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尤丁下台,憲政危機告一段落;沙比裏拜相,冠病疫情逐漸好轉。這真是天賜良機。大馬一家,應該“團結一致向前看,抓住機遇拚經濟”,迅速啟動經濟體製改革,讓國富民強,成為我們新的共同理想。
毋庸諱言,從最高元首到黎民百姓,從友邦到近鄰,誰都希望大馬重振經濟。一個富裕民主的大馬,屹立在東南亞,符合各國的利益。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不開展經濟體製改革,不進行刮骨療毒,其結果隻會是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竹籃打水一場空。
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值得我們學習。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第二的成績,並非不可複製。盡管其政治體製改革,成效甚微。但是,國力強盛了,老百姓有錢了,日子過得好了,就是好事情。在很多人看來,政治體製改不改,都沒有關係。對普通的中國人來說,口袋飽滿了,衣食無憂了,揚眉吐氣了,就是最好的政治。
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起步艱難,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國家強人鄧小平等改革家的主催下,用“殺出一條血路來”這樣的氣概推進的,用“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這樣的理論堅持下來的。這兩句引語都是鄧小平說的,並沒有什麽高深的道理,就是要克服過去“左”的思想,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拚經濟。現在,沙比裏首相有這樣的機遇,就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魄力。
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1949年到1976年,將近30年,中國政治運動不斷,國家一窮二白,特別是經過“文革”(1966年-1976年)十年浩劫,中國整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海外華僑華人,回中國探親祭祖,都要買大包小包的東西,帶進中國,救濟那些可憐的窮親戚。那時的中國,比大馬還窮。
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長期“左”的錯誤和嚴重束縛,決定將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口號。通俗地講,就是停止政治運動,推進經濟體製改革,歡迎外國資本來中國投資,讓人民盡快衣食無憂。
搞了30年的社會主義,突然要在事實上搞資本主義,多少中國人想不通啊。不是說好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嗎?怎麽現在反過來了呢?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已經容不下對過去的抱殘守缺了。1982年中國修改了憲法,從而保證了經濟體製改革的合法性。大馬要推進國富民強,也有必要修改憲法,摒棄過去落後的條條框框。
改革開放沒有現成的經驗,中國就“摸著石頭過河”,率先在深圳等四個城市成立經濟特區。所謂經濟特區,就是除了國旗還是中國的,其他的都可以是西方資本主義那一套。經濟特區經驗成熟後,再逐步推向其他沿海城市,直至全國,直到現在。
當今大馬,政治博弈稍歇,各種機遇並存。如果還不趕緊把經濟搞上去,還在畫地為牢,分什麽土著非土著,還在打種族牌,那隻會讓國家繼續爛下去。國際快車拋下我們,連一聲招呼都不會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