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功利性與公益性

(2015-12-30 13:55:31) 下一個

原載馬來西亞《南洋商報》2014年4月15日C11言論版

 http://www.nanyang.com/node/614188?tid=490

據報道,馬來亞大學將進行院係調整。調整的目的,一是為了開源節流(據傳該校目前的收入比例是70%中央政府補貼,30%校方自籌,2015年起將改為70%校方自籌,30%政府補貼),二是為了提高馬大在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的位置,以及在評鑒時更易獲得高分。

相信這並非空穴來風,否則大眾輿論不會為此沸沸揚揚。那麽,大學該如何進行院係調整?筆者以為,從高等教育規律與管理來看,應該兼顧功利性與公益性。

不可否認,院係調整有明顯的功利性。如果馬大辦學經費的財政性投入被削減,現有的教育資源又得不到充分利用,規模效益低下,那麽院係調整是有可能提高辦學效益和增強辦學實力。

在基本不增加政府投入甚至減少投入的情況下,通過院係調整,對現有教育資源重新分配,以期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高等教育的產出水平和建構更好的產出組合,這樣的功利性追求無可厚非。

院係調整必存風險

凡事有利必有弊。帶有功利性的院係調整,必定存在風險,可能帶來各種負麵影響。例如可能帶來師生員工的心理衝擊、權力重組中的衝突、組織溝通不暢、院係文化匹配不協調等,不知大學當局有沒有做過評估與預案?

如果院係調整把三五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學係硬湊在一起,各個專業教學組(Program)仍是一個個不太相關的業務單位,協同關係就不可能存在,負向協同效應倒會相應滋生,學科力量反而會更分散,又如何提高研究素質、管理績效和經濟效益?又怎麽能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上取得優越成績,並在評鑒時獲得高分?

盡管院係調整不排除功利性,但是大學當局還是不應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要努力克服各種短視行為,回歸大學應有的教育職能,回歸高等教育的本來意義。

也就是說,院係調整還要強調公益性。

公益性之下的院係調整,首先要提倡學術多樣性和包容性,這也是大學的本質屬性。

強調功利淪為文憑

工廠馬大中文係的課程內容主要以文學、曆史、哲學、語言及華社研究為主,在馬來西亞不屬於“顯學”,也不是賺錢的熱門學係,大學當局要本著學術多樣性原則包容之。若過分強調功利性,會誘使院係調整偏離教育的使命,追逐短期效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使大學變成學店和文憑工廠。

大學理應與功利性保持應有的距離,不能過度迎合市場經濟和拜金主義,不能為評估和排名所左右。

公益性之下的院係調整,還要使大學稀缺性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例如馬大中文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屬於稀缺性資源。大學當局就不能借由院係調整使之生存空間更加逼仄。否則,稀缺性資源流失,教學質量下降,也不一定能夠降低管理成本。

有消息稱,馬大亦有考慮學科融合、優勢互補,把與中文教育有關的教學單位合並成立中文學院,使中文高等教育這一稀缺性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果真如此,則教育均衡與公益性都能得以體現。

總之,院係調整若想達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科研能力、精簡人員和機構、使大學更具靈活性與競爭力的目的,就應該兼顧功利性與公益性。馬大如此,其他大學焉能例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