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美麗的中文不老

(2018-07-25 06:37:42) 下一個

今天是餘光中老人的頭七,一周前他駕鶴仙去,中文不老人已老。作為與他有一麵之交的晚輩,提筆緬懷,可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在《聽聽那冷雨》中,餘老滿懷深情地寫道:“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隻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在他的心目中,漢字是美麗的,美麗的中文永遠不會老。這對於我國華小、獨中的莘莘學子和廣大華人來說,無疑具有鼓舞人心的意義,會更加堅定我們認真學習與規範使用華文漢字的決心與毅力。

5年前,2012年12月25日,餘光中做客廣東省東莞市莞城文化周末大講壇,以《旅行與文化》為題,和東莞市民分享自己旅行過程中的感悟。我是現場2000多名聽眾之一,敬陪末座,親身感受到了餘光中的魅力。當主辦方在網絡微博發出活動預告後,門票在幾天時間內就被預訂一空。下午三點的講座,聽眾兩點十分就在劇場外排起二三十米長的隊伍。由於2000多名到場聽眾超過場地容量,主辦方還專門辟出了分會場。

餘光中先生從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修紀》談到《西遊記》,從馬可波羅講到徐霞客,他認為旅行是文學範疇內一個傳統的主題,而文學家在旅行的途中也會催生出不少經典作品。講座中,餘光中還展示了數十種他在旅行中收集的外國錢幣,向現場聽眾講解錢幣上的文化內涵。

講座結束後的第二天,恰好是壬辰年的冬至。通過活動主辦方的朋友引薦,我在餘先生下榻的賓館,近距離地與他有了短暫的交談,主要談了些關於台灣新世代本土詩人的話題,那時我剛好對此有點興趣。他還大方地送了一本書給我,並且在書的扉頁上,客氣地留言:“一文先生存念。”85歲高齡的著名作家,如此謙躬下士、卑以自牧、虛懷若穀,令人肅然起敬。

此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餘老了。但我還常常會瀏覽“國立中山大學餘光中數位文學館”網站,從中了解更多光中老人的作品,進一步領略梁實秋所描繪的“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餘光中風采。

也許是緣分未了,我與餘老在馬來西亞有了“交集”。他的得意弟子李樹枝老師,以一篇畢業論文《餘光中對馬華作家的影響研究》斬獲拉曼大學博士學位。作為李博士的師弟,我認真拜讀了他這篇氣勢恢弘的畢業論文,受益頗多,一時技癢,情不自禁地寫了一篇評論《價值、創新與操演——評<餘光中對馬華作家的影響研究>》。這篇評論榮幸地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汕頭大學《華文文學》2015年第4期,還被“國立中山大學餘光中數位文學館”收錄。

餘光中的影響有口皆碑,他的文學成就舉世公認。不過,在中國大陸,居然還有酸溜溜的網絡帖子,說什麽“一個台灣的二流詩人去世了,結果刷爆了大陸詩歌界的朋友圈和詩人群,由此可見大陸詩人整體停留在三四流水平;一個長期持反共立場的二流文人,居然占據了眾多大陸官媒的副刊頭條,不是這些官媒變勇敢了,而是他們一如既往地無知!”

“刷爆了大陸詩歌界的朋友圈和詩人群”,“占據了眾多大陸官媒的副刊頭條”,餘光中老人可以含笑九泉了。而活著的人們,將繼續在不老而美麗的中文裏,感受跨越海峽的鄉愁,書寫兩岸和平的新篇。

見刊《中國報》2017年12月21日C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