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博論預答辯,螢窗早脫跡

(2015-12-30 13:11:44) 下一個

鼎為煉銀,爐為煉金,唯博士論文磨練人心。動輒數十萬字的博士論文幾經返工修葺後,能否過關,要通過預答辯。此後,嘔心瀝血的博士求學旅程或有可能進入最後零公裏,螢窗脫跡才指日可待。

經過數載寒窗的苦讀,輔於經年累月的研究,3月19日,中華研究院博士候選人陳雯,捧著她的博士論文手稿,走上了預答辯的演講台。

陳雯是古琴演奏家,1961年出生於台灣,自幼喜愛音樂,14歲時開始學習古箏,16歲考入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身),主修古琴。畢業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古琴講師。1991年進入水晶唱片公司擔任音樂製作,並於台北空軍廣播電台主持音樂節目。1995年移居吉隆坡,1996年起擔任第五台華夏之聲節目撰稿人。2000年進入馬來亞大學中文係修讀碩士學位,2009年在拉曼大學開始博士課程學習。她的博士論文是《〈溪山琴況〉演奏美學之研究》,主要探討《溪山琴況》的演奏實踐論。

眾所周知,《溪山琴況》是古琴音樂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對清代琴論與古琴藝術有很大影響。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選為「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Masterpiece of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代表作後,古琴藝術受到人們新的關注及審視,研究《溪山琴況》漸成熱門,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陳雯將《琴況》的演奏審美實踐歸納為五個方向(音準、音色、節奏、強弱及運指技0巧)、將琴樂本體的審美實踐歸納為三個類型(雅、淡、細)、將琴樂意境審美實踐歸納為五個麵向(心、靜、神、氣、逸)等研究成果,曾得有關專家學者的好評,頗有創見與新意。此次推陳出新,更見學術功力,臻於爐火純青。

本次博士預答辯由論文指導教授鄭文泉博士主持,包括中華研究院院長何啟良教授在內的5名嚴師,集體出席並莊重履行質詢程序與考評職責。何院長並嘉勉陳雯,繼續完善論文,趁熱打鐵,一鼓作氣,螢窗早脫跡,雁塔有題名。

http://www.utar.edu.my/ics/index.jsp?fcatid=236&fcontentid=2753&f2ndcontentid=515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