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滿清貴族後人住在紐約長島和康州?

(2014-12-07 20:04:36) 下一個

 

前國民黨孔宋豪門以前住在紐約長島豪宅是眾所週知的。但是,滿清貴族後人居然也住在那一帶?卻是前所未聞的新聞。
 
因此,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王海龍教授記述他在哥大念書時,在紐約附近會晤一位時年"八十多歲"的滿清貴族後人,引發了我追索的濃厚興趣。
 
王教授在《哥大和現代中國》一書中的有關章節在網上可讀到:
 
http://www.xys.org/xys/ebooks/literature/prose/guizu.txt
 
王教授的記述很引人入勝,例如:
 
"金主子" 說他家和清初詞人納容若(1655-1685,正黃旗人) 同宗 ("老人告訴我,納蘭是他家的一代宗人,他祖父喜歡納蘭詞,所以費力找了這些詞稿帶到了 這萬裏之外的地方。"),又說: 其祖父是清廷駐美節使,其父陪同李鴻章在格蘭墓植下楓樹,而該棵楓樹來自他家莊園雲雲。("從祖父那一代我們就是清廷派駐美國的大員。我父親隻到過兩次中國,都是皇上召回議事。” “那樹是李大人和家父一起種的,就是從這園子裏刨去的。”)
 
此外,“金主子” 讓王教授欣賞其收藏珍貴文物,有納蘭容若的手跡和清末畫家、書法家吳昌碩(1844-1927)的巨作。
 
農夫好奇心重,想知道:
 
這位“金主子”真實姓名是什麽?莊園在哪?其父是誰?那些珍貴文物花落誰家?
 
這個“金主子”及其先人值得深究,因為有可能追索到“金主子”先人從中國帶了什麽珍貴文物來美、怎樣落籍謀生、 “金主子 ” 進哪些貴族學府、怎樣渡過一生,等等。
 
至低限度,如果證實有滿清貴族後人清末在紐約出生而終老北美,已屬珍貴的發現。
 
當然了,欲知詳情,最好直接王海龍教授查詢。但是,王教授可以用 privacy and confidentality 為理由,保護“金主子”的隱私,拒絕透露。
 
事實上,王教授的記述的確不是語焉不詳便是疑點重重。另一原因是, “金主子”和王海龍會晤時已是八十多歲,記憶有誤不足為奇。
 
首先,會晤的年月日沒有具體說明。
 
其次,我們知道,滿清末期,列強在蠶食中華帝國,清廷軟弱無能,美國國會於1882年通過排華法(直到1943年才取消),明目張膽的歧視華人,美國公眾對華人心存敵視(注 1),清末民初在美華僑多是來自廣東的勞工階級,孤立地住在一起;有地位的滿清貴族後人不可能在美感到舒服的久留。舊金山附近的 China Camp State Park 、州府 Sacramento市內和以北的 Oroville 唐人區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又知道, 晚清駐美節使全是粵人,隻有楊儒是遼寧鐵嶺人,但是楊氏並非正黃旗人。( 2)  1893-96 年間,楊儒是駐美公使,可以陪同李鴻章在格蘭墓植樹。格蘭墓銅牌是楊儒安放的 ( 3) 。那麽,楊儒會不會是“金主子” 的先人呢?
 
從材料看來,答案是"不大可能。"
 
李鴻章訪美是在1896年(光緒22年)八月底, 隻在紐約逗留五天,住在中央公園南口附近的 Waldorf Astoria 酒店,並沒有住進中方官員府第。李走後, 楊儒已改任駐俄公使。格蘭墓的銅牌隻是楊儒俱名而已;銅牌安放時,楊已身在帝俄聖彼得堡。1902年,楊死在俄國,沒有材料指出他在美國有後人。況且,楊儒不是和納蘭容若同宗的正黃旗人。
 
其次,當時華人對僑居美國並不像今天的趨之若鶩。 例如陳蘭彬於1872 年(同治11年)和容閎帶領第一批幼童到美畄學;1878 年(光緒4年),陳是滿清首任駐美公使;1881 年(光緒7年),陳奉召回國 ;1884 年 (光緒十年) ,陳引退,告老回鄉廣東吳川市黃坡村。 陳晚年亟力反對清廷繼續派送幼童畄學美國,因此不見得他本人有可能在美國安排“後路”。
 
至此,分析一下王海龍筆下的“金主子”本人亦相當有趣:
 
“金主子”說:" 我剛在紐約出生就被補了六品的官銜,可是沒過多少年就沒戲啦!‘’  滿清於1911年垮台,假設“金主子”生於1905年,八十二歲是1987年,比宋美齡(1897-2003)年軽,而宋生前住在長島的豪宅已是公開信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22825-740995.html
 
"金主子"所雲" 剛在紐約出生就被補了六品的官銜"亦屬可疑,因為這種封吏紀錄應可在《清實錄》和故宮檔案中容易查到。奇怪的是,這麽多年來,王海龍教授一直不利用設備完善的哥大圖書館,對這亇異人"金主子"從不深究。

王海龍說:"從口氣中判斷,他(“金主子”)已好多年沒來紐約了。"又提及“金主子”住在寬闊的莊園。可見“金主子”不會住在曼赫頓,而很可能像宋美齡,住在偏遠的長島或康州紐海文一帶富豪社區。
 
“金主子” 對王說:“我能閱讀中文書,寫中文字,可不會念。" 可見他深居簡出,不跟華人來往。
 
又:王文沒有提及“金主子”有兄弟、子女和親屬,似乎是孤家寡人一名。這就奇怪了,因為清末民初的顯貴們一般三妻四妾、兒孫滿堂,“金主子”的極度孤單和上文指出的重重疑點,不禁令人懷疑他的所謂滿清貴族血緣是不是憑空揑造的,像西方某女士聲稱她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唯一沒有死在列寧黨人槍下的女兒 Anatasia。
 
據農夫所知,海外姓金的滿清愛新覺羅之後,在台灣有金承藝 。1950-1960年代,金承藝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寫得一手恭楷好字;雷震被捕後,胡適和雷氏朋友上書老蔣申說,金承藝負責文書,後來移居澳洲終老。
 
(注 1)Looking Back: Connecticut’s Chinese connection. By Tedd Levy.  Shoreline Times. January 30, 2014
 
(注 2) 李文傑: 晚清駐外公使的保舉與選任. 台灣清華學報,  新43 卷第 1 期(2013 年 3 月), 第 171~216 頁。
 
( 3大清光緒二十三年歲在丁酉孟夏初吉,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合肥李鴻章敬為大美國前伯理璽天德葛蘭脫墓道種樹,用茲景慕。出使大臣、二品銜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鐵嶺楊儒謹題。一八九七年五月四日。
 
後記:此文曾送請王海龍教授指正,沒有回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其樂農夫 回複 悄悄話 留在大陸的滿清遺老遺少,多如恒河沙數。農夫對他們缺乏興趣。王海龍教授筆下的“金主子”孤家寡人在北美豪宅活了八十多年,坐擁無價珍寶文物,才是值得追索研究的稀有現象。
bobby41 回複 悄悄話 現在國內,冒充滿清貴族遺老遺少的事件層出不窮。目的是通過媒體謀取利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