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誰的人生不實習,見刊《中國報》2018年11月22日C9版 頭條

(2021-06-20 06:39:48) 下一個

誰的人生不實習

 

敦馬11月18日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後,對隨行的大馬媒體表示,國內工程與會計行業,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名額。類似實習機會,不能隻局限在醫藥領域。對應否給實習生工資,首相認為可由公司自行決定。

在如此重要的國際場合,提及大學生的實習事宜,並非小題大做,反而可以認為是首相“教育興國”的重要表態。

誰的人生不實習?要順利進入職場,想繞過實習的環節,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流行一句古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父。這學徒的過程,其實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實習。

徒弟拜師入門後,先幹粗活、雜活,例如擔水、掃地等等。幹上一年半載,師父滿意了,才開始傳授手藝。學徒三年,目睹了師父幹活的過程,學會了師父謀生的技能,才可以出師。而對師父來說,徒弟出師叫出徒。徒弟實習的過程,其實是給自己打造一個好飯碗,讓自己將來有飯吃。

現代的實習,時間短,不可能有三年。在人心浮躁的年代,都希望快出人才、早出人才,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功畢於一役。也有的行業,生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願意接納實習生。首相此番呼籲,也是言有所指、意有所至。

眾所周知,學生實習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隻是學習場所不同而已。世界許多國家,對大學生的實習過程,都非常看重。國際上“實習生製度”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美國,大學生參加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實踐工作,亦即實習的曆史,已逾百年。美國《聯邦勞動法》並未明確規定實習生一定要獲得薪酬,但對企業的“無薪實習”做出了各種規限,那就是必須提供類似職業學校一樣的實習培訓,並且能夠使實習生受益,最大響度地遏製對實習生勞動的無償占有。

在德國,公司而不是政府,自發實施了禁止公司之間互相挖人才的規定,這就意味著一家公司可以獲得培訓實習生帶來的所有好處。在加拿大,政府最近發布的一個報告提出了對受雇新員工(包括實習生)加強保護的措施,並提出了這樣的設想:為聘用18歲到30歲員工(多半為實習性質)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

日本的企業方麵也認為,為了有助於確保優秀人才和判斷適應性,必須引進實習製度,也方便學生利用實習來選擇想從事的職業。

中國的情況也是這樣。在大學生就業競爭和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實習似乎正在成為大學生增強就業資本的一個必然選擇。大學四年級,往往是學生實習的高峰期,許多“大四”的課程形同虛設,教室裏沒有幾個學生在聽課,大部分都去實習了。而公司是否向實習生支付薪酬,則完全由老板決定,中國的《勞動法》並無規定,甚至隻有“試用期”而沒有“實習期”這個說法。一般來說,師範類、醫學類的大學實習生,是沒有報酬的,而那些藝術設計類、理工類的實習生,往往能取得象征意義上微薄的勞動報酬。

無論如何,實習是知曉職場的好方法,能讓“新鮮人”在求學期間就獲得稀缺的工作經驗,從而更好地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有鑒於此,首相專門對此發聲,有其正麵意義,值得各行各業積極響應。

見刊《中國報》2018年11月22日C9版 頭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