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誌期刊:如何記述三年困難史實初探

(2014-02-19 14:59:50) 下一個
如何記述三年困難史實初探


    崔國琮 (地方誌期刊1988年第2期)

    1959年至1961年由於“左”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影響,經濟建設受到挫折,不少縣這一
時期的人口負數增長便是其中之一。尤其在“十三萬斤畝”假高產衛星升起的地方—環江縣
所造成的震動全廣西的所謂環江事件”,其代價是特別慘重的,教訓是特別深刻的。在編修
環江縣第一部新縣誌時,這是一個既不能回避,又非常敏感而微妙的問題。作為這一事件的
親曆者之一,也是筆者自到縣誌辦工作以後便長期縈縈於懷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全區、
全國不少縣都存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隻不過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究竟應如何記述它呢?
本文專就這個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索。

    幾種記述方法

    筆者僅就已知的幾種寫法攬述如下:

    一、“露頭藏尾”法

    遼寧省的《台安縣誌》對“三年暫時困難時其”的記述方法是:

    “1960年由於外洪內澇,糧食單產下降到64斤,總產量下降到5000多萬斤,天災加人禍,
造成全縣人缺吃糧,畜缺草料,勞力外流,人口下降。條件較好的地方每人每天吃七兩毛糧,
較差的地方僅五六兩,最困難的地方每天僅四兩。由於生活極端困難,1959年全縣人口下降
到241, 330人,比1958年減少了22,089人,1960年人口下降到213,623人,比1959年又減
少了22,770人。農業勞動力,1959年下降到63,723人,比1958年減少9,245人,1960年下
降到58, 428人,比1959年又減少了5,295人。由於營養不良,全縣因浮腫,幹瘦、低血糖
等疾病死亡3001人, 占總人口的1.3%。在嚴重的災害麵前,英雄的台安人民,並沒有被災
情所嚇倒,在中央和省、市委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節衣縮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終於渡過
了這一難關。”

    該誌在第四章第一節人口民族部分, 列表跳躍式的公布了1913、 1941、1946、1949、
1950、1953、1958、1961、1963、1966、1979、1980等12個年份全縣的總戶數、總人口。在
計劃生育部份又跳躍式的公布了1957、1958、1960、1963、1964等21年份全縣人口中的出生、
死亡、自然增加(出生減死亡),其中1960年的人口數為:年平均246,410人,出生3,599
人, 占總人口的14.6‰,死亡3,868人,占總人口的15.7‰,自然增長—269人,自然增長
率為—1.1‰。

    全誌使人看不到那3001人是哪年死的, 1959、1960兩年減少的44,859人究竟是遷出、
外流或其他什麽不便言明的原因減少的。故稱之謂“露頭藏尾”記述法。

二、“以點概全”


遼寧省的《長海縣誌》對三年困難時期的記述是:

    “1959年至1961年,長海同全國各地一樣處於暫時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口糧最低時每人
每月平均口糧僅17.28斤。 1961年初,縣委決定把七月以後的口糧提前吃。自三月始,每人
每月口糧增至21.7斤。由於口糧少,副食品缺,致使浮腫病蔓延,婦女病,小兒營養不良等
病症極為普遍。 據不完全統計,僅1961年1至5月間便死亡658人。為控製和減少發病率,提
高人民健康水平,渡過暫時困難,縣委先後多次召開了專門會議並成立醫治浮腫病專門機構,
對患者予以集中治療,同時每人每天補助2兩糧。其中婦女患者愈後繼續補助半月,即補助3
斤糧;對老弱病殘者統一考慮,優先照顧;值夜班的可持單位證明,每人每夜補助二兩糧。”

    該誌在計劃生育部份又列表逐年公布全縣總人口及出生、死亡、自然增長等各項數字,
全縣因災死亡數隻見“1961年1至5月間”的“不完全統計”,別處看不清楚,故稱之謂“以
點概全”法。

三,“藏頭露尾”法

河南省的《淮濱縣誌》對這一問題的記述是:在大事記中:

    “1959年8月 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左”傾錯誤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本縣發生大量浮
腫病人。縣建立臨時浮腫醫院15所,抽調200多醫護人員,對浮腫病人進行治療。次年3月,
縣委成立防病滅病指揮部要求限期治愈浮腫病。至1961年初,共治愈4,500餘人。”

    在地理編人口章、人口節第四目:人口變化中又記:

    “第二階段 1959到1964年為人口發展下降期或保持期。 1958年,工作上出現“左”傾
錯誤加上三年自然災害,本縣國民經濟嚴重困難,人口減少,自然增長率下降。從1962年開
始,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複,人口轉為增長,1962年,全縣總人口為304,366人,1963
年增至309,062人,1964年增至314,198人,後二年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5.4‰和16.6‰。”
 
   
節末附淮濱縣曆年人口變動指數表(節選)

┏━━┳━━━━━┳━━━━━━━━━┳━━━━━━━━━┳━━━━━━━━━━┓

  年┃                                                      

              ┣━━━━┳━━━━╋━━━━┳━━━━╋━━━━━┳━━━━┫

      總人口                                              增長率┃

                人數    出生率┃  人數    死亡率┃  人數            

  份┃                                                      

┣━━╋━━━━━┻━━━━╋━━━━╋━━━━╋━━━━╋━━━━━╋━━━━┫

1958357394  11800        33.00  5336  15.50   -2837     7.90  

┣━━╋━━━━━┳━━━━╋━━━╋━━-━━╋━━━━╋━━━━━╋━━━━┫

1959378144     4687  12.40   3638    9.70 20750      56.4

┣━━╋━━━━━┳━━━━╋━━━╋━━-━━╋━━━━╋━━━━━╋━━━━┫

1960  266166  3.098  11.60 102007  383.2 -111978  -347.6 

┣━━╋━━━━━╋━━━━╋━━━╋━-━━━╋━━━━╋━━━━━╋━━━━┫

1961  279777 3898   13.90  2959   10.60  13611     49.9

┣━━╋━━━━━╋━━━━╋━━━╋━━━━╋━━━━╋━━━━━╋━━━━┫

1962 304366 5928   19.50  3111   10.20   24589    84.2
┣━━╋━━━━━╋━━━━╋━━━━╋━━━━╋━━━━╋━━━━━╋━━---━━┫


 
 
    這種記述方法 , 隱去了1960年因天災人禍而大量“餓死”人的原因,但卻公布了1960
年全縣的死亡人數,故稱之謂“藏頭露尾”法。不夠嚴謹的是,沒有同時列出各年遷出、
遷入人口,所以出生減死亡,不完全等於增減數。

    湖北省的《鬆滋縣誌》也大體采取這種記述方法。

四、“輕描淡寫法”法

江西省的《寧
都縣誌》對此問題,隻是在大事記1960年中記述這樣幾句話:“11月12日,開始在工業、農業、財貿三條戰線反對和克服“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強迫命令風’、‘浮誇風’和
生活特殊化、瞎指揮風,實行經濟賠退。”

    然後又在地理編第二節人口中列表跳躍式的公布建國後1949、1956、1960、1965、1970、
1976、 1980、1982等8個年份的總人口和出生、死亡、淨增的數字,1958、1959被隱去了,
1960年的死亡人數比1956年隻增加了1,391人,死亡率比1956年上升了3.14‰。沒有點出因
天災人禍而出現死亡率提高的原因,但卻公布了三年困難時期中的一個年度的出生死亡變動
數字,故稱之謂‘‘輕描淡寫”法。

    五、“隻字不提”法

江蘇省的《如東縣誌》對“三年暫時困難時期”無一處一字提及。
其實,我們於1986年12月25日到如東縣誌辦取經時,筆者帶著這個問題曾親自當麵詢問如東
縣誌原副主編楊向東同誌,如東縣在三年困難時期是否有餓死人現象,如有,大約有多少?
楊向東同誌回答說:“有,全縣約餓死三四百人”。而在縣誌中卻無一個字提到這個問題,
故稱之“隻字不提”法。

    各“法”之短長

    一、《台安縣誌》“露頭藏尾”式的記述方法,既已委婉地露出了曾因營養不良而(餓)
死3001人, 又公布了1959至1960年全縣人口下降44,859人的數字,把該誌前後幾項數字聯
起來看,除1960年人口負數增長269外,其餘44,590人減少的原因,再也沒有任何章節作任
何交代,究竟是遷出、外流或其他什麽原因?在該誌中無法找出答案,這樣反而會使人疑竇
叢生,大有“欲蓋彌彰”之嫌。

    二、《長海縣誌》的“以點概麵”的記述方法,使人既看出該縣的人口出生率由1958年
的30.87‰下降到1961年的14.7%,死亡率則由7.62‰升到17.48‰,同一時期內,出生率下
降15.9‰,死亡率上升9.86‰,隻有1961年人口增2.51‰,在三年暫時困難一節中又采取了
“據不完全統計”,“僅1961年1至5月”這樣的限定前提,顯得既巧妙而又不失為翔實。
    三、《淮濱縣誌》“藏頭露尾”的記述方法,“藏”去了該縣1960年人口死亡三分之一
的原因,但卻‘‘露”出1960年全縣死亡102,007人的事實。使人一看便知內中就裏,從而
吸取應有的教訓。不夠嚴謹的是沒有公布遷出、遷入人數。個別縣這樣記述,似也有必要。
也應允許,以警戒來者。

    四、從《寧都縣誌》的記載看,它是三年困難時期的輕災縣,除1960年的人口死亡率比
正常年份高3—6‰以外,別的看不到什麽災情的痕跡,因而采取“輕描淡寫”的記述方法也
未嚐不可。

    五、《如東縣誌》的“隻字不提”法,愚以為也值得商榷。該縣“五風”雖輕,非正常
死亡人數雖少,但仍未能完全避免“左”傾路線之影響,也有非正常死亡三四百人之多,隻
字不提,既不能“存史”,也不能使後人從中吸取必要的教訓。

    我之管見

    編修社會主義新誌,其目的是為了“存史、資政、教化”,以大量錄存反映本縣各方麵
客觀規律的翔實資料來發揮其“資政”和“教化”作用的。在充分反映本縣建國以來各方麵
所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如不恰如其份地記述失誤,就不能充分發揮其資政作用。就不能使後
人有所鑒戒。因此,愚以為,一部縣誌,既要把成績講夠,也要把失誤講透。

    怎樣才算把失誤講“透”呢?要實事求是地記述失誤及其產生的原因,“透”到足以使
人鑒戒的程度。但是,又不能純客觀主義的為記述而記述,而是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堅
持四項基本原則,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是有堅
定的立場和鮮明的政治觀點的。因而不能把一部縣誌寫得‘‘陰慘慘”“血淋淋”的。對於
建國以來的失誤,包括對三年暫時困難時期的記述,均要掌握分寸,恰到必要與可能的程度。
在公布曆年人口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長率時,要同時公布遷出、遷入數,這樣才能科學地反
映一個縣人口變化的客觀規律。

    這是否有悖於“秉筆直書”的史德呢?愚以為是否定的。因為,曆朝曆代,各個統治階
級的史官,都標榜“秉筆直書”,實際誰也沒有做到。以最高統治者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為準繩,當書則書,需隱則隱。

這,幾乎是所有史誌書籍古己有之的“慣例”。我們在編修建國後第一部社會主義曆史時期
的新縣誌時,當然也應該牢記修誌的目的,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
想為指針,以黨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堅持“兩個基本點”,實
事求是。成績一定要講夠,失誤也恰如其份的講透,努力在縣誌中反映出本縣所特有的客觀
本質規律,以發揮其存史、資政和教化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