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東莞日報》(A07版),2015年12月27日。
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5-12/27/content_1384941.htm
http://epaper.timedg.com/page/2015-12/27/A07/20151227A07_pdf.pdf
現在各種“讀書會”不少,這種與書籍為友,以閱讀為樂,藉由小型聚會分享讀書心得的組織或活動,傳播書香,值得提倡。
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會,往往溫馨、高雅而有誌趣。現代閱讀史上不乏先例。
冰心曾寫過一篇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小說中“我們的太太”,經常組織周末雅集,來賓在她家客廳裏交流讀書體會,談天說地。這篇諷刺小說,反過來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民國“讀書會”的縮影。事實上這篇小說言有所本。上個世紀30年代,一代才女林徽因,就經常舉辦周末家庭文化聚會,吸引了不少名人雅士參與,成為名動一時的“太太的客廳”。客廳常客包括胡適、金嶽霖、陳岱孫、周培源、沈從文、徐誌摩、美國學者費正清等。林徽因經常在“讀書會”上朗誦古典詩詞,那種抑揚頓挫、有板有眼的腔調,令人著迷。這一讀書會逐漸成了當時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龍。
鬥轉星移,上個世紀80年代,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各種讀書沙龍層出不窮。進入新世紀,閱讀風氣再起,讀書會以新常態出現,精進不止,日就月將。
2004年春天,北大中文係邵燕君老師在學生李雲雷、魏冬峰、過橋、劉曉南和王穎等人的倡議下,成立了一個師生“讀書會”,專門追蹤閱讀文學期刊。這個“讀書會”以《人民文學》、《上海文學》、《花城》等10家文學期刊作為研讀對象。在大量的閱讀之外,他們的周末討論會也是馬拉鬆式的,通常是從早晨十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在閱讀的基礎上寫出的評論,經集體討論修繕後投書各大報刊,把閱讀價值由書齋傳播到社會,影響廣泛,持續多年,成就了“北大評刊”這一文化品牌。
在東莞,類似的“讀書會”也有很多。書海浪花朵朵,滋潤庸常生活。例如,市委黨校劉建中教授始終以書為伴,無論生活多艱苦、工作多繁忙,總是省錢買書,抽空讀書。讀書不是一種孤獨的享受,他深知《學記》所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為此,他定期邀請書友在家中暢談讀書心得,還發動40餘名讀書愛好者,建立起閱讀交流分享QQ群“莞香會”,線上線下互動互助,在傳播“讀書會、會讀書”此種閱讀聚集理念與效應方麵,可謂獨具特色。
“讀書會”在海外華人世界也有傳承,糾偏了人們對海外華人重商輕文的刻板印象。例如,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6年前成立“樂學讀書會”,以閱讀中華典籍,弘揚中華文化,分享中華美德為旨歸,每月舉行一次讀書報告會。顧問黃文斌教授每月都要驅車四百多公裏,往返讀書會現場。在讀書會中,書友們不論是讀書報告宣講者,還是主持人、評論員,都能從中獲得學習和訓練的機會。樂學讀書會6年多來風雨無阻,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在信息大爆炸和閱讀碎片化的當下,個體要自覺抵製電子海洛因,自願與書香重歸於好,惰性與困難都很大,難免一曝十寒,無力為繼。倘若主動參與一些“讀書會”,借力書友的敦促鼓勵,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想不閱讀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