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還在小學時,開始讀紅樓夢。有一段時期,非常迷戀於書中的詩詞。因為每天上下學有一段路要走,便在路上背誦林黛玉的葬花詞。其實在那個年紀,根本理解不了黛玉的那份清高孤傲、孤芳自賞和哀怨淒婉,隻是為詩詞本身的文字和情緒所感染,所感動,仿佛自己已成了書中的黛玉,也在為那落花流淚。等到成年後,相較於寶釵,依然喜歡黛玉,喜歡她的敏感細膩,喜歡她的純潔,喜歡她的不在乎他人的觀感,勇敢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中學時讀簡愛,又為那 "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 --- 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 如果上帝賜予我一點姿色和財富,我會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現在我很難離開你一樣 " 所震撼。很喜歡簡愛那種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所采取的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抗爭的精神;喜歡她的純潔,獨立,不屈的精神,為她的獨立的性格和人格魅力所感動,所吸引。
多年後,當我已不再年輕,曆經愛情,婚姻,家庭,事業,兒女,開始讀張愛玲的書,又被她那對世事洞明的一針見血,文字中那份冷豔與荒涼,那種把人生翻過來給你看的冷靜機智聰慧所迷倒,她的那份孤獨、冷傲、清高、絕世、清醒讓我暗然傷神。
對女人,古今中外,緊係於她們命運的始終多半逃不出愛,男人,家庭。
黛玉以她柔弱的病體向賈府抗爭,出汙泥而不染,畢竟,寶玉是她的知己,婚後的寶玉,麵對寶釵,"縱使舉案齊眉, 到底意難平"。
簡愛,在曆經曲折和磨難後,和她的羅切斯特終成眷屬。
然而張愛玲的兩次婚姻,卻並不幸福。第一次為愛而嫁,卻遇人不淑。第二次的婚姻基本出於生計,然而可悲的是,婚後賴雅癱瘓在床,給張的心理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壓力。
所幸今天的女人,社會已給於我們更多的選擇。在精神上,經濟上,愛的選擇上,我們已經能夠和男人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