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是唯一的不變
不久前,星洲日報發表黃婉瑋的文章《文明與對話》,從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說起,指出“害怕改變,才真正是局限了民族的生存空間”。作者的觀點,所言極是。治國平天下,變是唯一的不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國陣雄霸我國60年,馬來西亞依然在“開發中國家”徘徊,位列“第三世界”。忍無可忍的載舟之水,終於掀翻了這所“二手船”。政權的改變,未必能帶給國家立竿見影的進步,需要時間加持。所以慕尤丁呼籲選民再給希盟10年時間,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硝山區國會議員納茲裏建議多給50年,以示追平國陣61年的統治,這就有點兒戲了,等於是把希盟混同於第二個國陣,這是不能接受的。
中國的道家哲學認為,流水不腐,事物應該時常變化,我們辦事要注意觀察其變化,處變不驚。在沒有變化時我們要提前準備,將事物的變化加以充分考慮,把握千變萬化的事態發展。國家的治理,也要穩中求變,在不變中有改變,在改變中求發展。害怕改變,固步自封,隻會讓國家積重難返。
中國在40年前有過一次深刻的改變,那就是搞“改革開放”,讓資本主義世界的一些做法,在社會主義中國合法化。例如允許私人辦企業,容忍一定程度上的剝削,等等。這場改革曾經引起中國保守派人士強烈不滿,有些共產黨的老幹部,至死都不願踏入深圳一步。因為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集大成者,在深圳,據說除了一麵五星紅旗是社會主義的,其他的都是資本主義的中國化,或者說,是東西方文明的深圳化、在地化。40多年過去,曆史已經證明這場變化,給深圳、給中國甚至整個世界帶來了利益。
倘若沒有40年前的改變,中國現在估計與朝鮮差不多,我們的首相恐怕也不會幾次三番訪問中國了。
台灣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生劇烈變化,由此造就了一個嶄新的民主政體。1986年9月28日,台灣民進黨突破黨禁,宣布組黨。時任總統的蔣經國沒有強力鎮壓,他坐在輪椅上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
正是他的“三變”智慧,引導台灣從極權走向民主。1987年7月,實施了38年的台灣地區戒嚴令,終於解除,史稱“解嚴”。1987年11月,蔣經國宣布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和解了兩岸局勢。1988年元旦,蔣經國解除實施30多年的黨禁和報禁限製,使得政治民主與言論自由在台灣蓬勃發展。兩周後,蔣經國去世,他留下的政治遺產,惠澤整個台灣,乃至正麵影響台海兩岸。
回顧我國,首相敦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文明的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亞洲各國不同文明之間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機會。其實,文明的交流互鑒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麵對優質文明,我們是否願意見賢思齊,是否願意改變。
見刊《中國報》2019年5月23日C11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