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隻見棕櫚不見人,見刊《中國報》2020年5月7日C7版

(2021-06-20 07:16:31) 下一個

隻見棕櫚不見人

   

    冠病疫情不退,國人依舊受限,不能隨便外出,“隻見棕櫚不見人”的現象比比皆是。盡管從5月4日起,全國進入“有條件行管令”(CMOC)階段,這種見樹不見人的境況,估計也不會快速翻轉。具有很強觀賞性也是我國最重要農產品的棕櫚樹,再風光無限,也隻是天可憐見。

今天是5月7號,是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的作者於梨華的“頭七”。5月1日,於梨華在美國東部一家養老院辭世,享年九秩。她去世前夕,照顧她的養老院一名caregiver(護理員)確診了新冠肺炎。於梨華還沒有送去醫院檢測,就已謝世。她是否也感染了COVID-19,遂成難解之謎。不過,她死於冠病災害鏈中的次生災害,這一點似乎毋庸諱言。惟其如此,中國對她的去世,報道不多,更鮮少提及在養老院照顧她的那名護理員,此前確診了新冠肺炎。

冠病次生災害,需要引起國人在PKPB時高度重視,要盡量避免發生。眾所周知,在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破壞作用的災害,是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派生出來的次一級災害,則被稱為次生災害。例如,美國密歇根一名女子,因為沒戴防疫口罩,超市的看門人便不讓她進店,雙方因此發生口角。該女子覺得沒麵子,回家取來槍支,返回超市把這名看門人打死,然後逃之夭夭。類似的冠病次生災害,亂相種種,中國前段時間一度很多,我國也偶有耳聞。應該防微杜漸,並引以為戒。

話又說回“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老人,她已離去,“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遂成為“隻見棕櫚不見人”。生在中國大陸、成名於台灣的於梨華,與我國也有文學淵源。她1993年來過吉隆坡,參加了花蹤文學獎活動。馬華文學電子圖書館日前也在其官網上發聲:“馬電圖同仁哀悼著名旅美華語作家於梨華。”對於更多曾經赴台留學的大馬國人來說,閱讀過於梨華留學生題材文學作品的,當不在少數。

而在中國大陸,於梨華的知名度更高,與聶華苓、嚴歌苓等海外華人女作家齊名。在中國最大的論文數據庫“中國知網”上,以“於梨華”為關鍵詞,能夠搜索到100多篇研究論文,例如《於梨華小說中“棕櫚”意象探析》、《透過<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看華人眼中的“美國夢”》等等,不一而足。這與於梨華早年認祖歸宗有關。1975年,中國尚在“文革瘟疫”肆虐中,於梨華就率先回大陸省親,並寫下了《新中國的女性及其他》等“正能量”作品,引起台灣官方不滿,一度禁止她回台並封殺其作品。

7年前,我負笈優大,目睹校園內外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經常會想起於梨華的代表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幾年間也閱讀了她寫的許多“留學生文學”以慰風塵。2017年我畢業離開。“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麽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正如羅大佑在《戀曲1990》中所唱的那樣。

見刊《中國報》2020年5月7日C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