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東莞有秉賦>見刊《東莞日報》(2014-08-17)

(2015-12-30 15:09:22) 下一個

常言道:盛世出大賦。最近,《東莞文藝》刊登了一篇很火的賦,並被一些主流媒體跟進報道,此篇名為《東莞賦》的作者,是來自樟木頭作家村的王一丁。

在學理層麵上說,《東莞賦》把東莞的曆史、文化與經濟社會現狀進行梳理,在恰當的時間節點以微信的方式發表,是“被壓抑的正當性”的理性反彈,是本土關懷的自然流露,是文以載道的主動回歸,也是眾聲喧嘩中的鍾磬之音。說到底,《東莞賦》既非官方定製,也不是奉旨行文,而是一個普通市民自發創作的“市誌銘”,屬於人民性的表達。人民性或者叫“普通市民的自主創造性”是它最根本的特質。

《東莞賦》承繼了賦的創作傳統與手法,對東莞的曆史文化進行了全景式回顧。東莞的光輝史料,信手拈來,語言樸實,用典和諧,思接千載,視通萬裏;莞邑古城各種文化景點,娓娓道來,情景一體;改革開放的東莞躍然紙上,加上後麵的一些說理文字,可謂把景、情、理巧妙地融為一體,一氣嗬成,體現勸百諷一的文風。

《東莞賦》在敘事策略上通過文字的客觀表述來讓人們重新審視東莞的人文曆史,用一種客觀聲音來進行人文表達,觸摸東莞人文曆史脈絡及深層次的品性。

《東莞賦》顯在的“歌德”書寫姿勢固然一望而知,更重要的是透過深耕細讀,發現“表麵文本”之下的“潛藏文本”,並對潛文本進行有效解讀,才能見人之所未見,論人之所未論。我個人理解,其“潛藏文本”其實就是要告訴讀者,東莞和所有開放的城市一樣,在現代文明進程中經曆了陣痛,但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良好口碑的形成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細致地挖掘作品本身,開采文本富礦,讀出潛文本並加以闡釋,這才是閱讀此賦乃至其它類似主題作品的最高境界。

總之,作為個案文本,《東莞賦》把一個古老的文學書寫樣式和一個鮮活的東莞城市樣本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呈現出獨特的影響和意義,凸顯了作者開闊的審美眼光和對於第二故鄉的深情厚意。它既能讓東莞民眾救贖他們日益模糊的記憶,也讓他們重新找尋解讀東莞的文化鑰匙。其所引出的話題與書寫,為我們繼續深入研討東莞曆史與現狀提供了新路徑與新視角。

http://epaper.timedg.com/index.php?date=20140817&page=6 

http://press.wodubao.com/page/20140817528A07

http://bbs.sun0769.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872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