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馬大中文係特聘教授丹斯裏陳廣才率領一行4人學術代表團訪問哈佛大學,落實大馬與美國學界合作出版英文版《馬華文學的研究批評讀本》計劃。曾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的拉曼大學中文係副教授許文榮博士隨行。
以其說這是一次普通的文學外事活動,不如說,這是馬華文學的價值新追求,屬於馬華文學的價值轉型,符合文學規律與公眾利益。
這趟向美國推廣馬華文學研究的破冰之旅,也是“輸出文學”運動的具體而微。“輸出文學”與“輸出革命”一樣,在世界範圍內曾經廣泛存在並有曆史意義。
輸出革命是指在本國革命勝利後,幫助其他國家進行與本國革命性質相同的革命。也特指社會主義國家幫助周邊的其它國家通過暴力等手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其目的是主導國為了爭取國際支持,擴大國際影響,實現地緣政治鬥爭利益。著名的“共產國際”曾經出錢、出人、出武器,在其他國家扶植一些共產主義勢力,武裝奪取政權,甚至挑動內戰。這種革命的價值觀輸出,在世界和平潮流衝擊下,最後大多都以失敗告終。馬共失勢與東歐劇變,都是很好的例證,證明“輸出革命”運動的意義,已然成為過去的曆史。
輸出文學顯然比輸出革命成功得多。細分起來,輸出文學又可以分為主動輸出與被動輸出兩種情形。無論如何,輸出文學都值得正麵認可。
中國文學史上,西方文學作品,藉由傳教士的帶入,在中國大量傳播,應可理解為西方文學的主動輸出。此外,20世紀初,中國翻譯家林琴南翻譯出版了11個國家98位小說家的163部作品,主動輸入西方文學,成就了文學史上著名的林譯小說,給孕育期的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可資學習、仿效的藝術範本。林譯小說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孕育發展的基石與催生的動力之一。西方文學向中國的輸出,推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無疑具有進步意義。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他的文學作品也被廣泛輸出到西方世界。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幾十年來,已將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紹給英語讀者。沒有他的譯介,莫言的影響力恐怕難以深入西方。莫言在瑞典出版的三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譯者均為陳安娜。陳安娜是諾獎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學生。這些“輸出文學”工作,導致莫言獲得諾獎成為大概率事件。
我國學者這一次組團出訪哈佛大學,不僅是主動向西方世界輸出馬華文學研究成果,更是通過輸出文學,讓更廣泛的讀者,認識大馬華人,了解華人在馬來西亞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開枝散葉的宏大敘事與深遠意義。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沒有流動性的文學,注定要走向式微。而輸出文學行為,正是增強文學流動性的嶄新嚐試。馬華文學獨特的話語敘述與語言形式,勢必在文學輸出這樣一種努力之下,產生價值轉型與新的活力。大馬華人形象借道輸出文學,也將會在世界民族之林更顯風姿。
見刊《中國報》2017年9月28日C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