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中國一年一度的大學招生考試就要舉行。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高等教育更關乎一個國家的科學文化水平。大多數國家都重視大學發展,而有些政府,用意識形態綁架大學,使得大學招生打上政治烙印,扭曲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價值,值得反思與再議。
由於少子化影響,台灣高校普遍招生不足。為緩解缺人窘境,台灣自2011年開始招收中國大陸學生,2016年在台陸生將近4萬2千多人。
開放陸生入台,是馬英九的政績。去年蔡英文上台後,出於“逢中必反”等政治考量,大幅度減少陸生入台,今年陸生配額較2016年銳減一半。這必然會引起連鎖反應。學生不夠,就不需要那麽多老師。台灣高校師資的重要來源,也就是博士畢業生,要進入大學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劇。不少台灣博士隻好去大陸任教,造成人才流失。李雪莉在《被台灣拋棄的博士們,西進中國大陸的“學術移工”》一文中指出,本土、海歸皆夢碎台灣,高階人才西進潮流大爆發。目前,中國大陸至少18個省有台籍教師。成百上千的台灣學術人才正快速西進。
這對中國大陸來說當然是好事,引來台籍教師,可促師資多元,助益建設“雙一流”大學。中國的大學自1999年開始擴大招生,幾乎不再有政治烙印。過去讀大學要“政審”(政治審查),現在都是憑考分錄取。公私立中學一視同仁,私立中學畢業文憑國家承認。就算是異議分子的子女,升學也不受歧視。例如中國貴州《畢節日報》記者李元龍,在網上發布《在思想上加入美國國籍》等異議文章被判入監,但是他的兒子依然順利地出國升學,沒有受到中國海關的刁難與攔截。這些都是中國進步與自信的表現。
我國大學近年來總體排名提高,固打製也已取消。但是,獨中統考成績仍然不被政府承認,獨中文憑敲不開國立大學的校門。外國人可以讀我們的國立大學,獨中生卻不可以。國家教育資源“寧贈友邦,勿與家奴”,令人扼腕長歎。
國立大學由國家財政與納稅人供養,理應公平錄取,減少政治操弄。如果國立大學,外國人可以來讀,本國考生卻報讀無門,這樣的政策幹預,隻會令國家蒙羞。首相納吉指出,“2050年國家轉型計劃”(TN50)將使大馬在未來30年成為全球20頂尖國家。但願高等教育尤其是國立大學的收生政策,不要成為TN50的短板,拖國家進步的後腿。
見刊《中國報》2017年6月1日C11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