藝要求苛刻,並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工藝之美是健康之美,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和自我之念。好的器物,當具謙遜之美,誠實之德,和堅固之質……美術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工藝是越接近現實就越美。日複一日的相處,產生不能分割的情感。
對於如何使手藝達到熟練精巧,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的藝術般追求。日本匠人對自己每一個產品、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並以自己的優秀作品而自豪和驕傲;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麵上,會被看成是“匠人之恥”--恰恰是這種自負、這種羞恥文化,才使得日本產品縱橫天下。
日本人對待自己的事業,往往從一而終,並且代代相傳,百年、幾百年老店、手藝就是這麽傳承下來的。他們極少好高騖遠,盲目擴張,不會因為有資本了就去搞房地產、旅遊業,什麽好賺錢就往那鑽。
反觀中國,基本都是急功近利。一開始質量不錯,沒幾年就變得的粗製濫造。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3-5年!有句老話叫做“富不過三代”,現在要改為“富不過二代!”隻要多收了三五鬥,就想著如何成為大財主,處處投機鑽營,恨不得每個行業都能踏上一隻腳,結果就是作繭自縛,在自己不熟悉的行業裏栽跟頭,沒幾年就嗚呼哀哉。看中國曾經叱吒風雲的幾個大集團,哪個不是如此?
格力集團看到手機行情好,幾年前也進軍手機行業。很遺憾,它的手機可不是空調,質量極其惡劣。我有過一個,別人送的,整天死機,沒法用。才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我拋棄!但願它的“格力”、“羅西尼”兩大品牌可以持續下去,閃閃發光。
歸根到底,不是中國人不聰明,而是缺乏“匠人精神!”
貼首歡快活潑的《幸福山歌》(原唱祖海),給沉悶的心情帶來些明朗。
“也比培養了“官人”好!”
說起官人,中國人治文化下的官人就是精神上的“宦人”。當官就是搞管理。西方的有一套專業的管理理論,當官的是理論的實踐者,達到精致一樣會出現“管理匠人”;中國因為是人治社會,管理是看上級臉色行事,必須要把自己變成太監才行,若要成功,必先自宮。
回複 'lani' 的評論 : 查了一下,沒有找到英文版的。日文版的也沒有字幕。
推薦一個製傘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sknBhgtYY
回複 'lani' 的評論 : 查了一下,沒有找到英文版的。日文版的也沒有字幕。
推薦一個製傘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sknBhgtYY
推薦一個製傘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sknBhgtYY
南部鐵器,好喜歡。雖然價格不菲,但是物有所值。
詩和歌是我最大的兩個愛好,也必須用“匠人精神”對待。
墨墨的歌也是首首唱的用心:))
Re: 金玉屋 發表評論於 2020-06-13 06:26:36
不必過度渲染匠人精神,其實也是創新的阻礙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現代人的所作所為,自然代表一個國家的當今形象。祖先再偉大,就能掩蓋後代的醜陋嗎?曆史都是人寫的,祖先到底如何,你我都沒見過。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與外界的接觸中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中發展起來的。誰能傳承、發展創新,誰就是勝利者。民國早已離我們遠去,再多大師,也隻能仰天長歎。
因為講多了,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就被貼上一個重重的標簽,但事實是有失偏頗
日本的工匠精神如果去溯源,就是來自中華文化和中國人,日本的虛心學習態度把這個優點毫無保留的學習並繼承了
中國人呢,民國時代還保有大部分的工匠精神,當年的大師和現在的相比,當年的老品牌和現有的品牌相比,這些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一個邪惡的政黨,硬生生在幾十年內把一個民族敗壞到現在這個地步,
因此,更準確的說,應該是“現階段的中國人大部分都缺失工匠精神”
就說這次口罩,中國上馬了這麽多生產線,有幾個質量好的。前幾天我姐還跟我說,要我再從日本給她帶,說國內的怎麽戴都不舒服,比起日本的(同樣是中國製造,是按照日方規格來生產),質量差的老遠。
歌兒好聽!鼓掌!使勁鼓掌!
文革, 接著又一切向錢看。 國人陷入滾滾紅塵之中, 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越來越少。 追求速度是好事, 但是不鑽研甚至山寨是指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