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人應選任
選任,亦即選拔任用,是指由法定選舉人投票,經多數通過,來決定某人職務的任命。委任,就是委派某人擔任職務。國家領導或政府首腦的接班人(繼任者),是委任好,還是選任更好,值得思考。
澳洲悉尼知名的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日前做出的研究報告稱:定下首相繼任計劃,敦馬應速委安華當副手,以便向世界發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訊信,表明繼承計劃在進行中。
皇帝不急太監急。外國專家之所以這麽著急而建議,是因為他們覺得馬哈迪雖然多次表示會將首相職權移交給安華,但沒有定下一個正式的時間表。在我看來,敦馬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或許他是對的,因為民主國家,政府首腦的接班人,應選任而不應委任。他不應該委派安華做下一任首相。安華登基的時宜與事宜,至少應該由選舉人集體投票決定。
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執政黨,接班人(繼任者)的問題始終牽一發而動全身,非常重要。安華之於敦馬、之於大馬,也是如此。
中國古代,有禪讓製。禪為“在祖宗麵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敦馬有意把相權禪讓給年富力強的人,無疑是明智之舉。但是,禪讓給誰,何時禪讓,如何禪讓,理論上不應該由他說了算,那樣就成了委任繼承人,不符合民主潮流。
現代中國,毛澤東擔任中共領導人長達41年,曾經5次選擇自己的接班人,最終都以失敗或者慘痛教訓而告終。
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完整概括和論述,為把毛思想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投桃報李,毛澤東選擇劉少奇做接班人。
新中國建國初期,毛同時看中了鄧小平。然而,到了1966年文革開始,劉少奇、鄧小平“資產階級反動路線”被徹底摧毀,這兩位“說好了的”接班人應聲落馬。劉主席死於非命,鄧先生流放鄉野。
不久後,林彪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還寫入了中共的黨章。然而,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攜帶親眷飛離中國,最終墜機於蒙古國,機上9人全部死亡。
再後來,毛選擇了王洪文做接班人。1976年10月,王洪文所在的“四人幫”(成員還包括毛的遺孀江青)被隔離審查。王最終被判處終身監禁,剝奪一切政治權利。
毛選擇的最後一個接班人華國鋒,此人最大的功勞就是領導粉碎“四人幫”的行動,但終究是個悲情式的過渡人物。1978年鄧小平複出後,華國鋒旋即走下神壇。
毛指定的5個接班人,都沒有順利接班。這是曆史的必然。政治局勢波譎雲詭,隻有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領導人及繼任者,才有可能順利上位,並帶領國家,走向新生。
見刊《中國報》2019年4月11日C9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