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論“次優選擇”

(2018-07-25 06:29:45) 下一個

本月9號,中國內地僅有的兩家通訊社之一“中國新聞社”,罕見地發布新聞通稿《馬華公會會長呼籲馬來西亞華人團結一致》,引起中外媒體的廣泛轉載。東鳴西應,作為新聞源頭的大馬華社,不能對此熟視無睹,而應心領神會其背後的用意。

眾所周知,中新社是中國的官方媒體,不會輕易對外國政要的言行給以正麵響應。這次的新聞通稿,可謂在適當的時候做特別的事情,那就是寄望大馬華社,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精誠團結,同力協契,支持馬華公會,給這個中國之外最大的華人政黨,更多的機會與話語權力,以便讓其繼續服務華社與大馬國家。

不可否認,馬華公會在維護華人利益方麵,有過閃失。對於廣大華人來說,馬華公會未必是最優選擇。然而相對於其他華基政黨乃至反對黨而言,無論是曆史、規模與影響力,還是社會貢獻與社會動員能力,馬華公會都略高一籌。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適者生存,而非最優。客觀上這是一個次優世界。所謂次優,也就是沒有最好,隻有相對而言比較好。

1956年,經濟學家李普西(R.G.Lipsey)和蘭卡斯特(K.Lancaster)在總結前人的理論基礎上,創立了次優理論。次優理論的基本思想,可以用經濟學家米德(James E Meade)所講的一個比喻來說明:一個人要爬上山頂,最優選擇當然是這個人應該始終向上爬。而事實上,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環繞著,因此,當他爬到一座山後,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較低的山。換言之,為了攀上頂峰,他可能不得不選擇次優的方法,那就是在朝著最高點行進的途中,他將難免先爬上一些較低的山峰,甚至要下某一座山,再往目的地攀登。

由此可見,次優選擇並非無意義,為了達到最優理想,有可能必須選擇次優。把選票投給馬華公會,對廣大華人來說,其實就是次優選擇。很多時候,我們往往被迫做次優選擇以得到最佳結果,這時候的次優選擇,實際上是最佳選擇。

次優選擇在國家建設與發展中,也卓有成效。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存在各種需要改革的弊端,前蘇聯選擇了休克式的“最優”改革,亦即戈爾巴喬夫提出徹底的政治體製改革方案,推行改革新思維,最後導致蘇聯這個老牌的社會主義大國解體。而中國則采取“次優”的漸進式改革,退而求其次,先容忍一些問題的存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今天看來結果還算令人滿意。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老百姓生活極大改善,成績有目共睹,全世界都為之驚歎。

在民主國家,大選無疑是大仗,選區就是戰區,選票就是武器。選民有權使用選票這個武器捍衛自身利益。誰都想選一個最優的政黨來做自己的代言人。但事實證明,最優根本無法做到,最優選擇不能實施,何不選擇次優呢?

見刊《中國報》2017年10月12日C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