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東南亞“遇見”饒芃子

(2016-01-03 21:50:31) 下一個

拙稿《東南亞“遇見”饒芃子》見刊暨南大學報第634期,2015年12月30日出版。暨南大學報(半月刊)雖說也有CN刊號,但是很少刊登校外來稿,這次破例發表我的書評,真要感謝編輯的大度與寬容!饒芃子先生曾任暨大副校長,今年81歲,遇見她不容易。

http://newspaper.jnu.edu.cn/index.aspx?conid=5518?  

http://news.jnu.edu.cn/sdjn/wh/2016/01/05/10002837293.html  

在東南亞“遇見”饒芃子先生,有點意外。正如我去馬來西亞留學,也讓親友感到意外一樣。在學校圖書館馬來文、英文書籍的汪洋大海中,居然找到饒老師的《中國文學在東南亞》一書,頗有“他鄉遇故知”的喜感。重溫經典,思緒萬千。

嶺南文化名人饒芃子主編的《中國文學在東南亞》一書,1999年5月由暨大出版社出版,這是國內首部從比較文學視角研究中國文學在東南亞一些主要國家傳播、影響的學術著作。雖經二八流年的時間淘洗,依然有細讀的價值。

這部26萬字的中型學術著作,宏觀再現了中國文學“出口”東南亞的曆程,是一部文學信史,史料翔實,立論有據。一個重要表征在於該書的注釋與參考文獻量大體龐,每一個分析、論斷都有詳實的史料作為支撐。在體例方麵,每一章都在結束處詳細列出該章注釋或參考文獻,滿足了目標讀者的需要,有利於學術檢索,體現了人文關懷,其規範化堪與國際學術巨著媲美。

而被眾多國際著名大學圖書館典藏,也體現了該書的價值。高校圖書館有約定俗成的收藏原則,學術價值優先,並不是什麽書都收存。沒有學術價值的書肯定不會被編目流通,即使是作者送上門來的書。據網絡查詢,哈佛大學圖書館、康奈爾大學圖書館,都收藏並流通了《中國文學在東南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圖書館也能找到該書。至於其他亞洲名校圖書館,這本書的“能見度”更高。《中國文學在東南亞》能在世界頂尖高校的圖書館,有一席之地,有讀者借閱記錄,說明其國際化影響力有目共睹。

此外,被引率對一本學術著作來說,亦是學術價值的衡量杠杆。被引率越高,受關注度越大,學術著作的價值與影響越大,應是不言而喻的。僅從中國知網統計,《中國文學在東南亞》曾被44篇學術論文引用,其中包括14篇博士畢業論文,例如《傳統的再生:中國文學經典在馬來西亞的倫理接受》(作者LIM WOAN YIN,畢業學校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年份2014,以下同)、《中國現代文學對泰國影響之研究》(Pairin Srisinthon,山東大學,2014)、《漢語熟語在泰國的流傳及借用》(Burin Srisomthawin,浙江大學,2009)、《中國古代小說在泰國的傳播與影響》(Surasit Amornwanitsak,浙江大學,2007)、《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越南》(裴氏翠芳,華東師範大學,2011)等等。這些引用了該書的博士生,多半來自中國大陸以外。這也反映了《中國文學在東南亞》一書深得來華留學生的青睞,其學術“照明度”早已跨區域、跨國別、跨族群。

如果本書能修訂再版,似可在文學史的時間脈絡上,繼續完善,拉近一些曆史敘事的時間訖點,關注一些當下的文學評價機製(例如花蹤文學獎之類)對於中國文學在東南亞傳播的推動作用。在傳播使者譜係中,關注一些漢學機構的文學研究者(例如大馬華研工作者)、留學台灣的文學傳播者,傳播使者的“姓氏橋”會更長。如此一來,中國文學在東南亞傳播的麵貌會更齊整、清晰。

2015年是饒芃子先生80大壽之年,在海外有幸重溫她主編的《中國文學在東南亞》一書,新的感受,油然而生。遙祝饒先生精神矍鑠,健康長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