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倘賣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台灣有首電影歌曲《酒幹倘賣無》風靡東南亞,原唱者蘇芮近乎呐喊的聲音,充滿了悲壯的力量。其中的“酒幹倘賣無”是一句閩南語,大意是說:“有空酒瓶賣嗎?”
當下,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讓口罩成為緊俏物資。不少地方,衛生用品尤其是口罩經常賣斷貨,“口罩倘賣無”(有口罩賣嗎)讓人倍感焦慮與無奈。一罩難求的現象,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期,成為普遍境況。
說來令人莞爾,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還是中國人。據說古時候,中國的朝廷裏的宮娥彩女為了防止彼此粉脂氣味汙染,就曾經用絲巾遮蓋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中國遊記中,也曾有這樣的記錄:“在元朝宮殿裏,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裏的絹布,也就是現代口罩的前身。
買口罩戴口罩,其實是一個好習慣。在日本,女士比男性更愛戴口罩。不但是為了預防感冒,也是為了美觀。當然,日本人愛戴口罩也有曆史原因的。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不僅令60萬人死於非命,而且地震引起的火災與煙塵,嚴重汙染了空氣,居民逼不得已開始戴口罩度日。此後,日本社會逐漸形成了戴口罩的良好共識。時至今日,祈願日本人口罩的美麗,能夠淡化他們防控瘟疫時的哀愁。
有研究表明,歐洲人普遍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他們自認為身強體壯,免疫力強,即使周圍有人生病沒戴口罩,也不擔心。而如果自己被傳染了,隻說明本人抵抗力不佳,不會怨別人“口無遮攔”。當然,歐洲很多城市人口密度本來就很低,也是原因之一,排隊搭個公交車,人和人之間,經常都有一米幾的安全距離。再加上這幾十年來老天眷顧,歐洲大陸基本上沒有發生過烈性傳染病,讓人們不會有戴口罩的衝動。更何況歐洲很多國家,還有《禁蒙麵法》,禁止人們隨意蒙麵,也包括不讓戴口罩了。不知當下疫情肆虐歐陸,他們還要不要戴口罩。
話說回來,這次冠狀病毒首先在中國大流行,中國老百姓對口罩一直也是不怎麽上心的。2003年的“非典”(SARS),一度令口罩脫銷,許多藥店擠滿了搶購口罩的顧客。不過,隨著“非典”被撲滅,大多數人又把口罩棄之如敝履,或者用作洗碗布,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痛。
在資本市場上,各國的情況差不多,“口罩概念股”曾經萎靡不振,多年來的業績表現並不突出。一些醫藥衛生器材公司,生產的口罩還不如醫用膠布、膠帶及繃帶更賺錢。當然,現在大疫當前,口罩產業鏈相關企業,股價走勢非常強勁,這也不是壞事。至少可以促進口罩產能迅速擴大,改善口罩供需關係,讓“口罩倘賣無”聽起來不那麽心塞。
疫情過後,隨著人們對衛生健康的重視,口罩將毫無疑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成為健康生活的標配。相信口罩會像毛巾牙刷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到那時,誰還會再哼哼“口罩倘賣無”呢?
見刊《中國報》2020年3月19日C9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