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正文

美國離不開孔子

(2014-03-27 01:42:28) 下一個

                             美國離不開孔子

 

2005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圖書館,偶 然翻到一份1743年的《紐約周報》,當時的美國還沒有獨立。這份內容簡單的報紙隻有4個小版,可占據整個頭版篇幅的,居然是一篇名為《孔子的道德》的文 章。裏麵對中國崇尚儒學、言必稱孔子的行為作了不少介紹。那之後張濤花了7年時間,在15家美國報紙上收集近萬篇涉及孔子的報道,分析美國媒體塑造的孔子 形象。

 

幾乎每一任美國總統都會受到“來自孔子的批評”

 

在美國,孔子的形象並非僅僅是一個中國的古人。美國媒體不僅會提到他的名字,還會引用他的言論,評價國內的新聞。就像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常常需要忍受言官的諫言一樣,在當今美國,總統也需要忍受一些“來自孔子的批評”。

 

小布什曾經因為言語含糊、用詞不當,被《紐約時 報》撰文批評。這份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稱:“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 無所措手足。小布什的行為恰恰是這句話的確切寫照。”《舊金山紀事報》幹脆建議,小布什應當“聘請一名深得孔子精髓的人作為家教”。

 

他的前任克林頓也沒能逃脫來自孔子的“諄諄教誨”。在評論他的性醜聞時,《華盛頓郵報》寫道:“孔子所言‘吾未見好德有如好色者也’,精確預見了20世紀末的克林頓事件。”

 

近代的美國總統,幾乎每一任都會受到以孔子為標準的批評。

 

當約翰遜政府應對金融危機和罷工運動表現不力的 時候,媒體告誡這位總統,“孔子曾經說過,以約失之者鮮矣”,所以做事不能過於謹慎。而他的支持者也同樣抬出孔子,認為約翰遜提倡政府控製的政策與孔子的 為政原則不謀而合,比如“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當尼克鬆水門事件爆發的時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用孔子“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名句批判這位總統。1986年,深陷伊朗門醜聞的裏根也遭受類似的指控。《波士頓環球報》提醒他,應該牢記孔子的語錄,明白“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中,“民信”最為重要。

 

在國內政治相關的討論中,美國人所提到的孔子,聰敏、博學,置身事外而又善於捕捉事物的本質。

 

有時候,媒體甚至會篡改、杜撰孔子的話。1951年,《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了一篇漫畫諷刺肯尼迪,配文寫道:“請允許我引用孔夫子偉大著作《論語》中的話:統治者行善不應當浪費公共稅征收。”

 

相比之下,艾森豪威爾總統獲得的評價要好得多。《華盛頓郵報》引用孔子“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的話來概括艾森豪威爾的施政理念,甚至直接評價他足智多謀的秘書是“政治領域的孔子”。

 

連失業的美國工人們也需要這位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老人。他們在一首“戰歌”中這樣唱道:“孔子是睿智的古代聖人,他說我們需要維持生計的工資……”

 

 

 “孔子的國度”、“孔子的文字”、“孔子的小眼睛子孫”

 

在很長時間裏,西方世界對孔子的了解都是“隻聞其聲,不見其形”。16世紀,傳教士利瑪竇第一次把中國文化中的孔子形象介紹到了歐洲,隨後又傳到了美洲大陸。

 

1735年的一份《紐約周報》上,刊登了一封兩個版篇幅的讀者來信,介紹中國人對孔子的尊敬和信仰,並且列舉了幾條孔子語錄。這是美國媒體最早對孔子的報道。

 

在那之後的100多年,孔子都是一個異國文明的象征,“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和浪漫色彩”。直到19世紀中期,美國西海岸發現金礦,大量華工湧入,美國媒體對於“孔子”的認識才變得直觀起來。

 

踏上美洲大陸之初,華人群體並不為當地所容納, 美國甚至在1882年通過了《排斥華人法案》。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人對孔子的描述也變得迂腐、荒謬。《芝加哥論壇報》曾經形容當時的一些政策抗議者的言 辭“如同孔子的福音一樣令人費解”。在一部反映摩門教徒生活的喜劇裏,“身著絨布襯衫,舉止粗魯”的男主角幹脆被命名為孔子·麥金利。

 

孔子在美國的形象也因此顯得矛盾。在評價本國事務時,孔子是個博學的智者,可一旦與中國、華人聯係起來,他的形象就出現了很多負麵的內容。

 

早期中美關係史上,“孔子”被美國媒體認為是阻礙中國發展的障礙。當時,晚期中華帝國剛剛被炮火轟開國門,“言必稱孔孟的迂腐書生”,一度令西方媒體匪夷所思。《紐約時報》曾經評價說,讓人死記硬背孔孟之言“遠非最好的教育製度”,“人們應該破門進入整座孔子殿堂”。

 

“已經運轉千年的製度,不論如何完善,都隻能適應產生它的時代。而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它隻會顯得格格不入。”這篇文章如此評價道。

 

一個多世紀過後,曾經被批評為“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孔子學說,卻被頻頻拿來評論最時新的新聞,甚至被封為東亞經濟騰飛的秘訣。《華盛頓郵報》說,孔子倫理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像新教倫理在西方的作用一樣”;《紐約時報》也將孔子倫理定義為亞洲的優勢特性。

 

《基督教箴言報》評論說:“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率先確立的中國道德與政治秩序傳統,引導了東亞的工業發展。”

 

盡管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筷子、蟋蟀籠和廉價勞動力”,但“孔子”畢竟成了雙方增進了解的一個重要渠道。說起中國美食的曆史悠久,媒體會強調它“與孔子同齡”;遊客發現中國人日常舉止彬彬有禮,也會稱讚這是“聖人孔子2000年前闡述的傳統行為規範”。

 

甚至,在美國媒體上,連中國也一度被稱為“孔子的國度”。類似的稱呼還有“孔子的文字”,以及“孔子的小眼睛子孫”。

 

孔子與華盛頓一起“捍衛著世界和平”

 

除了思想,孔子的“本尊”也在不斷漂洋過海,落戶地球另一側的美洲大陸上。

 

抗日戰爭時期,孔子形象的紀念品是國民政府非常重要的外交禮物。銀行家懷特黑德曾經被贈予一尊銀質的孔子雕像;“蒼然長衫、儀態莊嚴的孔子娃娃”,也曾經作為獎品,頒發給向中國捐款的美國人。

 

1925年,世界控製鴉片會議上,中國帶來的禮物是一架金絲屏風,上麵寫著孔子的名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41年2月,重慶舉行了一場華盛頓誕辰紀念活動。美國總統特使發言時,眼尖的媒體發現,他身後的壁畫內容是,孔子與華盛頓一起,“捍衛著世界和平”。

 

當時,日本的侵略是中國麵臨的最大生存危機,所以在外交領域,政府官員也極力強調孔子的民主與和平思想。

 

1937年,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對《華盛頓郵報》表示,孔子弟子所推崇的“民人”和“社稷”,其實是一種古老的“民主口號”,中國曆來愛好和平,抗日戰爭是一場“民主之戰”。

 

著名學者林語堂曾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發表文章說,孔子與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相隔千年,卻有著共同的觀點,相信“道德秩序對於和平至關重要”。林語堂寫道:“為了這一共同的民主,中美更應該並肩戰鬥。”

 

1943年,宋美齡訪美期間,多次引用華盛頓、林肯、耶穌和孔子的話,突出中國的抗戰信念,希望獲得美國的援助。在芝加哥體育場的演講中,宋美齡特別提及孔子的頑強信念,呼籲中美並肩戰鬥,“捍衛我們的理想”。

 

孔子無疑增加了這位中國“第一夫人”的魅力。人們在街頭聚集起來歡迎她,一位美國小女孩向《基督教箴言報》的記者說,她覺得,對宋美齡最好的歡迎方式,就是對她高喊“孔子”。

 

美國人的確在用“孔子”向中國表示友好。 1908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議案,同意將中國在《辛醜條約》中所賠償的半數賠款返還中國,用於資助留美學生。1924年,美國國會再一次通過決議,將其 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以及美國的“美華協進會”,旨在向美國介紹中國。在1926年費城獨立150周年的慶典上,美華協進 會舉辦了一場大型的中國教育展,其主題之一就是“孔子的影響”。

 

939年,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孔祥熙訪問美 國。在此之前,這位“孔子第75代孫”曾經用孔子後人這一身份多次在美國參加活動、發表演講。這一次,他代表國民政府,將兩尊中國傳統的石獅子捐贈給美國 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作為“中美友誼的象征”。根據《洛杉磯時報》的記載,這對獅子來自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的孔廟。

 

7年後,一名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的畢業生來到中國,成為美聯社的戰地記者。這位名叫托平的美國人後來成了普利策獎評委會主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以及《紐約時報》的副總編輯。而在當時,他是第一個報道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西方記者,並且在文革期間第一次被批準采訪了周恩來。

 

 “那對石獅子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念大學的時候,我每天都要經過它們。”多年後,托平在談到這件來自孔子故裏的禮物時說,“是它們讓我與中國產生了最初的聯係,並帶我走進中國。”

 

中國向美國傳遞好感,美國對中國表達尊重

 

2002年10月,江澤民訪美,在喬治·布什圖書館兩次提到了孔子。

 

談到熊貓問題時,他引用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話,說明自己在這個領域並非專家。在隨後的演講中,他再一次提到了這位中國古代“聖人”。

 

 “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江澤民說,“……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

 

在5年前的訪美行程中,他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感謝美方的款待。在另一次午餐會上,他強調尊重個人尊嚴和價值是中國人民的悠久傳統,“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就是明證”。

 

事實上,中美關係近幾十年發展中,“孔子”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角色。

 

當兩國處於“冷戰”背景下,這位提倡“和為貴” 的老人,也會變成鬥爭的武器。上世紀中期,美國曾經希望通過支持、利用孔子學說,“分解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影響”。文革期間,為了區別於大陸的“批林批孔” 運動,蔣介石每年都會高調參加紀念孔子的活動,以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1968年,台灣當局曾向聯合國贈送一塊大理石碑,上麵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孔子語 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塊石碑一度被擺放在聯合國大廳裏。

 

1971年,蔣介石在九月的孔子誕辰慶典上缺席,美國媒體立刻捕捉到這一“不同尋常”的信息。當時,《紐約時報》在報道中猜測說,他也許準備從“總統”的位置上退休了。

 

一年後,中美關係開始破冰,孔子的角色又“搖身 一變”,成為中美兩國相互傳遞好感、交流信息的橋梁。1972年,尼克鬆訪華,雙方簽訂《上海公報》。當時,在美國媒體輕鬆的花絮報道裏,孔子複雜的飲食 原則被拿來形容中國接待工作的細致認真;而在嚴肅的分析報道中,媒體也煞有介事地提出,影響《上海公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毛澤東思想,而是孔子——公報 “求同存異”的原則反映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反對大國在亞洲的霸權主義”體現了孔子的和平思想,而通篇對蘇聯的回避,則是“孔子講求實際的寫照”。

 

 “孔子曾經說過,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尼克鬆和周恩來花費大量時間,界定——或者重新界定——兩國的分歧衝突與共同利益。”《洛杉磯時報》在當時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1987年,裏根政府的國務卿舒爾茨訪問中國時,行程的重要安排之一,就是去曲阜拜謁孔子故裏。在山東的歡迎儀式上,舒爾茨熱情稱讚道:“孔子的教誨將繼續、並且永遠是人類的智慧源泉。”

 

如今,在新時期的外交舞台上,中國也在試著發揮“孔子”的魅力,塑造和平崛起的形象。2000年,華盛頓展出了中國一批古老的樂器,包括編鍾、古琴,而這一展覽被命名為“孔子時代的音樂展”。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李肇星專門來到現場,用複製的樂器演奏了《白毛女》的曲調。

 

2011年10月,山東省的宣傳片在紐約時報廣 場播放。30秒的廣告中,泰山、黃河和青島的海灘相繼登場,由孔子“作揖行禮”的水墨形象作為完結。國內媒體在介紹這部“屏幕月租超過30萬美元”的宣傳 片時說,短片以孔子貫穿始終,能夠“將中華文化的自信大方、謙謙君子之風傳遞給世界”。

 

不過,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這樣的交流很多時候並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有時甚至還會被解讀成中國“咄咄逼人的外交形象”。顯然,中美兩國間的溝壑,單憑孔子一人,實在很難填補。

 

孔子隻是一個符號,不同的人給他賦予不同的含義,然後各取所需

 

對於“美國媒體塑造的孔子形象”,沒辦法做一個簡單的描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很多情況下,這一形象與孔子本身的觀點有著天壤之別。

 

上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羅斯福政府大力實施政府幹預經濟的各項政策,而用來說明其政策合理性的論據,就是來自中國的孔子。

 

當時,美國人眼中的孔子再不是那個迂腐、頑固的老人了。善於觀察的政客們敏銳地注意到,孔子的“大同”理論,和當時美國社會的福利思想異常相似;還有人言之鑿鑿地聲稱,羅斯福新政與孔子的“中庸之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畢生強調“克己複禮”的孔子,就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成了改革的代言人。波多黎哥大學董事會主席甚至直接宣稱,孔子是“新政第一人”。

 

這是因為美國人一直強調自由,強調市場主導,而 在他們看來,孔子認為統治者應當“主動施政”。事實上,當反對黨對羅斯福新政表示不滿時,他們拋出的炮彈依舊是孔子:控製糧食價格的農業部部長華萊士被他 們直接稱呼為“孔子”,因為“隻有孔子思想主導下的中國,才會不計後果地利用政府行為來幹預物價”。

 

一位普通讀者曾經在寫給《華盛頓郵報》的信中引用孔子“苛政猛於虎”的感歎。他在信中寫道:“現在,美國人應當寧可忍受老虎,也不能接受羅斯福政府的‘集權控製’。”

 

直到今天,人們依然能體會到孔子當時在美國的影響力。在羅斯福時代修建的華盛頓國家廣場上,仍然生長著當年種下的“孔子櫟樹”。據說,這是一種“曆史性樹木”,它的種苗就來自中國的孔子墓。

 

在頻繁引用孔子的報道中,美國媒體有時候也會犯 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2008年,亞特蘭大舉行了一場中國兵馬俑展覽。華人大多熟知,製造兵馬俑的秦始皇,曾經為了禁絕孔子的儒家思想下令“焚書坑 儒”;但在美國媒體的報道中,他卻是孔子的忠實擁躉,因為“兵馬俑也反映了孔子的集體觀念”。

 

在美國曆史上,許多截然不同的新聞話題中,人們都能看到孔子的身影。有時候,他批評非法販賣酒類的人們“小人喻於利”;有時候,他哀歎那些沒有拿到養老金的南北戰爭老兵“未知生,焉知死”;有時候,他還會對增稅法案表示不滿,因為這樣就做不到“近者說,遠者來”。

 

不過,大多數時候,大洋彼岸的人們仍然會給孔子足夠的尊敬。《華盛頓郵報》1938年刊載的一篇文章,將孔子、摩西和林肯共同稱為“曆史上的和平締造者”。“他們引導我們不斷追尋和平、睿智和共同的福祉。”文中寫道。

 

甚至,孔子的形象還被鐫刻在美國最高審判機構聯邦最高法院的外牆上。在這座白色建築東門上方的三角牆上,刻有3個石像,分別是頒布《十誡》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倫,以及穿著長袍、留著長須的孔子。聯邦最高法院的官方介紹中說,他們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立法者”。

 

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美國人眼中的自己

 

可以說,近300年來,除了中國世代流傳的孔子理念,在大洋彼岸,始終存在著一個“美國的孔子”。

 

大多數時候,這個權威、睿智的老人都會戴著帽子,說著穿鑿附會的話,彎腰作揖地出現在廣告裏。舞蹈演出的海報上寫著“子曰,女性想要跟上潮流,必須學習舞蹈”;公墓廣告提醒人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連賭馬的人都要借助他的名頭:“子曰,黑狐狸將贏得比賽。”

 

如同當下的中國人總喜歡引用外國哲人的“警句” 一樣,在許多毫無關聯的話題中,美國人也總愛來上一句“子曰”。1940年,紐約哈萊姆地區的國會議員席位麵臨改選,白人、黑人群體都希望參選,雙方在紐 約街頭舉行了大規模遊行示威。這時,黃皮膚的孔子卻出現了。其中一條示威標語這樣寫著:“子曰,決不能讓黑人在華盛頓的美國國會代表哈萊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之為知之”、“名不正言不順”,都是美國人經常引用的孔子語錄。不過,最常見的一句,卻是“百聞不如一見”。

 

20世紀初期,新聞業就用這句話來說明插圖的必要性。《華盛頓郵報》曾經誇讚自己的圖片,有著“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照相館用這句話鼓勵人們“遵照孔子教誨”,享受照相之樂。好萊塢比弗利山的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則用這句話作為廣告詞,來宣傳自己剛剛修建的樣板房。

 

少有美國人知道,這句被他們反複引用的“子曰”,出處並不是《論語》,而是出自漢朝班固所寫的《漢書》,足足比孔子晚了近600年。

 

在與中國無關的話題裏,孔子的形象有時會受到滑稽的解構。比如,在一則租車廣告中,他依然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和嚴密的邏輯,隻租車不買車,因此“我喝牛奶,不等於我就要飼養奶牛”。

 

有時候,他還會被塑造成一個嘮嘮叨叨的老人。1940年代初期,“子曰”一度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流行語,人們杜撰孔子的言論編成笑話,比如“子曰:華盛頓把樹砍倒,是為了摘到櫻桃”。還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孔子的妻子因為忍受不了嘮叨而想要離婚,自己一定“百分之百理解”。

 

美國社會對孔子的了解是模糊而膚淺的。孔子被當 成一個簡單易記、引發聯想的符號。《孔子在美國》出版之後,美國哲學會收藏了這本書,稱讚“富有價值”、“頗受歡迎”。不過,讓作者張濤印象最深刻的評論 來自國內。一位學者告訴他,有種初次照鏡子的感覺:“第一次有機會,能清楚看到美國人眼中的自己。”

 

在美國,孔子、子曰無處不在。孔子可以批評曆任總統,可以參與廣告演出,可以預測賽馬名次;子曰可以幹預物價,可以插科打諢,可以推動新政。在美國,什麽事都可以搬出孔子充當代言人,什麽人都可以隨口杜撰幾句子曰。美國離不了孔子,人們借孔子之口說自己的話,無所顧忌。在美國人看來,孔子很好用,孔子可以隨便用。這是孔子與上帝的重要區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YukongZhao 回複 悄悄話 美國目前若幹嚴峻的社會問題,如教育質量下降,超前消費,高犯罪率都可以通過引入儒家價值觀來解決。
mikecwu 回複 悄悄話 孔子比耶穌好多了。作為曆史人物,孔子的見識有他的曆史局限性。但是,他至少沒有假稱自己是上帝下凡,也沒有號稱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孔子的教誨帶來和諧,耶穌的教誨帶來戰爭。
三木匠 回複 悄悄話 孔子的塑像在國家博物館西門站了幾個月, 就被搬到院裏的某個角落了。
孔子托夢給胡錦濤說:”請再別折騰我了“!
狐鵠 回複 悄悄話 孔子的理論不管有用沒用其宗旨是好的,學一下也無妨。太推崇是文化的倒退。西方科學文化思想目前確實是最先進的,中國應該先昌明西方科學文化思想,再回頭研究古代傳統文化,否則又走在幾千年的老路上了,社會發展又會落在西方國家的後麵。西方無論再怎麽學習研究中國文化,也絕對不會效法,隻會堅持自己的科學文化發展理念。
滾雷 回複 悄悄話 我覺得下麵這段話反映的應該是事實,今天來看很重要 --

早期中美關係史上,“孔子”被美國媒體認為是阻礙中國發展的障礙。當時,晚期中華帝國剛剛被炮火轟開國門,“言必稱孔孟的迂腐書生”,一度令西方媒體匪夷所思。《紐約時報》曾經評價說,讓人死記硬背孔孟之言“遠非最好的教育製度”,“人們應該破門進入整座孔子殿堂”。

所以說,上世紀早期的五四運動和共產主義的興起,還有後來的文革,並非空穴來風,他們確確實實地看到 2000年來迂腐的孔孟說教 卻實是阻礙了中國發展。當年的砸爛孔家店應該是有其進步意義的。。。

整全的教育 回複 悄悄話
西方人大概通過《論語》知道孔子。但是《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有時候,人們會誤以為隻要是從《論語》來的,就是孔子說的。

化外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esusmary' 的評論 :

井底之蛙
化外人 回複 悄悄話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出自《論語》,但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子夏。《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願神賜福給你們!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孔子的文明有其積極的意義,讓東亞人知道了律法,但負麵意義是讓人隻靠人不信神,沒有救恩,所以儒教搞出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高或最好規則。但是它再中用再繁華,最後還是冰冷冷的死亡,死亡麵具後是人的靈魂在地獄受永遠的刑罰,本質上還是死亡文化,它對人的心靈影響不是很大。

耶穌的文明則不然,不僅讓人知罪,還賜恩典赦罪,賜能力讓人悔改脫罪:多少吸毒者脫去毒癮,多少假冒偽善者變成真誠善良者。死亡麵具之後,人的靈魂就在天堂享受永福,因為他們無罪。

當然天堂地獄比較遙遠,那就試試神是怎樣在地上賜福你的,隻要你真心尋找他,他就一定給你尋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