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學術不要政治化,見刊《中國報》2022年3月31日C9版

(2022-11-12 21:17:08) 下一個

  鄭智化是台灣歌手,兩歲時患有小兒麻痹造成了日後的腿疾。但身體的病痛並沒有影響他演藝事業。他演唱的歌曲《水手》曾經風靡華人樂壇。
  每每讀到“鄭智化”三個字,總讓人想起了同音的“政治化”。所謂政治化,就是把政治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以此來成就自己的政治目的。
  政客當然追求政治化,但是學者不應如此。不久前南方大學學院要求“中文係博士國英語口試”,其真實用意,不在於繁榮學術,而是追求政治正確,迎合執政精英的訴求,放棄母語教育的權利,遭人詬病也就在所難免。
  在我國,執政精英總是希望用國語取代其他語言。首相沙比裏就宣布,在大馬留學的外籍學生,都必須學習馬來文,以提升馬來文的使用。他說,人民必須為說馬來文而感到自豪,因此我們若在國際場合上說馬來文,也無需感到尷尬。他指出,他的願望是讓馬來文成為東盟的第二大官方語言。
  首相的初衷或許並無惡意。不過落實到具體的學術行為中,似不便於一刀切。例如,中文係博士用中文口試,應該是符合學術規範的。在中國,英語係的碩博士研究生,用英文撰寫論文乃至答辯,被認為是很有水平的標誌。倘若一個英語係的碩博士研究生,連英語口試的能力與權力都沒有,怎麽證明他的學術水平?既然英語係的碩博士研究生,可用英語參加口試,中文係博士用中文口試,又何錯之有? 
  教育不是政治留聲機、傳聲筒,大學也不是政治名利場,大學的發展需要國際化而不是政治化。國際化乃至全球化,其內涵毫無疑問包括“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允許使用所學的語言來進行所學專業的一切活動。南院是華教的寧馨兒,得益於華社的鼎力支持,理應反哺華社。華教經不起折騰,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祖業,對得起無數華教先輩的犧牲奉獻。曆屆政府教育部幾乎都有華人在位,多溝通就會有變通。
  畢竟,馬來西亞不是極權國家。盡管有保守勢力,但總體而言,憲法保障了多元文化並存與發展。大學理應在推動多元文化中大有作為。哈佛大學350周年校慶時,時任總統裏根受邀參加慶典,總統先生趁機向該校索要一個名譽博士學位。校方經過討論,最終沒有答應。這就是哈佛的骨氣。高等學府都須有這樣的骨氣,而不是對威權的恐懼。
  總之,任何學府要無愧於大學的稱號,都得以傳承學術為追求,不搞政治化,不應辦成“黨校”。專業的事還需專業的人來做。校長不懂而裝懂教育,為虎作倀,盲目順從權貴,跪舔強權,隻會自毀長城。倘若懸崖而不勒馬,繼續罔顧民意和教育規律,一意孤行,小而言之,是葬送大學發展良機,把大學帶進陰溝,淪為被恥笑的對象;往大處說,是自掘墳墓,自掛曆史的恥辱柱,最終葬身於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遺臭萬年。
  鄭智化在《水手》唱到:“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麽,擦幹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中文係博士用中文口試名正言順,學術不要政治化合情合理,堅持吧,不要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