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勢上研判,國陣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全線失守、滿盤皆輸的可能性不大。換言之,馬來西亞江山易主、石變天驚,這還是小概率事件。
不過,反對黨大舉進軍國會,甚至在內閣謀得一官半職的曆史,或可重演。隻是,這些昔日的政敵,同在布城一個屋簷下辦公,不知彼此見麵是否會有尷尬。據說台灣的國民黨、民進黨籍議員,在議事廳吵得唾沫四飛,甚至上演全武行,下班後還一起喝咖啡,談笑風生,良性互動,令人莞爾。
說到我們華人比較關注的政壇“雙峰塔”廖中萊與林冠英,他們是政敵,也是華人當中著名的政治人物。但我寧可相信他們都是文化人,他倆在論戰中,都喜歡引用中國的典故與詩句。此外,廖中萊是國民大學營養學係的學士、馬大的MBA。而林冠英畢業於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是專業會計師出身。
文化人的攻防,理應博文約禮,偃武修文,聽從道德的召喚,遵守倫理的底線,共謀大眾的福祉。
曆史上,文化人互相絞殺,擊穿道德倫理底線的故事,比比皆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首先就是大革文化人的命,先拿文化人開刀祭旗。還有專家指出,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文學論爭史,文學論爭貫穿始終。從1917年文學革命發難到1949年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召開,大大小小的文學論爭就有80餘次。論爭次數之多,頻率之高,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屬罕見。
1931年,年輕氣盛的沈從文寫了一篇《論郭沫若》的文章,對郭沫若加以批評。在《論中國創作小說》裏,沈從文又重申了郭沫若不善於寫小說的觀點,認為郭氏寫小說喜歡“用英雄誇大的樣子,有時使人發笑”,大可寫詩寫劇本,就是不要再寫小說了,因為他“不節製”的文風使他寫的小說一無是處。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1948年中國江山劇變在即,郭沫若在香港發表《斥反動文藝》一文,將沈從文界定為“桃紅色文藝”的反動作家,說他一直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著。這篇共產黨的紅人寫的文章,被北大左翼學生抄在大字報上,張貼在公開場合,並且在教學樓上掛出了“打倒新月派、現代評論派、第三條路線的沈從文”的大幅標語。這讓當時擔任北大教授的沈從文壓力山大,羞愧難當,甚至切脈自殺。兩次自殺雖然經過搶救都大難不死,但是沈從文的文學之路就此斷頭。
不是冤家不碰頭。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撥亂反正。在高層關注下,在底層受盡磨難的沈從文,被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而郭沫若正好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沈從文放棄文學創作、從事史學研究的代表作,曆時十五年完成。郭沫若作為沈從文的頂頭上司,主動為該書作序。但是在序言中,老郭對作者沈從文隻字未提。這樣的書序也算古今少有、空前絕後,文化人的攻防可謂登峰造極。
一個是馬大的碩士,一個是澳洲的學士,但願廖中萊與林冠英這對文化人政客,攻防有度,守住底線,不忘初心,共同為大眾尤其是華人的利益打拚,既有家國情懷,也有君子風度,不以漢奸論。
見刊《中國報》2018年1月11日C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