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連玉精神”今安在,見刊《中國報》2018年11月1日C9版

(2018-11-01 04:18:55) 下一個

日前,林連玉基金會在吉隆坡廣東義山舉辦“第4屆林連玉行”義跑,吸引近5000人參與活動,共籌得100萬令吉善款。

在我看來,籌款是一個目的,此次義跑活動更深層次的意涵,在於喚醒人們的曆史記憶,不忘林連玉曾經吃過的苦、走過的路,牢記他為華文教育乃至民族間的和衷合作,所做出的犧牲奉獻。

年輕一代或許不知,林連玉本來可以留在他福建老家過著安逸的生活。他的父親與祖父都是福建當地有名的私塾先生。書香世家的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教育。19歲那年,他以第六名的成績,考進陳嘉庚創辦的廈門集美學校師範部文史地係,成為免費師範生。四年後,他以每科90分以上的成績畢業,並直接留校當教師——這在集美學校是史無前例的。

林連玉當上老師後,怎麽又會下南洋,與大馬產生緊密的聯係呢?那是因為1927年,有人到集美學校鼓動風潮,煽動全校學生罷課,揚言要推翻陳嘉庚,陳嘉庚一怒之下關閉學校。於是,林連玉被推薦為代表,遠赴南洋向陳嘉庚請願,爭取複校。成功說服陳嘉庚複校後,林連玉不再返回集美學校,而是在馬來亞的一所中學任教。從此,他與大馬結下不解之緣,日後成為大馬華社的“族魂”。

眾所周知,林連玉在爭取華人公民權、維護華文教育的權利與地位等方麵,嘔心瀝血、力挽狂瀾,深陷“煉獄”,最終失去教師資格與公民權,隱居吉隆坡20多年,溘然長逝。

連玉諍言猶在耳。他說:“我個人沒有需求,我所要的是為民族的利”,“我們的子子孫孫,將要世世代代在這個可愛的土地上,同工作、同遊戲。在遙遠的將來,更可因文化的交流,習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滅,而成為一家人。”

連玉精神今安在?“多彩多姿,共存共榮”的理想,在今日大馬似乎還未完全實現。高科技的發達、物質的繁華,也許讓人們的生活真的“多彩多姿”。然而“共存共榮”方麵,依然若即若離,族群間的界限沒有完全泯滅,成為一家人的想法還是奢望,“互相淩迫而引起爭論”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也是“林連玉行”義跑活動,能夠得到5千多種族同胞響應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是,大馬華社族魂林連玉的事跡,也引起了中國的關注。不少中國學者撰寫文章,研究與追思這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父”和“華教第一鬥士”。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進國先生,著有論文《士的精神與家族教化——以林連玉家書的記憶書寫為例》;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張亞群,在《林連玉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節》一文中回憶相關人與事;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周聿峨,在其《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保留與發展》中,對林連玉的貢獻多有著墨。

“我們才是真正的愛國者。”願林連玉這擲地有聲的宣示,能夠繼續激勵大馬華人,與友族同胞一道,為爭取民族、語言平等,為建設一個“多彩多姿,共存共榮”的國家,而共同奮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