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疫後經濟闖新路,見刊《中國報》2020年4月30日C7版

(2021-06-20 07:15:36) 下一個

疫後經濟闖新路

   

    今天是4月30日,對我們來說,不過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之前“居家抗疫”的最後一個工作日。而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難忘的日子。1979年4月30日,中國改革家鄧小平提出創建經濟特區,讓廣東省先行先試。時任廣東省領導習仲勳,就是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父親。

    曆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中國結束十年“文革瘟疫”,把國家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尋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應時對景,冠病疫情對我國經濟是一個重創。盡管首相慕尤丁認為大馬經濟根基穩固,政府確保不會讓經濟崩塌,但是眼見著國盟政府防疫一盤散沙,我們還是有必要對疫後經濟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疫情過後,要像40年前中國搞經濟特區一樣,在經濟恢複與重建上,解放思想,再闖新路,非此不足於提升與捍衛人民福祉。

    首先是要盡快複工複產、複商複市。如果說,包括MCO在內等抗疫措施,是“救命”的話,那麽,複工複產、複商複市就是“續命”,就是“救國”。

    說實話,我們的疫情比中國、美國好很多。因此,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盡快解除“疫情警報”,重新開放經濟活動,取消隔離政策,恢複正常的社會秩序,迫在眉睫。目前,申請離鄉複工,獲批民眾按州屬分日子上路;在維持嚴格衛生條例與社交距離的情況下,放寬更多行業恢複營運,這些舉措都將促進經濟複蘇,值得推而廣之。

    其次,要大力扶持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國家的毛細血管,一旦毛細血管堵塞,大馬的經濟身軀將難以恢複元氣。

    中國的國情,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目前已經從“鐵公基”建設走向了“新基建”。所謂“鐵公雞”是指鐵路、公路、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而“新基建”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我國目前還未必能夠或者需要如此“大躍進”。但是,為中小企業輸血,進而鼓勵其自我造血,或者說,從輸血到造血,為中心企業輸送發展活力,顯得非常重要。中小企業的疫後重生,既能繼續為國聚財,也能為廣大勞工增加就業機會。

此外,疫後應該重啟經濟特區建設。國陣時期的“經濟特區”建設,邯鄲學步,並沒有取得如中國深圳經濟特區那樣的成功。

國盟政府應該放下包袱,另起爐灶,易地而處,凝心聚力闖新路,真抓實幹譜新篇,建設新的經濟特區。以普惠的製度化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國外投資,帶動我國經濟快速恢複與持續發展。目前,外資有撤離中國前往越南等地的跡象,香港台灣的投資客也貌似不複以中國大陸為投資重心,這些對我國來說,都是利好機會。

成功的經濟特區,勢必產生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起到示範、組織、帶動作用,催化百城之富,使大馬最終走上國富民康之路。

見刊《中國報》2020年4月30日C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