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水天上來

曾經滄海萬裏浪,不負巫山一片雲。
正文

中醫為什麽用馬兜鈴

(2014-04-19 08:51:09) 下一個
馬兜鈴酸是最著名的中藥毒性事件的禍首。按照研究人員的結論,這種物質不能降解。藥,有它的藥理劑量和毒理劑量。有些藥藥理劑量遠遠低於毒理劑量這就比較安全。有些很接近,就不安全。本文從量的角度,用富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關木通(此藥已經禁用)與西醫常規使用的慶大黴素比較毒性的大小。

我們首先根據一份慶大黴素藥品說明書簡單計算一下它的藥理劑量和毒理劑量。本品血藥峰濃度超過12μg/ml以上時可出現毒性反應。慶大黴素常規劑量是肌注或靜滴,1次80mg,1日2~3次(間隔8小時)。經過測定,肌注常規劑量1.5mg/kg後30~60分鍾或靜滴(曆時30分鍾)同量藥物30分鍾時血藥達峰,為4~8μg/ml。藥理劑量低於毒理劑量2倍。即使是在常規劑量下,用慶大黴素的病人腎毒發生率是10到20%。如果連續用14天,腎髒毒性反應的發生率提高到50%。

再來看看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關木通的藥理劑量和中毒劑量。根據《中國藥典》,關木通治療劑量為3~6g,用此劑量罕見腎毒性的報道。與慶大黴素的腎毒性沒有可比性。國內報道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劑量範圍較大,在10~120g,多數為30g以上,甚至為60~120g。也就是說劑量加大到治療劑量的2到3倍可能出現腎毒性,大多數腎毒性反應發生在5到10倍。實驗證明每天大劑量(60g/kg)關木通可致大鼠急性腎功能衰竭,相當於500倍人的藥理劑量。據報道1例產婦為了通乳,自購木逋馬兜鈴約2.2兩同赤豆煮湯喝,服後出現嘔吐,頭痛,胸悶,腹脹,腹瀉;半月後麵部開始浮腫少尿浮腫,出現腎衰。這個劑量是110g,是常規劑量的20倍。根據上述數據,關木通與西醫慶大黴素比較,腎毒性要低得多。

中醫不用馬兜鈴酸,而是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為什麽要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那是因為這些中藥有很高的治療價值。本文附錄列舉三種含有的馬兜鈴酸的中藥,馬兜鈴,廣防己和細辛。作用和毒性相關資料。馬兜鈴止咳平喘,廣防己祛風除濕止痛,細辛祛風散寒。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到,馬兜鈴的中毒劑量高於藥理劑量10倍。廣防己在動物實驗半數致死量是258.8±20.33g/kg,這個劑量是人治療劑量的1000到3000倍。結論認為, 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引下的使用和《中國藥典》規定的廣防己劑量是安全的。中醫治療感冒常用的細辛,“常規煎服,從未產生中毒反應。”(參看附錄)



附錄:幾種富含馬兜鈴酸中藥的藥效和毒性研

馬兜鈴【性味】 苦,微寒。【歸經】 歸肺、大腸經。【功能主治】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用法用量】3~9g。【不良反應】:服用馬兜鈴3O~90g可引起中毒反應,臨床表現為頻繁惡心、心煩、嘔吐、頭暈、氣短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出血性下痢,知覺麻痹,嗜睡,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由腎炎而引起蛋白尿及血尿。輕度症狀如惡心、嘔吐等,用蜜炙馬兜鈴後再入藥,可免此弊;

廣防己【性味】 苦、辛、寒。【歸經】 歸膀胱、肺經。【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清熱利水。用於濕熱身痛,風濕痹痛,下肢水腫,小便不利。【用法用量】4.5~9g。

廣防己肝腎毒性的實驗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常用中藥廣防己的急、慢性毒性, 臨床安全使用提供依據,並探討炮製和複方配伍減毒的可能性 方法 采用經典和常規的急、慢性毒性實驗方法,觀察廣防己70%乙醇提取物對肝、腎功能的影響。以不同劑量和處理的廣防己70%乙醇提取液,連續灌胃12周,定期處死 定 量的動物,取其肝髒、腎髒做病理切片分析,同時采集動物的血液,檢測與肝、腎功能相關的生化指標。結果 廣防己LD 50 的95%平均可信限為258.8±20.33g/kg。生化指標與病理切片結果基本一致,未見廣防己對肝的實質性損傷;血尿素氮在灌藥1周後,黃連炮製組略有下降,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灌藥2周後複方組也略有下降,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血肌酐(Cr)未見升高;病理切片見高、中劑量組有間質纖維化、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腎小管破損、腎小球硬化等毒性反應,且停藥2周仍未見修複,但低劑量組、炮製組、複方組在停藥2周後的病理檢查標本中均未見腎損害的現象。結論 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引下的使用和《中國藥典》規定的廣防己劑量是安全的,依據是:急性毒性提示廣防己安全範圍較寬;3 月的長期毒性觀察未見動物體重下降,也無死亡;低劑量組、黃連炮製和防己黃芪湯配伍顯示一定減毒作用。

細辛【性味】 辛,溫。【歸經】 歸心、肺、腎經。【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用法用量】1~3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藥理研究發現,細辛具有較強的毒性,其毒性成分為黃樟醚,易於揮發,所以久煎本品可降低其毒性。而在《本經》中卻未記載其毒性,不僅如此,《本經》把細辛列為上品,故雲“久服”能夠“輕身長年”,顯然與道家的養生思想有關。其後曆代本草也未說細辛有毒,到南宋陳承認識到“細辛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則氣悶而死”,雖未明確說明細辛有毒,但已經認識到細辛的毒副作用。此後,“細辛不過錢”的說法就流傳下來。藥典規定細辛煎服1~3克,顯然與陳承的說法不相符。散劑的用量與煎劑的用量應該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現今善用細辛的中醫臨床工作者所用細辛的用量已經大大超出了一錢的限製。筆者臨床應用本品時多在5~8克,常規煎服,從未產生中毒反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