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新年憶舊:我與史家高華

(2016-01-01 21:35:44) 下一個

我是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認識高華老師的,並與他同樓居住、隔壁辦公一個月。

高華,江蘇南京人,曆史學博士,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生於1954年5月12日,逝於2011年12月26日。1995—1996年,高華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做訪問學者。2004年2—7月,在台灣政治大學曆史係擔任客座教授。2006年1—6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任客座教授。2011年末,一代良史高華因病告別人世,英年早逝,享年57歲。

在高華誕辰60周年的2014年5月,中國知名媒介“財新傳媒”發布了專供iPad傳播的財新《新世紀》特刊“高華的後二十年:在體製之內”,這篇由記者謝海濤采寫的學術綜述分為上中下三部分,2015年12月27日在財新網微信公共平台再次推出,以紀念高華逝世四周年。這篇文章提到我與高華老師的交往:

在中心的日子,高華工作異常勤奮。廣東教育雜誌社編輯張一文2006年造訪中心時,經常看到高華抱著一大堆書籍資料,進入工作室,半天不出來。星期天,吃午飯時,他仍是手不釋卷,時常喊張一文幫他帶飯:“你吃什麽我就吃什麽!”

全文詳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Y2NzgwMjU0MA==&mid=401285678&idx=2&sn=a7dda0d8a5c0f21e7ecfef079a63f861&scene=4#wechat_redirect 

曆史總是這樣巧合,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生日,也是研究毛澤東延安整風曆史的高華的卒日,不論是生日還是卒日,都已成為了忌日。

斯人歿矣,其道猶存。高華教授留存在世的“道”,最為著名的,就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一書。2001年該書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一度成為禁書,但是北京高院為該書“平了反”。

2002年8月5日,北京律師朱元濤帶了一本《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自香港返回北京,書被首都機場海關人員扣留。海關人員稱朱“入境時隨身攜帶禁止進境的書刊一本,未向海關申報”,屬“走私行為”。

2003年9月8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宣布撤銷北京二中院的行政判決書,撤銷首都機場海關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北京高院認為:認定《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屬於禁止進境的書籍,缺乏依據。這個立即生效的終審判決,打破了對《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所設立的禁區。換言之,該書不是禁書。

……

本人於2006年4月3日至5月2日,受資助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做訪問學者,和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做客座教授的高華先生成為摯友。高華先生逝世後,我寫了篇悼念文章《高老師,來生還為你帶飯》,追憶了與他的交往。該文首發“共識網”,網址是: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gsbh/article_2012010551500.html 

著名學者熊景明女士與徐曉主編的《史家高華》一書,2012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分“史家高華”、“高華其人”、“高華吾師”、“痛失高華”四輯。這本紀念文集由30多位大陸、港台和海外學者,10餘位高華的學生撰文。作者包括秦暉、楊奎鬆、袁偉時、許紀霖、張鳴、蕭功秦、錢鋼、劉瑜、崔衛平、董健、林達、熊景明、陳方正、陳永發、何清漣等等。“文中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也重新審視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環境和現狀,重溫高華的學術精神,挖掘並發揚他的學術遺產”。拙稿《高老師,來生還為你帶飯》有幸入選該書,編在第253-256頁。詳見: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7021 

《史家高華》被《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認為是“中國知識分子啟示錄”,

詳見該報網址:

http://zqb.cyol.com/html/2012-08/14/nw.D110000zgqnb_20120814_4-10.htm 

以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814/c40538-18741435.html 

有趣的是,我的鄰縣老鄉、清華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還主編了一本《史家高華(中國故事)》電子書,版權方: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這本小冊子3萬6千多字,11個章節,主要是劉瑜、張鳴、崔衛平等人紀念高華先生的文章合集。劉瑜說“高華老師是一個國寶級的史學家”。

高華老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作品、人品,都將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激勵著我們在學術的求索中,有所為,有所不為。

 

附《史家高華》一書第三部分作者作品與網上資料:

叁 高華吾師

 

柴子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名吳海剛,江蘇江陰人,出生於1979年2月28日。200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政治係。2001—2002年任職於北京華夏時報。2002—2007年任廣州《南方周末》編輯。2007年赴港,任香港《亞洲周刊》編輯。2011年任香港《陽光實務》電子政務雜誌副主編。現任職香港文藝複興基金會秘書長。

黃駿:《傳道 授業 解惑》,1978年生,2006年獲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教師。電子郵件:hj7871@263.net 

薑超:《逝去,如秋葉般靜美》,南京大學曆史係碩士,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08級博士,華東師範大學2011國家公派研究生。

靳 鬆:《認識你,三生有幸》

李巧寧:《師門受教瑣憶》,1971年12月出生,先後在西北大學、南京大學取得曆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陝西理工學院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曆史學科教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電話18392165910,電子郵箱:894467748@qq.com  liqiaonning71@163.com

李永剛:《知遇之恩》,1972年生於重慶。1989年考入南京大學政治學係,先後獲得法學學士、管理學碩士(行政管理專業)、法學博士(政治學理論專業)。曆任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係主任,教授(2010),碩士生導師(2004)。

劉握宇:《你為我們開辟混沌,照亮內心》,2012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南京大學曆史學學士和碩士。現為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教師。聯係方式:liuwoyunju@gmail.com  liuwoyu@163.com 

劉彥文:《你的遠行使人何等傷痛》,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2009級博士,導師高華。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講師。電子郵箱:liusha0328@126.com 

張一文:《高老師,來生還為你帶飯》

周孜正:《先生最後的時光》,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博士,2014年考入華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任教。

甘思德:《異化不了的學者》,Scott Kennedy,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副教授、中國政治與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印第安納大學中國辦公室學術主任(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東路1號院,賽爾大廈B座601D,郵編10084),電話:134-3961-4490 (China) 電子郵箱:kennedys@indiana.edu   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1995.8—2001.10),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關係碩士(1990.9—1992.12),其中1991.9—1992.6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學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